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第2版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内镜窄带成像术、iScan电子染色技术等新的诊断方法。黏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TR)、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及内镜下肌切开术(ROEM)等新的治疗方法。对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法、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法及注射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录像并配以光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掌握技术要领。超声内镜的检查特点。磁压榨食管狭窄成形术、超声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内钢丝圈置入及硬化剂注射等靠前尚未报道的新的治疗方法。胶囊胃镜的优缺点。 龚均,董蕾,王进海 主编 龚均,1963年毕业于原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编《实用胃镜学》、《实用结肠镜学》、《现代食管内科学》等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各类胃部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全面覆盖。我非常惊叹于作者们在信息整合方面的能力,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以及一些少见的胃部病变。从早期胃癌的筛查,到消化性溃疡的演变,再到淋巴瘤、息肉等多种良恶性病变,书中都提供了清晰的分类和描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分期、不同类型的胃癌在胃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并辅以大量的彩色图片,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病变,比如假息肉和真息肉、炎症性改变和早期癌变,书中也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鉴别要点,这对于我们在临床上做出准确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对临床决策的有力支持上。作为一名医生,仅仅认识病变是不够的,更需要知道如何根据内镜下的发现来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实用胃镜学(第3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书中在介绍不同疾病时,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了相应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等。例如,在讨论早期胃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步骤,还强调了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管理的关键点。这种将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的模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为我们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实用胃镜学(第3版)》在内容更新和前沿进展方面也紧跟时代步伐。胃镜技术和相关研究发展日新月异,一本优秀的教材必须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这本书在理论知识的扎实基础上,还融入了近年来在胃镜诊疗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新兴的内镜技术,例如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在提高诊断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以及对一些特定人群(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史者)的胃镜筛查策略的优化等内容都有所涉及。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掌握最先进的诊疗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实用胃镜学(第3版)》,是被它厚重且扎实的专业感所吸引。作为一名初涉内镜领域的年轻医生,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的教材。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学术风格和详尽的图文结合。首先,我对其中关于胃镜操作技术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们用极其细致的笔触,从器械的准备、进镜的技巧、活检的要领,到不同病灶的识别和处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列举了标准的教科书式操作,还穿插了许多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处理贲门松弛、如何应对胃黏膜撕裂等,这些细节的处理,无疑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的摸索和试错。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胃镜病理学同样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实用胃镜学(第3版)》提供了极佳的桥梁。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视觉诊断层面,而是将内镜下的观察与病理学诊断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们详细阐述了不同胃部疾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与内镜下的影像学表现一一对应。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见的病灶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学改变,从而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比如,在讲解萎缩性胃炎时,书中不仅描述了内镜下的黏膜变化,还详细解释了黏膜层的细胞学异常和腺体萎缩等病理过程。这种“观其表而知其里”的讲解方式,对于提升我们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更好地与病理科医生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