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的天文历法》是薮内清一生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史的结晶。1969年抢先发售出版,即深受好评,当年薮内清就因此书及其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获得在日本有很高声誉的"朝日文化赏",1990年出版的增订版又对原书做了40多处增补。至今仍是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史的标准著作。即使在中文出版物中,也没有能与之比肩的同类著作。本书包括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从汉代到清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印度、伊斯兰等西域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历法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法计算方法。作者在这部总结性的著作中,用通俗、简明的语言,阐述了他毕生研究的心得。本书译者杜石然先生是我国有名数学史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的作者。本书深入浅出,适合具有大学文化的普通读者阅读。 (日)薮内清 著;杜石然 译 薮内清,教授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日本中国科学史家。他是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史成名,旁及中国数学史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研究。这本书就像一部穿越历史的星际指南,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的章节,我尤其喜欢关于“天象与人间”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天文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古人如何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与政治、农业、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详细解释了二十八宿的划分及其在古代舆图上的应用,以及不同星象所预示的吉凶祸舛,这些内容让我惊叹于古人观察入微的智慧。书中还对一些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天文背景进行了溯源,比如清明、中秋等,它们的形成都与天体运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帝王如何根据天象颁布政令,农夫如何根据星宿的指引播种收割,普通百姓如何在节庆时仰望同一片星空。这种将宏观宇宙与微观个体融为一体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哲学思考。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但作者的讲解却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期望的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而它则以一种极其细致和系统的方式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历法”部分的严谨性所折服。它不仅仅是机械地介绍几个历法的名称,而是追溯了中国历法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从早期的干支纪年、朔望月,到后来的各种精密历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历法概念,背后都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书中还对不同朝代采用的历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历史意义。这让我明白,历法的制定并非易事,而是无数代天文学家不断修正、完善的智慧结晶。书中的图表清晰明了,准确地展示了历法中复杂的计算过程,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如何精确地计算时间,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时间运行规律的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与天空息息相关的知识。近来,我沉浸在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天文的著作中。书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隐约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首先吸引我的是书中对古代天象观测仪器的详细介绍。那些精巧的铜器,如浑天仪、简仪,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工具,更是古人对宇宙深刻理解的结晶。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工匠们如何凭借双手和智慧,将抽象的星辰运动具象化,并通过这些仪器,为我们勾勒出古代天文学的宏伟画卷。书中对不同朝代天文机构的演变、历代天文学家的贡献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承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天文文献的片段,虽然有些文字晦涩难懂,但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仰望星空时的敬畏与求知欲。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了全新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方法的生动描绘。我一直对古人如何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准确地观测天象感到好奇。书中,作者就详尽地介绍了“圭表”、“瞻象”、“步天歌”等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观测方法。我能想象出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在寒冷的夜晚,用简单的工具,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星辰的轨迹,并将这些观测结果转化为神秘而精准的数字。书中还描绘了古代占星术与天文观测的结合,以及这些观察结果如何在古代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更是与政治、军事、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活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象占”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试图从天象的变化中解读天意,虽然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秩序的探索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位博学的向导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长廊,亲身感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大门,特别是关于“宇宙观”的阐释,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等宇宙模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解释了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惊叹于古人对宇宙的想象力,虽然他们的认知与现代科学有所不同,但其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却与我们一脉相承。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古代如何将宇宙的运行与人体的生命节律联系起来,比如中医中的“天人相应”理论,就深受古代天文学观念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孤立存在的学科,而是与其他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代天文神话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在仰望星空时,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整本书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