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李魁賢先生在《詩人的作業》的〈序〉裡頭所說,詩人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
詩人的主要任務是寫詩,但詩人在本業之外往往會有副產品,寫評論、寫小說、寫散文等,都是信手拈來之事;詩人而從事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環保運動者,也比比皆是。在日本,我們更看過大詩人參與日常料理或性愛問題的公開討論,這些都是不算稀奇的事。
靠俗一點的說,詩人管的事太多瞭。
這本《詩人的作業》裡麵,蒐集瞭我自早期以來的評論作品,除瞭排除已收集在我第一本詩的論評集《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和許許多多佔最大宗的政治評論以外,大部分是以詩評詩論為主,也有一部分是文學性、社會性或人際關係與小品性質的文章,這些林林總總的文字集結起來,主要是想在臨老之際,給過去自己辛勤的筆耕留個紀念罷瞭。
郭成義,一九五〇年生,基隆人,遷居颱北、宜蘭。曾任首都早報言論版主編、自由時報撰述委員,主編《笠詩刊》、《詩人坊》,著有詩集《薔薇的血跡》、《颱灣民謠的苦悶》、《國土》、《我們茉莉花》,小說集《薔薇的剪裁》,評論集《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主編《當代颱灣詩人選1983捲》、《中國民間童話》、《兒童小說坊》等。曾獲青年詩人獎、吳濁流新詩佳作獎。
這本書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對“記憶”這一主題的顛覆性解構。作者似乎拒絕使用任何綫性的時間軸來組織他的材料,而是像一個患有選擇性失憶癥的考古學傢,不斷挖掘和重組那些殘缺的、被時間腐蝕的片段。每一次的“重述”都伴隨著細微的扭麯和新的光照,讓人不禁懷疑,我們所認知的“過去”,是否僅僅是我們當下情緒投射的幻影?這種手法極具顛覆性,它讓讀者從被動的接收者,變成瞭主動的參與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在文本中構建自己的邏輯錨點,否則很容易被那些重復齣現、卻意義不斷變化的符號和場景所吞沒。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份加密的文件,每當以為破譯瞭一行,下一行又會用更晦澀的密碼來迴應。這需要讀者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自我建構的樂趣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並非易讀之物,它的晦澀感是其核心魅力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幅極其精細的巴洛剋式油畫,細節繁復到令人眼花繚亂,但當你退後一步,宏大的主題結構便會顯現齣來。作者似乎沉迷於對“邊界”的探討——物理邊界、道德邊界、甚至語言本身的邊界。他不斷地試探,將詞語推嚮其意義的邊緣,直到它們開始破碎,展現齣新的、未被命名的情感光譜。這種對語言極限的探索,是這本書最具實驗性的部分。它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並質疑它們是否足夠承載你內心深處的復雜性。雖然敘事綫索時隱時現,讓人經常感到迷失方嚮,但正是這種在迷失中尋找方嚮的過程,構成瞭閱讀體驗本身的高潮。這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都能提供全新視角的文本。
評分讀完後,我腦海中留下的是一片廣袤的、近乎荒蕪的景象,而不是一個清晰的故事輪廓。這位作者的筆觸,粗糲得像帶著海鹽的砂紙,打磨著讀者的感官。他似乎對人類情感的微妙之處不感興趣,反而熱衷於描摹存在本身的重量——那種無可名狀的、根植於肉體和空間中的壓抑感。全書的節奏感極其緩慢,仿佛一艘擱淺在時間之河中的巨輪,每一個轉摺都需要巨大的、近乎痛苦的努力纔能完成。我特彆留意到他對“沉默”的處理,那不是簡單的沒有說話,而是被拉伸、被塑造成實體的一種負空間,比任何喧囂的對話都更具壓迫感。雖然有些篇章顯得過於冗長,充滿瞭似乎與主題無關的細節堆砌,但細想之下,或許這些“無關”正是構建他那獨特世界觀的磚石。這本書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承受”的,它挑戰瞭我們對敘事效率的期待,強迫我們停下來,關注那些通常被忽略的、沉重的“在場”。
評分這部作品,初讀便如誤入迷宮,字裏行間彌漫著一種疏離又熟悉的質感。作者似乎刻意摒棄瞭傳統敘事的流暢性,轉而采用碎片化的、近乎夢囈般的語言構建瞭一個世界的骨架。我尤其欣賞他對意象的駕馭能力,那些描繪日常景象的詞句,經過他獨特的過濾和重塑,立刻濛上瞭一層奇異的光暈。比如,對“黃昏時分,城市邊緣的鴿群”的描繪,它不再是簡單的自然景象,而更像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聲抗議,帶著一種古典悲劇的美學底色。然而,這種高度的個人化錶達也帶來閱讀上的挑戰,某些段落的跳躍性極大,讓人感覺像是在聽一首結構復雜、和弦晦澀的現代樂麯,初聽隻覺刺耳或混亂,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捕捉到隱藏在噪音之下的鏇律綫。整體來看,它更像是一本麵嚮精神探索而非情節追蹤的讀物,適閤那些不滿足於既定答案,願意在文字迷霧中自行開闢道路的讀者。它不提供安慰,隻提供瞭一種審視世界的全新棱鏡。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接近於一次漫長而艱苦的朝聖,而非一次輕鬆的旅行。它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重量,但又不落入學院派的枯燥窠臼。作者的語言有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仿佛每一個詞匯都被賦予瞭神聖的使命,不容許有絲毫的輕慢。我驚嘆於他對“異化”和“疏離感”的描繪,那些人物,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像是被一層看不見的玻璃罩住,他們的痛苦是內爆性的,無法外泄。尤其是在描述都市生活中的個體狀態時,作者的筆觸冷峻而精準,像外科手術刀一樣剖開瞭現代人的焦慮核心。這本書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它太“滿”瞭,信息密度過高,有時讓人喘不過氣來,仿佛作者將畢生所思都傾瀉在瞭這幾十萬字中,沒有留齣足夠的呼吸空間。它需要讀者帶著一份嚴肅的敬畏心去對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