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穴全書

人體經穴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騰峰 著
图书标签:
  • 经穴学
  • 中医
  • 人体穴位
  • 针灸
  • 推拿
  • 养生
  • 医学
  • 图解
  • 全彩
  • 穴位图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6571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963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13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9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cm×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最新、最完整的經絡腧穴學
以現代醫學詮釋中國傳統醫術
數十年臨床經驗無私大公開
醫家必修、養生必備的珍藏寶典
精心收錄每一腧穴:
● 穴位解剖、用法、效應
● DIY養生保健
● 科學研究報告
● 古今有關文獻及醫案
● 臨床應用
特色:
■完整:一次掌握經絡系統的組成、每一腧穴的主治特點
■新穎:配合科學實驗、客觀分析和正確的療效統計學,昭彰經穴奧妙
■易學:病名古今俱有,文義簡易,注重現代臨床思路的誘導性
■實用:附穴位透視圖、體表穴位圖、養生保健穴位圖、針灸學參考簡表
針灸、氣功、禪坐、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 十二正經脈
第一篇 手太隂肺經(11穴)
第二篇 手陽明大腸經(20穴)
第三篇 足陽明胃經((45穴)
第四篇 足太隂脾經(21穴)
第五篇 手少隂心經(9穴)
第六篇 手太陽小腸經(19穴)
第七篇 足太陽膀胱經(67穴)
第八篇 足少隂腎經(27穴)
第九篇 手厥隂心胞經(9穴)
第十篇 手少陽三焦經(23穴)
第十一篇 足少陽膽經(44穴)
第十二篇 足厥隂肝經(14穴)
第二部 奇經八脈
第十三篇 任脈(24穴)
第十四篇 督脈(28穴)
第十五篇 沖脈(12穴)
第十六篇 帶脈(3穴)
第十七篇 隂脈(11穴)
第十八篇 陽脈(11穴)
第十九篇 隂維脈(8穴)
第二十篇 陽維脈(16穴)
第三部 養生保健常用穴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寰宇星图:宇宙起源与未来探索 第一章:太初之光——宇宙的黎明 本书深入探讨了宇宙诞生的奥秘,从“奇点”的无限密度与热量,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我们追溯了普朗克时期、暴涨时期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代的物理状态,详细描绘了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基本力的分离,以及早期宇宙中微子和光子的自由传播,奠定了我们理解宇宙结构的基础。 1.1 宇宙的“无中生有” 本章首先解析了现代宇宙学中关于“零能宇宙”的理论框架,探讨了量子涨落如何引发宏观尺度的物质存在。我们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深入分析,重建了约38万年后宇宙“复合”时刻的图像,揭示了温度、密度波动的精确数值,这些微小的涨落正是日后星系形成的种子。 1.2 黑暗时代的终结 在大爆炸后的数亿年间,宇宙处于一个相对均匀、黑暗的阶段。本章聚焦于“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这些恒星由最原始的氢和氦构成,体积庞大,寿命极短,但它们是宇宙中第一批产生重元素的熔炉。它们的死亡——超新星爆发——将碳、氧、铁等元素抛洒入星际空间,为后续恒星和行星的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 1.3 早期结构的形成 我们详细介绍了暗物质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暗物质通过引力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暗物质晕”,这些晕如同骨架,吸引着普通物质(重子物质)聚集,最终形成了宇宙中的纤维状结构、星系团以及超星系团。本章包含对最新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数据的解读,以验证和修正我们对早期星系形成速率的认知。 --- 第二章:星辰的交响——星系演化与动态平衡 本章将视角从宏观的宇宙网收缩至单个星系的生命周期及其复杂的内部动力学。我们探讨了不同类型星系(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的起源、形态演化及其相互作用。 2.1 星系的诞生与并购 星系并非孤立地存在,它们的演化史就是一部不断碰撞、合并的历史。本章详细分析了星系合并的物理过程,包括潮汐力如何拉伸星系物质形成星系“尾巴”,以及气体云在碰撞后如何被压缩,引发新一轮的恒星形成“大爆炸”(Starburst)。通过对银河系历史的模拟重建,我们展示了银河系是如何吞噬较小的矮星系逐步壮大的。 2.2 超大质量黑洞的主导作用 几乎所有大质量星系的中心都潜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SMBH)。本章阐述了SMBH与其宿主星系共同演化的“共同演化”理论(Co-evolution)。黑洞的吸积盘发出的强大辐射(类星体活动)可以向星系外抛射能量和物质(反馈效应),有效地调控了星系内剩余气体的冷却和恒星形成的速率,这解释了为什么星系质量与中心黑洞质量之间存在着精确的标度关系。 2.3 动力学与暗物质晕的边界 我们利用开普勒定律的修正版本,分析了星系外围恒星和气体的运动速度曲线。这些曲线揭示了暗物质晕的分布形态,并讨论了“暗物质晕的尖锐性问题”(Cusp-core problem)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来自早期超新星爆发的反馈效应,可能将核心的暗物质“平滑”化。 --- 第三章:生命的回响——宜居行星与地外生命搜寻 从浩瀚的宇宙尺度转向微观的行星环境,本章聚焦于生命存在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以及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最新进展。 3.1 恒星的宜居带与行星的“宜居性” “宜居带”(Habitable Zone, HZ)的概念被扩展到更复杂的范畴。我们不仅考虑液态水存在的可能性,还深入分析了行星大气层的构成、磁场的保护作用、板块构造对碳循环的贡献,以及恒星耀斑活动对行星生命演化的影响。例如,M型红矮星周围的行星虽然处于恒星的宜居带内,但其生命可能面临潮汐锁定和频繁耀斑的挑战。 3.2 系外行星的探测技术革命 本章系统地回顾了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包括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直接成像法和引力微透镜法。重点介绍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如何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捕捉到系外行星大气中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甚至潜在的生物标记气体(Biosignatures)的信号。我们详细讨论了对TRAPPIST-1系统和其他热门候选行星的大气模型分析。 3.3 地外生命的哲学与科学边界 除了技术层面的搜寻,本章也探讨了关于“我们是孤独的吗”这一古老问题的科学推演。我们审视了德雷克方程的现代修正版本,分析了费米悖论(Fermi Paradox)的各种可能解释,包括“大过滤器”理论——生命演化中某个极难逾越的障碍,以及“稀有地球假说”的论据。 --- 第四章:时空的终极奥秘——前沿理论与宇宙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宇宙学的最前沿,探讨暗能量的本质、量子引力理论的进展以及宇宙的终极命运。 4.1 暗能量的谜团与宇宙加速膨胀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们观测到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其驱动力被归结为“暗能量”。本章详细解析了当前解释暗能量的两大主流模型:宇宙学常数($Lambda$)模型和第五种元素(Quintessence)模型。我们对比了早期和近期的超新星观测数据(如SNIa)和重子声学振荡(BAO)数据,试图确定暗能量的动态性质。 4.2 量子引力与时空结构的最小单元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描述黑洞奇点和宇宙大爆炸时失效,这突显了将量子力学与引力统一的迫切性。本章概述了弦理论、M理论以及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等试图构建“量子引力”的尝试。我们探讨了这些理论对时空结构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例如时空的最小可测量尺度(普朗克尺度)。 4.3 宇宙的终极命运 基于当前对物质密度和暗能量密度的精确测量,本章推演了宇宙最可能的几种未来情景: 大冻结(Heat Death): 宇宙持续加速膨胀,恒星燃尽,黑洞蒸发,最终宇宙趋于绝对零度,熵最大化。 大撕裂(Big Rip): 如果暗能量的负压强随时间增强,膨胀最终将撕裂星系、恒星、原子乃至时空本身。 大坍缩(Big Crunch): 尽管目前看来可能性极小,但如果宇宙常数在未来反转,引力可能重新占据主导,宇宙回归一个致密的奇点。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严谨且充满前瞻性的宇宙学图景,从最微小的粒子涨落到宇宙的宏伟结构和最终归宿,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百亿年的思想远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它体现出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能清晰承载复杂的图表和文字,又避免了过度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插图的处理方式,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平板化、卡通化的解剖图谱。这里的图示更接近于传统工笔画的精细度,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穴位的标记清晰准确,但又巧妙地融入了整体经络的脉络之中,没有显得突兀或生硬。当我对照图谱查找特定穴位时,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气血循行的路径。更妙的是,在每一个重要的理论章节结束后,作者都会穿插一些古代医案的节选,这些简短的案例不仅验证了前文的理论,也为晦涩的术语赋予了生动的场景,仿佛能听到古人在诊室中的低语,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手中,便觉一股沉甸甸的知识重量压迫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古朴之韵,墨色与纸张的纹理交织出一种跨越时代的质感。我原以为这只是又一本老生常谈的穴位图解,但深入翻阅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体能量流动的哲学著作。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经络走向和取穴定位,而是将每一个穴位置于一个宏大的生命图景之中去考量。比如,在论述“足三里”时,书中并未止步于其在调理脾胃上的应用,而是引申到如何通过这个特定的点位,与自然界的气机进行共振,如何影响个体的后天之本和生命活力。这种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传统中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体的精妙构造和宇宙万物的关联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医家对同一穴位见解的梳理,那种学术的严谨与包容并存的态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对自身生命结构的基础重塑认知。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实践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价值远超“速成秘籍”的范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疑难取穴”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回避临床上常见的定位模糊或体型差异导致的取穴困难,而是提供了极其细致的、结合触诊手感和病人主观感受的多维度判断标准。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穴位时,除了常规的“一寸”、“二寸”的标记外,还特别加入了对于“得气感”的详细描述——那种酸、麻、胀、重等复杂的触觉反馈,是如何印证针已入位的关键。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想提高针灸或按压准确度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的不是“哪里是穴位”,而是“如何感知穴位”,这种从量化标准向质化体验的过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对人体微妙反应的敏锐洞察力。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我身心俱疲,对现代医学的“对症下药”感到疲惫,渴望寻找一种更整体的疗愈之道。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用词精炼,即便是描述复杂的气血运行,也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例如,书中对“奇经八脉”的阐述,摒弃了枯燥的线条和箭头,转而采用了“水系”与“堤坝”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督脉与任脉如何如同江河之源,承载着人体的先天与后天之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少阳三焦”的论述,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古代天文历法,说明了三焦如何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和阴阳寒热。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每次重读都能品出新的滋味和感悟,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在与书中的智慧进行对话。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传统医学的文献,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科学精神结合得如此完美。它并非一味复古,而是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态度,审视和整理了数千年的医学积累。在论述“俞穴”与“原穴”的关系时,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经脉能量的“源头”与“交通枢纽”的作用,并对比了不同朝代对这些概念的演变和侧重。这种辩证分析,避免了将传统理论僵化教条化的风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经络系统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地图”,而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的“网络”,它会随着人体的年龄、环境和情绪状态而发生微妙的调整。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死板的指令集,而是一套思考人体的全新框架,它鼓励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生命内部的和谐与失衡,引导我们成为自己身体最深入的探索者和守护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