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 ||
| 作 者: | ||
|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 ||
| 译 者: | ||
| 平装 16开 页数:36 字数:55千字 | ||
| ||
| ||||||||||||||||||||||||||||||||||||
| 内容简介 | ||||||||||||||||||||||||||||||||||||
| 本标准规定了电梯安装验收的条件、项目、要求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速度不大于6.0 m/s的电力驱动曳引式和额定速度不大于0.63 m/s的电力驱动强制式乘客电梯、载货电梯。对于额定速度大于6.0 m/s的电力驱动曳引式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可参照本标准执行,不适用部分由制造商与客户协商确定。消防员电梯和适合残障人员使用的电梯等特殊用途的电梯,应按照相应的产品标准调整验收内容。 本标准不适用于液压电梯、杂物电梯、仅载货电梯和家用电梯。 | ||||||||||||||||||||||||||||||||||||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安装验收前提条件 1
5 验收检验项目及检验要求 2
5.1 机器设备区间和滑轮间 2
5.1.1 通道 2
5.1.2 安全空间和维修空间 2
5.1.3 主开关、照明及其开关 3
5.1.4 断、错相防护和电动机电源切断检查 3
5.1.5 电气布线及安装 3
5.1.6 接触器和接触器式继电器 4
5.1.7 设备安装 4
5.1.8 驱动主机 4
5.1.9 旋转部件的防护 5
5.1.10 电动机和其他电气设备的保护 5
5.1.11 电动机运转时间限制器 5
5.1.12 紧急操作 6
5.2 井道 6
5.2.1 井道壁 6
5.2.2 检修门、井道安全门和检修活板门 6
5.2.3 安全空间和安全间距 7
5.2.4 井道照明 7
5.2.5 导轨 7
5.2.6 对重和平衡重 8
5.2.7 随行电缆 8
5.2.8 限速器系统 8
5.2.9 缓冲器 8
5.2.10 底坑 9
5.3 机器设备设置在井道内的要求 9
5.3.1 工作区域在轿厢内或轿顶上 9
5.3.2 工作区域在底坑内 10
5.3.3 工作区域在平台上 10
5.3.4 工作区域在井道外 11
5.3.5 门和检修活板门 11
5.4 轿厢 12
5.4.1 轿厢总体 12
5.4.2 轿门护脚板 12
5.4.3 轿门 12
5.4.4 轿厢玻璃 13
5.4.5 轿顶 13
5.4.6 轿厢安全窗和轿厢安全门 13
5.4.7 紧急照明 13
5.4.8 安全钳 14
5.4.9 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 14
5.4.10 通风及照明 14
5.5 悬挂和补偿装置 14
5.5.1 悬挂装置 14
5.5.2 补偿绳 15
5.6 层门和层站 15
5.6.1 层站指示和操作装置 15
5.6.2 层站处运行间隙和安装尺寸 15
5.6.3 层门防护 15
5.6.4 紧急和试验操作装置 16
5.6.5 层门玻璃 16
5.6.6 层门耐火 16
5.7 电气安全装置 17
5.7.1 电气开关的安装检查 17
5.7.2 电气安全装置的作用方式 17
5.7.3 电气安全装置 17
5.7.4 安全触点 17
5.8 紧急报警装置 17
5.9 电梯运行控制 17
5.9.1 门开着情况下的平层和再平层控制 17
5.9.2 检修运行控制 17
5.9.3 紧急电动运行控制 18
5.9.4 对接操作运行控制 18
6 验收试验项目与试验要求 18
6.1 速度 18
6.2 平衡系数 19
6.3 起动加速度、制动减速度和A95加速度、A95减速度 19
6.4 振动 19
6.5 开关门时间 19
6.6 平层准确度和平层保持精度 19
6.7 运行噪声 19
6.8 超载保护 19
6.9 制动系统 19
6.10 曳引条件 19
6.11 限速器与安全钳 19
6.12 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 19
6.13 缓冲器 19
6.14 层门与轿门联锁 19
6.15 极限开关 19
6.16 运行 20
7 验收规则 20
7.1 验收检验和试验项目 20
7.2 判定规则 2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电气安全装置表 23
我手里的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精密机械的说明书,每一页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工艺的苛求。它让我想起那些在大楼里默默工作的工程师们,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无数的零件组装成我们日常依赖的便捷交通工具。书中关于电梯控制系统的章节,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从简单的开关指令,到复杂的变频调速,再到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进步。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变频驱动技术的描述,它不仅能够实现电梯的平稳启停,还能有效降低能耗,这在当今注重节能环保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关于电梯物联网和远程监控的潜在应用,也让我对未来电梯的发展充满了想象。我憧憬着,未来的电梯能够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并为乘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当下的电梯技术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皮时,内心是有些许犹豫的。它过于专业,过于技术化,甚至有些“硬核”,让我这个普通读者感到一丝畏惧。然而,出于对身边生活设施安全性的好奇,我还是决定深入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尽管语言晦涩,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原理,却能触及到一些普遍的工程常识。例如,书中关于承重和平衡的解释,让我明白了电梯轿厢和配重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它们能够高效地运行。我对书中关于安全钳的介绍尤其感兴趣,那是一种在电梯发生意外下坠时,能够迅速制动的装置。书中详细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和安装要求,让我对这项重要的安全措施有了直观的认识。这让我感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电梯,也包含了无数关乎生命安全的精巧设计。这本书,就像一部隐藏在日常电器背后的“工程哲学”,它揭示了安全可靠背后的无数细节和考量。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在烈日下、在深夜里,为电梯安全默默付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身影。这本书,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电梯行业在安全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历程。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电梯(如客运电梯、货运电梯、观光电梯等)的差异化安装验收要求,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细致和专业。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观光电梯玻璃幕墙的安装和承载能力的要求,这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充满美学设计的电梯,也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书中对消防安全和紧急断电措施的规定,更是让我看到了,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安全的周全考量。这本书,就是一本集成了行业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宝典,它为我们描绘了安全、高效、可靠的电梯运行场景,也为我们树立了工程技术领域的标杆。
评分作为一名对机械工程略有涉猎的爱好者,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于技术细节的渴望。书中对于各种连接方式、材料强度、以及应力分析的描述,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关于轿厢和对重的连接方式,书中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力学计算和材料选择依据,这让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电梯,其内部结构和承载能力,都经过了精密的工程设计。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导轨的安装精度要求,那些以微米为单位的公差,着实令人惊叹。这不禁让我思考,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对电梯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书中对各种测试仪器和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实际的验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振动测试、噪音测试以及制动性能测试的详细说明,这些都是衡量电梯性能的重要指标。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往往体现在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极致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最终是为了实现宏大的安全目标。
评分这部关于电梯安装验收的规范,在我手中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生命安全的承诺。我在翻阅过程中,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应急救援和故障处理的部分,虽然这些可能不是安装过程的核心,但它们却是整个电梯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规范中详细地描述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人员疏散,以及如何进行初步的故障排查和报告。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一部合格的电梯,不仅要在正常运行时安全可靠,更要在非正常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并便于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救援。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电梯救援的新闻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都提醒着我们,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电梯的安装和验收过程,建立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它用最严谨的语言和最清晰的标准,为每一个参与者敲响警钟,也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保障。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每一本涉及公共安全的产品标准,都能像它一样,做到如此详尽和周全,将潜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评分我手中这本关于电梯安装验收的规范,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对工程伦理的诠释。我在翻阅过程中,被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所打动。从电梯门之间的缝隙大小,到导绳轮的直径,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严谨的计算和反复的验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防腐蚀和耐磨损材料的选择标准,这让我了解到,一部优秀的电梯,不仅要考虑其初始性能,更要考虑到其长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书中对于定期检查和维护的建议,也让我意识到,电梯的安全性,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维护。这本书,就是一本将“耐久性”和“可靠性”融入到电梯设计和安装全过程的百科全书。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工程,往往体现在对时间和质量的尊重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次翻阅时,就给我一种非常严肃、甚至有点枯燥的感觉。那个“GB/T 10060-2011”的标识,配合着“电梯安装验收规范”几个字,让人立刻联想到枯燥的条文、冰冷的图纸,以及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正是这份“严肃”,反而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了一种隐隐的期待。毕竟,电梯的安装和验收,关乎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其规范性必然是极其严格的。我当时脑海里闪过的是那些在大楼里穿梭的电梯,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日常,而这部规范,或许就是确保这一切平稳运行的幕后英雄。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精密的尺寸标注、严苛的材料要求、详细的检测流程,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关于人员资质和安全操作的规定。光是想想这些,就觉得这是一本充满知识密度和实用价值的书籍。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工程技术,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不是会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会不会有一些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那些抽象的规范条文?我甚至开始想象,那些编写这本书的专家们,他们是如何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一丝不苟地审核每一个细节,只为确保未来的每一部电梯都能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这份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性描述,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本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指南。书中的章节划分清晰,逻辑性很强,从电梯的整体结构到各个部件的安装要求,再到最终的验收测试,都有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电梯井道净空尺寸、导轨安装精度以及曳引系统调试的部分,这些内容对于确保电梯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允许的误差范围,看得出来,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们对于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验证。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多么细致和耐心,才能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电梯安全装置的验收标准,比如层门锁、安全钳、速度限制器等,这些都是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很多内容需要借助专业知识来理解,但这本书所传达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安全的 uncompromising 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电梯的每一次运行,背后都有着无数严谨的规范和细致的把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标准”的全新理解。在此之前,“标准”在我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某种普遍认可的规范。但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标准”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可执行的条文,来确保一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书中对于电梯的震动、噪音、以及温度等环境参数的严格规定,让我明白,一部合格的电梯,不仅仅要能“上去”和“下来”,更要能在各种条件下,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使用体验。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电梯井道通风和照明的要求,虽然这些看似是细节,但它们却直接影响到乘客的乘坐感受和救援人员的工作条件。这本书,就是一本将抽象的“安全”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工程指南的典范。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有这样一套严谨的、能够切实保障大众利益的标准。
评分手握着这部“GB/T 10060-2011电梯安装验收规范”,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工程界的严谨与担当。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而是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安全的 uncompromising 的态度。书中对于电梯曳引系统的运行参数,如额定速度、额定载重、以及制动距离等,都有着极其详尽的规定。我甚至注意到,书中对电梯轿厢内部的照明强度和应急照明的续航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细节的考量,无不体现出对乘客舒适度和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部在高楼大厦中穿梭的电梯,都承载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它以最专业、最严谨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垂直交通体系,也让我们对那些默默保障我们出行便利的技术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