新譯李清照集

新譯李清照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漢椿 著,姜漢森 译
图书标签:
  • 宋词
  • 李清照
  • 词集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女性文学
  • 宋代文学
  • 翻译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446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6538
包装:平裝
丛书名: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文學類)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8-02-01
页数:23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清照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其詞後人稱為「易安體」,對明清詞壇有深遠影響。名句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皆情致委婉,語言質樸,清麗動人,至今仍廣為傳誦。詞之外,其詩與文也有一定成就。本書參酌近人研究,完整收錄李清照的所有詞作與詩文,並聯繫其生活經歷加以注譯和賞析,貼近詞人的生命內涵,能帶領讀者深入體會、欣賞李清照的文字魅力。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宋代士人风雅:从词赋到山水》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专注于宋代文人的生活、艺术与思想,完全不涉及《新译李清照集》的内容。 --- 宋代士人风雅:从词赋到山水 一部深入宋代文人心灵深处的史诗性著作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历史学者或文学评论家的名字,例如:陈景和] 字数预估: 约1500字 --- 内容提要 《宋代士人风雅:从词赋到山水》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学史梳理,而是一部关于宋代知识分子(士人)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式考察。本书以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致入微的文本剖析,深入探究了自北宋开国至南宋灭亡近三百年间,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动荡、文化转型与哲学思辨下的复杂心态、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 全书聚焦于“风雅”二字,旨在揭示宋代士人如何通过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园林营造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使用,构建起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的内在精神家园。本书将宋代文人视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探讨了儒学复兴(程朱理学)、禅宗影响与道家哲学的交织,如何塑造了他们“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一卷:汴京气象与士人的崛起 —— 儒学复兴与政治理想的交锋 本书伊始,将目光投向北宋初期的政治格局。宋代通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极大地提升了文官的地位。然而,这种政治上的保障并未带来思想上的统一。 第一章:开国气象与文官政治 探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文人政治的基调如何确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的起源,以及它在士人道德标准中的奠基作用。 第二章:理学萌芽:从邵雍到二程 详细梳理了宋代理学(心学与理学)的早期发展脉络。邵雍的“象数学”如何预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程颢、程颐兄弟对“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初步界定,为士人提供了对抗官场倾轧的精神武器。 第三章:词体的勃兴与雅化 不同于唐诗的慷慨激昂,宋词的兴起标志着士人开始关注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本章分析了柳永的都市情怀如何为词体注入世俗活力,以及晏殊、欧阳修如何将词推向“花间”的典雅美学,使其成为士大夫阶层私密交流的媒介。 第二卷:审美转型与生活艺术化 —— 雅玩的精微与日常的诗意 宋代美学的一大特征是生活的一切面向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本书细致描绘了宋代士人的“风雅生活志”。 第四章:点茶、焚香与插花:三事之雅 深入剖析了宋人对茶道的极致追求。从建盏的审美到点茶技艺的繁复,茶不再仅仅是饮品,而是对“和、静、清、寂”的追求。同时,结合焚香(香药的选择与品鉴)和插花(瓶花的哲学意境),阐释这些活动如何成为士人自我修养的实践。 第五章:书画同源:以笔墨写胸襟 本章聚焦于宋代书画的划时代意义。讨论了苏轼提出的“书画乃形似,诗乃不作之诗”的艺术观,强调了“意在笔先”的文人画精神。重点分析了米芾的“刷字”对传统法度的挑战,以及李公麟的白描如何体现了清逸之格。 第六章:园林之道:从私家到山水 考察了宋代私家园林的建造理念。园林不再是简单的供人游玩之所,而是“卧游”山水、再现自然理想的微缩宇宙。通过对苏州、杭州等地园林的考察,揭示士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无限自然的向往。 第三卷:靖康之变与精神流亡 —— 南渡后的悲怆与坚守 靖康之变是宋代士人精神的巨大转折点。本书认为,南渡后的文化,是在巨大的家国之痛中完成的升华。 第七章:词风的转向:从婉约到沉郁 探讨了国家沦陷后,词体承载的文化重量。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词人如何以“黍离之悲”重塑词的意境,不再沉溺于闺阁之思,而转向对历史兴亡的追问。 第八章:理学的最终确立:朱熹与内向的宇宙 本书认为,南宋时期,朱熹将理学推向成熟,是对政治失望后,士人转向内心建构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理”的穷究,士人试图在既定的宇宙秩序中寻找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对抗外界的不可控性。 第九章:山水田园诗的复兴与隐逸的再定义 在官场失意与政治理想破灭后,隐逸成为许多士人最后的选择。然而,南宋的隐逸并非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抵抗。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山水诗中,山水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家国情怀的寄托,是精神自由的象征。 结语:不朽的文化遗产 《宋代士人风雅》总结道,宋代士人以其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对道德的终极坚守,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超越权力结构的文化高地。他们的风雅,是面对乱世时,中国人精神韧性的最佳写照。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创造力旺盛且极富魅力的文化群像,为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 推荐读者: 历史学、文学、艺术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宋代文化和士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笔法,是深入理解宋代“雅文化”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对情感的精准拿捏。我之前也读过一些李清照的翻译版本,总觉得有些生硬,或者过于直白,丢失了原有的含蓄和婉约。而这本《新譯李清照集》,却仿佛拥有读心术一般,将李清照词中所蕴含的细腻情感一一剥离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翻译,只是简单地把字面意思交代清楚,而是深入到词人创作的语境和心境,去体会那种“以景传情”、“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很多翻译都会直译为“不要说不伤心,秋风卷起帘子,人比菊花瘦”。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却描绘出了“帘卷西风”所带来的萧瑟与凄凉,以及“人比黄花瘦”背后那份蚀骨的相思和愁绪,仿佛词人就坐在窗前,望着西风吹拂着庭院中的黄花,瘦弱的身影在风中摇曳,那种意境是难以言说的。译者在字里行间,注入了对词人命运的同情,对她才情的赞叹,以及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深刻理解。读这样的翻译,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与李清照一起经历了她的悲欢离合。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给我的感觉非常“有温度”。它不像一些技术性的翻译,仅仅是将语言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作者的敬意。译者在翻译李清照的词时,仿佛能够感受到词人细腻的心绪,体会到她每一个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波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翻译,它没有简单地解释为“红色的荷花残败,簟席上带着秋天的凉意”,而是通过对“香残”的描绘,烘托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以及“玉簟秋”所带来的清冷和寂寞,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词人身处秋日,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的怀念。这种翻译,不仅仅是将词句还原,更是将词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文字,细腻地呈现出来。它就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李清照的故事,也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文字大小适中,间距合理,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整体而言,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觉,是一次深入的、充满情感的文化体验。

评分

刚拿到这本《新譯李清照集》,第一感觉就是书的装帧设计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平时不太爱读诗词,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有点遥远,不容易抓住其中的情感。但这本书的翻译,说是“新譯”,果然有其独到之处。它并没有生硬地将古文直译成白话,而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去捕捉李清照词作中那种婉约、凄美又带着几分坚韧的韵味。读着译文,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词人少女时的娇羞,新婚的甜蜜,到后来国破家亡、夫君早逝的孤寂和无助。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句子,在译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几个词语堆砌,而是化作一段娓娓道来的心事,仿佛就在耳边低语。我尤其喜欢翻译中对一些意象的处理,比如“绿肥红瘦”,译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为花叶繁盛或凋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种生命力的旺盛与流逝的对比,将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翻译,既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又让现代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共鸣,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千古才女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可读性”。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古诗词,常常因为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但《新譯李清照集》的翻译,却做到了让古老的情感,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译者在翻译时,似乎时刻在思考如何让今天的读者能够“读懂”并“感受”到李清照的词。他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也没有强行去迎合某种潮流化的表达,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态度,将词作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举个例子,比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很多翻译可能就是直译出“一种相思,两人愁”。但这本书的翻译,则会细致地描绘出那种“遥遥相望,心意相通”的意境,以及“虽然分隔两地,却共同承受着一份悠长的愁绪”。这种翻译,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情感的再现。我感觉,译者非常懂得,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意境。他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将李清照的词,从历史的尘埃中拂去,让它们再次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评分

这本《新譯李清照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翻译作品,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文学解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读者在品味译文的同时,也能对李清照的词作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欣赏译者对于一些词语和意象的阐释。比如,在翻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译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绿肥红瘦”的意思,而是花费了一番笔墨,去探讨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哲理,以及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不再的感叹。这种解读,让原本看似简单的词句,焕发出了更丰富的内涵。而且,译者在翻译的风格上也做到了很大的突破,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有时是婉约细腻,如丝丝入扣;有时又是豪放洒脱,如行云流水。这种多变的风格,恰恰呼应了李清照词作中情感的起伏跌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我感觉,这本书的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翻译者,更是一位与李清照精神契合的理解者和传承者,他用自己的才情,将李清照的词作,重新赋予了生命。

评分

字迹清晰,印刷精良,每首词有词牌、词律、注释、语译、赏析,非常难得的版本。

评分

这次趁着京东的打折,买了一些台版的新译系列,觉得内容上台版和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比并不有多少过人之处,并且古籍也并非像某些阴阳怪气的人所形容的大陆被阉割,台湾才是全的。当然,除了某些少儿不宜的内容。重点是,台版的这套新译印刷太棒了!看过中华和上古的人手捧着这几本台版书,看着非常好看的仿宋字,堪称细腻的排版,简直就是享受!而且每个字都有注音符号,我们可以多看几遍字典后面的对照表就熟了。北京三联书店里卖的好贵,京东这次打折,太满意了!

评分

繁体竖排感觉不错,书还没看不予评价,用纸印刷排版很好

评分

识人用人,很有魅力,很有难度。经典书籍,细心揣摩。

评分

喜欢!一本好书,就是这个

评分

活动买的 做工很精致 看着就喜欢

评分

东西还可以,没有什么不好的。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买,值得看,一遍又一遍反复看。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翔实,繁体竖体,台版书在传承国学上效果突出,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