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吉田兼好的散策随笔 2016年全新校订版

徒然草:吉田兼好的散策随笔 2016年全新校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田兼好着;文东译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古典文学
  • 随笔
  • 吉田兼好
  • 徒然草
  • 中世纪
  • 文化
  • 散文
  • 经典
  • 校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65558
商品编码:1608933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古典文学必读经典,与清少纳言《枕草子》并称随笔双璧。穿越时间的隔阂,**空间的限制,在烛火雪映之下与自己谈心,挣脱世俗的烦扰与古为友,享受孤寂的宁静片刻。兼好法师汲取古代文人、思想、宗教、日常演绎出属于自我的一种安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在游历途中所见所闻,随手记下的心得,如同《诗经》一般记录着生活点滴;与名士相互应酬的场景,就像《世说新语》记下当时名人风流轶事,而精通佛学、老庄的法师,更洞烛世事无常,又岂能尽如人意,人生有许多难以面对的问题,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我们无法洞观世事,但藉由法师的智慧,我们依然可以在生活上找寻一方净土,一抹清凉。本《徒然草》版本是据1892年图书出版会社出版《标注段解徒然草》为底本,参考岩波文库1985年版《新订徒然草》译出。译注部分兼采2014年角川文库《改订徒然草》今泉忠义译注与2015年《新版徒然草》小川刚生译注。
《浮生寄语:江户文人的闲适与忧思》 一卷关于江户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立体画卷,一次对传统审美与世事洞明的深度探寻。 导言:在时间的褶皱中回望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文本的细致解剖,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的文人阶层——那些在幕府高压统治下,以笔墨、诗歌、茶道和园林寄托胸襟的智者。他们身处于一个看似安定却暗流涌动的时代,生活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之中,其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细腻,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浮生寄语》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探究江户文人在面对“物哀”、“幽玄”等古典美学概念在俗世中的流变,以及他们如何以其独特的生存哲学,消解时代的重压,构建起一方精神上的“桃花源”。 --- 第一部:都市的烟火与精神的栖居地 江户时代,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上依附于贵族和寺社的文人阶层,开始转向新兴的町人文化。 1. 借景:市井中的禅意(约400字) 本章细致描摹了江户城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藏于深巷的茶室、文人雅士私下的集会、以及他们与手艺人之间的微妙互动。我们探讨了“借景”——这一传统园林和绘画概念如何被移植到日常生活的布局之中。它不再仅仅关乎自然景观的选取,更关乎于对瞬间场景的精确捕捉与审美提炼。 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极致关注,来对抗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例如,对一把新制折扇上墨迹的品鉴,对一次雅集席间茶碗中水纹的凝视,都成为了文人抵抗虚妄、确立自我价值的方式。本部分着重考察了那些记录了日常琐事的“日记体”或“随笔体”文稿,揭示其看似平淡叙述下,所蕴含的对生活细节的近乎苛刻的爱惜。 2. 俳句与世情:格律中的自由(约350字) 俳句作为江户文学的标志性体裁,在当时的影响力远超想象。它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交语言和道德表达的载体。本章分析了在严格的五七五音律约束下,文人们如何通过精妙的“季语”和“切字”来传达深邃的哲思或尖锐的讽刺。 我们将探讨当时几位重要的俳人,如何利用俳句这一高度凝练的文体,对幕府的政策、地方的贫富差距、乃至人际交往中的虚伪进行含蓄的批判。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是文人自我保护的智慧,也是其精神高度的体现。他们用极少的文字,构建了一个超越言语限制的广阔意境。 --- 第二部:审美哲学的流变与冲突 江户时代并非文化上的停滞期,而是古典美学在新的社会土壤中不断被继承、挑战和重塑的时期。 3. “侘寂”的世俗化与“雅”的边缘化(约400字) 从室町时代继承下来的“侘寂”(Wabi-Sabi)美学,在江户时代进入了更广阔的市民阶层。然而,这种美学在传播过程中,其原有的宗教性和禁欲色彩逐渐被冲淡,更多地演变成一种对“古旧”、“朴拙”的追求,有时甚至沦为一种刻意的做作。 本书将对比分析在茶道复兴运动中,一些坚持古法的大师与迎合市场的新一代之间的张力。探讨“雅”(Miyabi)的传统概念如何在日益商业化的文化市场中,逐渐被挤压到艺术的边缘,以及那些拒绝妥协的文人,是如何在这种夹缝中坚守其精神的高洁。这种对“真”与“伪”的辨析,构成了江户文人心灵冲突的核心。 4. 汉学、国学与“异端”思潮(约350字) 在思想领域,江户期的文人并非完全沉浸在本土传统中。汉学(特别是朱子学和阳明学)与新生的国学(提倡复兴日本古代典籍和精神)之间的论辩,构成了时代思想的底色。 本部分侧重于那些不被主流认可的“异端”声音。例如,那些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灵感,质疑儒家纲常伦理的“奇人”文士。他们通过对历史的重读和对自然的沉思,提出了对既有社会秩序的深层质疑。我们考察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文人私下的抄本和书信中流传,并最终影响了幕末的社会变革思潮。这些边缘的思想火花,是理解江户时代精神复杂性的关键。 --- 结语:不朽的回响 《浮生寄语》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所展现出的坚韧、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用纤细的笔触记录下的,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对存在本身的沉思。他们的随笔与札记,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件,提醒着后世读者,真正的富足,往往在于对当下瞬间的珍视,以及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对美的执着追求。本书旨在邀请读者,一同品味这份跨越世纪的“人间清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入胜,光是“徒然草”这三个字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人联想到日本古典文学的精髓。我一直对那些穿越时空的作品抱有特别的期待,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古人的生活气息和哲思。据说吉田兼好的这部作品,是描绘了他隐居期间的所思所感,那种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正是现代人常常向往却难以企及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季节变迁的细腻捕捉,以及那种淡淡的、却又蕴含深意的生活感悟。很多日本的随笔集,常常能将日常的小事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我希望《徒然草》也能带给我这种精神上的洗礼。读这类书,不求能学到什么惊天动地的道理,只求在那些宁静的文字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自省,让自己的心绪也随着作者的笔触,缓缓沉淀下来。这本书的“2016年全新校订版”也让我觉得可靠,意味着经过了现代审校,文字的流畅度和可读性应该会更胜从前,能更顺畅地与这位古代文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被它封面上的那种留白和简约设计所吸引,它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一直认为,好的随笔集,不应该像教科书那样生硬,而更像一位老朋友在壁炉边与你娓娓道来。我希望吉田兼好的文字能像一杯温热的清酒,入口清冽,回味悠长,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很好奇,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活的人,他对“无常”和“美”的理解会是怎样一番光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裹挟,而这种古典的、缓慢的叙事节奏,正是我急需的“精神解药”。我更倾向于那些不加评判、只是客观记录和感怀的作品,让我的思绪可以自由地在作者构建的意境中漫游,去想象镰仓时代的风物和人情。如果能从中提炼出几句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句子,哪怕只是偶然的灵光一闪,这次阅读体验也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人如何处理“时间”这个永恒的主题。《徒然草》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在古典日本的语境下,时间似乎不是线性的、向前奔涌的,而更像是一种循环往复、充满禅意的存在。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四季流转、兴衰更迭的描绘,看古人是如何在“美”与“虚无”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对于当代读者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提供了一种对抗“即时满足”文化的解毒剂。它需要耐心去品读,去回味,去理解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的深意。我希望校订版在注释方面能做得足够详尽,因为毕竟是跨越了数百年时光的文本,一些典故和背景知识的解释,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解上的障碍,真正沉浸到吉田兼好的世界中去。

评分

我对随笔的偏爱,主要源于它们那种“信手拈来皆是风景”的随性。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作为一个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必然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学体系——那种对残缺、对寂寥的欣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哀”之美吧。我期待能从中读出他如何看待人世间的聚散离合,面对韶华易逝时,他的态度是抗争还是接受?购买此书,是想给自己放一个精神长假,暂时逃离那些充满KPI和效率指标的现实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慢下来”的理由和方式。想象一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捧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阅读着关于自然、关于寺院、关于隐逸生活的文字,那种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享受。我希望它的翻译版本能够精准地传达出原著的韵味,不至于让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意象打了折扣,毕竟,古典文学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微妙的措辞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题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正是我所钟爱的。随笔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的“在场感”,你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的呼吸、他的凝视点,甚至是他当时的心境。我很好奇,作为一个半僧半俗的隐士,吉田兼好的观察视角是多么的独特和超脱。他记录下的那些生活琐事,是否能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一角?我期望看到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些微小却真实的“切片”,比如他对某一栋建筑的描绘,对某一首和歌的感怀,或者对某一种生活习惯的习惯性感叹。这种近乎散文化的记录,往往比雕琢华丽的散文更能打动人,因为它透露着一种未经修饰的真诚。我更看重的是那种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共振”,当作者描述的某个瞬间恰好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某种体验时,那种默契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