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资优生,一样考取哈佛!:台大医科生的考试高分法与超强笔记术

不是资优生,一样考取哈佛!:台大医科生的考试高分法与超强笔记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文哲 著
图书标签:
  • 学习方法
  • 笔记技巧
  • 哈佛申请
  • 台大医科
  • 考试技巧
  • 高分攻略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升学指南
  • 自律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70163
商品编码:16091735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進臺大、上哈佛,不是資優生的專屬!  讀好書、考高分、填對志願,這本符合臺灣學生需求!
  臺灣土生土長的普通班學生,  一路挺進臺大醫學系,更一次錄取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等頂*名校,  不用補習也OK的讀書密技大公開——
  ★筆記不是抄完就結束!  必學不同科目的筆記整理術;哪一科該用哪種筆記本、每科的筆記該如何寫?  清楚圖解一次告訴你!
  ★讀書計畫很重要,考前複習有訣竅!  弱科是否要放棄,強弱科的時間分配怎麼拿捏?
  學會擬讀書計畫就能提高效率,不用犧牲玩樂時間,一樣掌握讀書進度!  ★考試當下,要搶分搶時間!
  考試配速有訣竅,掌握國、英作文的獨特練習法與高分秘訣,  懂得這些就能多拿分,多得一分,就可能往前升好幾個志願!
  ★掌握制度,升學選擇不用怕!  搞懂各種升學管道,深入分析學測vs.指考利弊,  了解全新大考制度,教你分辨哪個對自己有利!
  ★高中少年、少女的煩惱,過來人經驗談!  高中能不能玩社團、該不該談戀愛?類組怎麼選?需不需要補習?  高中生都有的煩惱,讓過來人給你中肯的意見!
  曾文哲從小接受臺灣教育,靠著自己的摸索,找出考試高分、成功升學的一套方法,更針對高中讀書、段考、模擬考、學測、指考,以及大學申請入學的細節,整理出讀書心法與筆記術,希望讓每個臺灣學生都能找到讀書方向,成功進入理想學校!

作者简介

  曾文哲  1989年生,從小到大考資優班都落榜,參加奧林匹亞競賽、全國科展、英文演講比賽也總是被刷掉的他,雖然成績不錯,卻從來不是眾人眼中的「資優生」。  成長於教育制度幾度更迭、但仍相當重視學歷的臺灣,曾文哲認為並非只有資優生才能考上理想中的第*志願,只要懂得讀書技巧,不需熬夜苦讀,資質平凡的人也能考上好學校。  因此,他靠著自己鑽研的讀書方法及超強筆記術,一路挺進臺中一中、臺大醫學系,更於2017年同時錄取哈佛、耶魯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三所世界名校,預計將於2017年8月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曾文哲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讀書心法,讓大家的求學生涯少一點摸索的茫然,讀書、考試都更有效率,也希望為莘莘學子建立信心,只要懷抱夢想並掌握方法,美夢絕對有實現的一天!

  學歷  臺中一中(2004-2007)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2007-2014)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碩士班(主修生物統計學)(2017.8-)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實習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PGY住院醫師

目录

推薦序 找到適合自己的釣竿,活躍於人生的藍海上!--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醫科主任/郭冠良推薦序 讀書密技大公開,考試摸索少一點!--前臺中一中、建中校長,現任慈濟教育執行長/蔡炳坤作者序 我不是天才學生,但用對方法完成夢想!前言 好學歷不是資優生的專屬

第一章 成為學校裡的強者1-1如何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1-2每個人都通用的讀書技巧1-3準備小考與段考的原則1-4考試之外的學習也是關鍵

第二章 各科讀書要領2-1國文2-2英文2-3數學2-4物理2-5化學2-6歷史2-7地理2-8生物

第三章 超級筆記術3-1筆記的重要性3-2寫筆記的通用技巧3-3筆記術的進階技巧3-4五個讓筆記再升級的小技巧3-5學生做筆記常犯的錯誤3-6各科目的筆記正確範例

第四章 最後一關大魔王--學測與指考4-1目前臺灣的升大學管道4-2認識學測與指考4-3未來大學升學制度變革4-4學測、指考的應試技巧4-5推甄面試的技巧4-6面試如何準備

第五章 激戰後的黎明--選系與選校策略5-1怎麼鎖定目標科系5-2解讀大學各科系採計科目與最低錄取分數表5-3志願怎麼填

第六章 高中生常見學習煩惱Q& A6-1高中生活篇6-2高中課業篇6-3大學校系選擇篇6-4大學生活準備篇
突破学习瓶颈,释放你的无限潜能:高效学习策略与思维导图实战指南 你是否曾感觉自己付出了大量时间,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你是否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感到无从下手,笔记永远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你是否渴望找到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真正掌握知识,而非仅仅“记住”? 本书并非侧重于分享特定考试科目的应试技巧,也不是针对某一类人群(如“资优生”或“特定科系学生”)制定的专属秘笈。相反,它是一本聚焦于学习底层逻辑、认知科学与知识结构重塑的实用手册。我们相信,高效学习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它超越了天赋和背景,关乎你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深度思考,以及如何管理你的认知资源。 本书将带你深入探索人类学习的内在机制,并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适用于任何知识领域的学习框架。我们将从基础的“如何高效输入”开始,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你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 第一部分:认知重塑——理解大脑如何学习 许多人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他们使用着不符合大脑工作原理的方式去“填鸭式”记忆。本部分将拆解学习的科学基础,帮助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学习”的认知。 1. 遗忘曲线的真相与抗遗忘策略 我们探讨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我们不会止步于此。本书重点在于提供主动对抗遗忘的具体方法。我们将介绍: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的优化实施:如何根据知识的难度和重要性,动态调整复习间隔,而非机械地执行时间表。 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的艺术:强调“回忆”比“阅读”更重要。介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自测问题、使用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的进阶应用,以及如何从错误中提取最大价值。 交叉学习与主题穿插:说明为何在不同主题间切换(Interleaving)能加深长期记忆,以及如何构建知识间的联结网络,以应对考试或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的跨领域问题。 2. 深度加工与意义建构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体系建立深刻的联系。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构建:介绍如何识别和应用基础的跨学科心智模型(如系统思维、反馈回路、边际效应递减等),用它们作为理解新知识的“框架”。 类比与隐喻的力量: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类比来解释复杂概念,以及如何避免不恰当的类比带来的误导。 为什么“教是最好的学”:系统分析费曼学习法的科学依据,并提供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如何模拟“教学”过程以检验和巩固理解的实操步骤。 --- 第二部分:信息捕获与结构化——超越传统笔记的艺术 传统的线性笔记往往只记录了“是什么”,而没有记录“为什么”和“如何应用”。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可操作、可检索的知识资产。 3. 思维导图的系统化应用:从概念到战略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远不止是画图。本书将思维导图定位为一种多维度的知识组织工具,重点在于结构而非美观。 核心结构解析:教授如何识别一个知识体系中的中心概念、主要分支(核心主题)、次级分支(细节与证据),并用结构化的方式在图上呈现层级关系。 混合模式导图:介绍如何将文本、符号(Iconography)、颜色编码与图示(Sketch Notes元素)结合,以激活视觉记忆和逻辑思维。 动态导图的维护:讲解如何将思维导图作为知识的“活地图”,定期回顾、添加新分支或删除冗余信息,使其始终反映你对该主题的当前理解深度。 4. 知识碎片化管理:卡片盒笔记法的现代实践 为了应对信息爆炸时代,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记忆库。 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的核心原则:解释原子化、链接性、自洽性的重要性。如何将一个概念提炼成一张独立、完整的卡片。 双向链接与网络化思维:强调链接的重要性。展示如何通过建立“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构建起一个知识的“互联网”,而非孤立的“文档堆”。 工具选择与工作流集成:不局限于任何特定软件,而是讨论不同工具(如Obsidian、Logseq、Notion等)如何支持这种链接和结构化的笔记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嵌入到你的阅读、听课和思考流程中。 --- 第三部分:高效学习策略的实战部署 本部分将前两部分的理论和工具整合,形成一套可执行的、跨学科的学习工作流。 5. 阅读与吸收的效率革命 如何快速抓住一本专业书籍或一篇深度文章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知识? SQ3R方法的升级版:超越传统的调查、提问、阅读、复述、回顾,融入认知负荷管理。 “提炼式”批注法:教授如何在阅读时同步生成摘要和待思考问题,并立即将其转化为卡片或思维导图的起点。 主题优先于章节的阅读策略:针对复杂教材,如何建立一个预设的“主题框架”,然后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支撑这个框架的证据和细节,从而避免被细节淹没。 6. 考试与应用中的知识调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本部分关注如何在压力情境下,快速、准确地调用和重组所学知识。 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如何通过设计高难度、多变量的模拟问题,训练大脑在提取知识时所需的灵活性和速度。 知识的“复合物”构建:讲解如何将来自不同来源(如历史、经济学、心理学)的独立知识点,有意识地组合起来,解决一个全新的、混合型问题。 元认知监控(Metacognition)的日常训练:学会问自己:“我现在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有多深?”、“我还能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它吗?” 这种自我反思是持续进步的引擎。 --- 结语: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关键在于系统而非冲刺。 本书不承诺你“轻松”通过任何一场考试,因为它专注于传授的是如何学习的智慧——这套智慧将使你在面对任何新知识、新挑战时,都能迅速建立起高效的认知结构,让你真正拥有掌控知识的力量。无论你是面对学术转型、职业技能升级,还是仅仅想成为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者,本书提供的方法都是你通往持续成长的坚实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从封面就能看出它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霸精英感”。它给我的感觉是亲切、实用,甚至带有一点点“江湖救急”的色彩。我个人对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性学习书籍向来敬而远之,因为我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策略。我非常关注作者在“超强笔记术”这部分的内容,因为我现在的笔记常常是写了一大堆,到考试前翻起来却像看天书一样,完全抓不住重点。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结构化的笔记模板,比如如何用图表、颜色编码或者特定的符号系统来组织信息,让知识点之间产生清晰的逻辑联系。我关注的重点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笔记本身变得多漂亮。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她在面对海量知识点时,是如何进行信息筛选和优先级排序的,那对我来说价值连城。毕竟,考试竞争的核心就在于谁能更有效率地掌握考点,而不是谁的书上涂的颜色更丰富。这本书如果能解决我“做了很多努力,但产出不成正比”的困境,那它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效率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我购买任何学习材料的首要标准是:它能否帮我节省时间,让我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深度阅读或者拓展兴趣。因此,我对“考试高分法”的要求是极度务实的,不接受任何“多花时间总会有回报”的空话。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时间区块管理”和“最小有效剂量学习法”的实践案例。比如,作者有没有发现某种特定的学习时间长度(比如25分钟番茄钟配合5分钟休息)在她身上效果最好?她是如何快速识别并忽略那些占比低、出题频率少的知识点,从而集中火力攻克主要得分区域的?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快速识别考点“价值密度”的方法。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图,指导我如何从历年试卷中提取出最核心的知识框架,那么这本书就体现出了它极高的投资回报率。我需要的是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高效率的知识管理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学生。

评分

我是一位职场人士,工作了几年后想重拾书本,准备跨界考试,说实话,重新回到那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我需要的不是那种针对高中生应试教育的技巧,而是更偏向于成人学习者如何对抗惰性、如何平衡工作和学习的实用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心流”的构建和如何维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毕竟,年轻人可以靠着青春的荷尔蒙硬撑,但我们成年人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来对抗疲劳和分散的注意力。我特别好奇,像作者这样从医科背景出来的人,是如何将严谨的科学思维应用到考试策略上的?她有没有提到过关于“元认知”(即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在备考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沉浸在“我很努力”的假象中。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定SMART目标,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整的机制,那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确量化进度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的学习架构。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总是很冲动,大部分时候都是被封面或推荐语吸引,但真正读起来总是虎头蛇尾。这次我真的很期待能从这本书里找到那种能够让人产生持续学习热情的“内驱力”的培养方法。我深知,光靠“考上顶尖大学”的外部目标是不够持久的,它必须和自身的价值成长挂钩。这本书如果能分享作者在面对挫折、考试失利或者自我怀疑时,是如何进行心理建设和恢复的,那比单纯的应试技巧更具深度和价值。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韧性”和“抗压能力”的讨论。我们常常只看到成功者的光环,却忽略了他们背后付出的心理代价。如果作者能坦诚地分享一些她自己“差点放弃”的时刻,以及她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走出低谷的,那将是对我极大的慰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教我如何答题拿高分,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成为一个在压力下依然能保持清晰思考和积极心态的终身学习者。

评分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挤进二线学校的料,看到那些从小就闪闪发光的学霸,心里总是酸溜溜的。这本书的标题就深深地抓住了我的心——“不是资优生,一样考取哈佛!”这不就是我做梦都想达成的目标吗?虽然我目前的目标可能还没到哈佛那么遥远,但能从一个台大医科生那里学到真正的“平民逆袭”方法,简直是太鼓舞人心了。我最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天赋”与“方法”的。毕竟,我深知自己没有那种过目不忘的超能力,所以更关注的是那些可以被复制、被训练的技巧。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反常识”的备考心法,比如如何分配精力在不擅长的科目上,或者如何通过高效的记忆法来弥补理解速度的不足。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流程,让我这种需要付出额外努力的人也能看到清晰的上升路径,那它对我来说就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指南,简直是点燃了我人生方向的灯塔。我真的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所谓的“捷径”或者说“更聪明的努力”到底藏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多花时间去死记硬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