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

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文美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理论
  • 可译性
  • 文化研究
  • 语言学
  • 比较文学
  • 翻译研究
  • 文化翻译
  • 文学翻译
  • 跨文化交流
  • 诠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5868819
商品编码:160480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語言是否可譯,是翻譯本質上的問題,可從不同的方向和層面探討,例如直譯/意譯;異化/歸化;信/達等,凡此種種,皆不應過於簡化,一分為二。在可譯與不可譯之間存在許多議題和探討空間,值得我們再思。本書由港、台、大陸三地學者包括金隄、謝天振、羅選民、黃偉儀等撰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如詮釋學、語言學、符號學、文學、神學、文化意象、電腦翻譯,以及不同的文本如《道德經》、《馬克白斯》、《尤利西斯》、美容廣告等,討論翻譯時所涉及的各種問題。

前言/序言


书名:《边界的低语:语言、文化与翻译的未竟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文化的边界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它聚焦于翻译实践背后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哲学困境与实践张力,引导读者超越字面意义的转换,进入意义深处与文化根源的交汇点。 第一部分:语言的形塑力与不可译的迷思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构建现实世界的框架。”本书开篇即抛出了这一核心论断。我们首先要审视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提出的假说,探讨母语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认知结构、时间观念乃至对色彩的感知。如果不同语言的世界观存在根本差异,那么“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部分将细致剖析“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的多个维度。它并非简单的词汇缺失,而是深植于文化、历史、社会语境中的系统性障碍。我们会研究那些难以跨越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bound terms),例如特定仪式中的专有名词、高度情境化的俗语,以及那些承载着特定集体记忆的隐喻。我们不仅要列举这些案例,更要深入分析,在面对这些障碍时,译者所能采取的策略——是选择详尽的注释,是诉诸功能性的等效,还是勇敢地放弃对“完美对应”的执念,转而追求另一种形式的“忠实”?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独特挑战:风格与语感。一个作家的笔触、节奏、内在的音乐性,是文本的灵魂所在。翻译者如何捕捉并重现巴尔扎克那种绵密繁复的句法结构,或是卡夫卡那种疏离而精确的语调?这要求译者不仅是语言专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艺术家。我们必须承认,在风格的还原上,每一次成功的“转译”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牺牲与重构。 第二部分:文化的断裂带与意义的漂移 文化差异是翻译领域中最活跃也最难以驾驭的战场。本书将超越对习俗符号的简单罗列,转而关注“深层文化结构”对语言的制约。我们借用人类学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审视高语境文化(如东亚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如欧美文化)在交流模式上的根本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具体体现在文本的潜台词和表达的委婉性上。 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跨文化的“解读-再编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漂移”(Semantic Drift)。我们将深入分析“本地化”(Localiz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种核心的翻译哲学流派。选择“本地化”意味着将异域文化尽可能地“驯化”,使其对目标读者友好易懂,但这可能牺牲了原作的异质美感;而选择“异化”则要求读者主动进入文本的异域语境,这可能造成阅读门槛的提高。本书不预设优劣,而是探究在特定目标读者群和文本类型下,译者如何进行审慎的平衡与取舍。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权力的动态关系。历史上,翻译往往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单向渗透。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译者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他们是文化间的桥梁建造者,还是权力失衡的执行者?尤其在处理政治敏感文本或具有殖民历史色彩的文献时,译者的“立场”不再是一个私人的选择,而是关乎历史重构和身份认同的关键行动。 第三部分:翻译实践中的伦理与未来展望 翻译伦理是本书探讨的又一核心维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译者的责任远超“准确传递信息”。他们必须面对信息失真、意识形态操纵的风险。本书将构建一套基于“知情同意”和“责任透明度”的翻译伦理框架,探讨在商业压力、时间限制和意识形态审查下,译者如何坚守专业操守。 我们特别关注新兴技术对翻译领域带来的冲击。机器翻译(MT)的飞速发展,无疑提高了效率,但也引发了关于创造力、细微差别处理能力以及人类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地位的深刻疑问。机器擅长模式识别,却难以触及文本背后的历史回响与情感温度。本书主张,未来的翻译工作将是人机协作的深度融合,人类译者将从基础的词汇替换转向更高级别的“跨文化阐释者”和“质量鉴赏家”。 最后,本书以对“翻译的终极目的”的哲学追问收尾。如果说语言的边界是存在的,那么翻译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模糊这些边界?或许,翻译的价值恰恰在于突显这些边界,让我们在试图跨越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局限性。它不是一场圆满的抵达,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在“可译”的稳固地带与“不可译”的未知迷雾之间,持续地发出低语,引导我们前行。 本书适合语言学、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专业译者,以及所有对跨文化交流与人类认知本质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思辨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翻译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翻译理论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在不同文化间周旋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语言的边界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根植于特定文化、几乎没有对应词汇的表达时,那种“不可译”的挫败感和魅力并存。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没有陷入纯粹的学院派枯燥论证,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翻译过程中的拉扯与权衡。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意义的完全对等,还是在目标语境下的有效传达?那种在信达雅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的努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书中对语境依赖性文本的分析,让我对以往处理过的某些重要文件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恰当”的翻译,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重写”了原文的内涵。这本书成功地将深奥的哲学思辨融入到日常的翻译实践中,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是一剂清醒剂。我们总是在不断地与那些“幽灵般的对应词”作斗争,试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一个能够承载原文全部重量的载体。作者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公式,这很好,因为翻译本身就没有公式可循。相反,书中对翻译策略的探讨非常务实,它教导我们如何优雅地承认局限性,并在局限性中寻求最大的表达空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承认译者本身就是一种阐释行为,而不是被动的管道。这种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能指导我们职业生涯的指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股醍醐灌顶的清明感。在此之前,我总认为翻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词汇的精确对应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初级”认知。作者将焦点拉回到了语言与思维结构、文化心理层面的深层绑定上,指出很多“不可译”的现象,并非语言工具本身的缺陷,而是两种世界观在碰撞时产生的必然“摩擦力”。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犀利,它揭示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翻译选择,是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和情感投射。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更加审慎和谦卑的态度去对待任何跨语言的文本,不再轻易断言某个概念是“绝对无法翻译”的。这种对翻译本质的深刻反思,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刺激和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引导我们一步步深入到翻译的“灰区”,那些介于清晰与模糊、可达与永恒失落之间的地带。它并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精准的问题,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我发现阅读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再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该怎么翻”,而是开始关注“这个文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作者对翻译哲学史的回顾既扎实又精炼,为理解当代翻译困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技术性的领域,提升到了关乎文化理解与人类交流核心价值的哲学层面,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忐忑的,因为我对“翻译研究”这个领域一向敬而远之,总觉得那里面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绕来绕去的关系定义。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的流畅和富有洞察力。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译者在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毫无保留的对话。作者对“可译性”的探讨,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光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创造性失真”的辩护——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成文化上的共鸣,适度的偏离原文的字面意义,反而更能体现对原作精神的忠诚。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翻译伦理的理解,让我明白,优秀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转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重新审视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