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密切联系教学实际,针对数学教学中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反映了课改实验中的新问题、新思路、新策略。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而非“速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理论的“宪法”,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高原则和基本框架。作者对于“数学活动”的定义和展开的讨论非常深刻,他认为数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探究活动的过程的固化。这一点和我的教学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我深信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书中对各种数学核心活动(如观察、操作、猜想、论证)的详细剖析,为我提供了重新审视自己日常课堂活动设计的新视角。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时间是被严格切割和限制的。书中描绘的每一个探究环节,如果都按照作者提出的那种“足够充分”的时间去展开,我恐怕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因此,阅读者必须具备强大的“取舍”能力,需要从这部宏伟的蓝图中,裁剪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进度的“可行版本”。这本书提供了理想的“天花板”,但如何搭建那个“能被我们摸到的地板”,还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大量的再加工和现实化处理。它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方向的道路,仍需我们自己去铺设。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量太饱和了,简直是一部浓缩的“数学教育百科全书”。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敬佩,他对国内外各种主流数学教学流派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的观点对比,梳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连一些小众的、已经被淘汰的教学法,也提到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宏观的视野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过于局限于“如何教好这道题”,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教育思想博弈。不过,这种“全景式”的梳理,也带来了阅读上的疲劳感。很多章节的论述非常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导,读起来需要反复回味和查阅背景资料。对于一个每天忙于批改作业、组织活动的老师来说,时间成本太高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减法”哲学,即在如此丰富的理论海洋中,提炼出未来十年最核心、最有效、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那几条主线,然后用更简洁明了的语言,配上生动的图表或流程图,直接展示出“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奠基,但对于急需“快速上手”的教师来说,它的门槛似乎设置得有点高了。它更适合作为专业进修的参考读物,而不是日常教学的案头必备。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略显陈旧,有点像上世纪末的教材风格,这与它探讨的“新课标”主题形成了有趣的时代反差。内容上,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年级进行螺旋式上升和深化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教完一个概念,孩子似乎“懂了”,但到了高年级再用时,基础已经不牢固了。书中对概念层次的划分非常细致,甚至细到“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三年级和五年级需要理解的深度差异,都有专门的段落去解析。这对于进行课程衔接的教研组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在阅读时,我总忍不住想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画图,试图将那些抽象的层级关系可视化。书中提供的图例太少,多数时候,我只能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脑补作者描述的结构。如果能将这些概念的递进关系,用清晰的思维导图或层级图清晰地呈现出来,哪怕只是简单的方框连接箭头,也会让理解效率提高百倍。现在感觉就像听了一场精彩的口头报告,但没有看到任何PPT大纲。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严肃而又务实的学究气。我本是抱着学习新理念的心态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些突破现有教学困境的“灵丹妙药”。然而,读下来,感觉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漫长而细致的理论研讨会。书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阐释可谓是深入骨髓,几乎从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如何与宏大的目标挂钩,都做了详尽的论述。作者似乎非常强调“深度学习”和“结构化思维”的构建,这无疑是教育的至高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尤其是在面对班级里那些思维跳跃、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孩子时,如何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真正转化为课堂上那一个个鲜活的、能够被孩子们理解和内化的教学片段,书中的落脚点显得有些飘忽。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情境创设”的鲜活案例,那些能让孩子眼中瞬间闪烁出“我懂了”光芒的瞬间,但这些内容似乎被大量的教育哲学和学科本质的探讨给稀释了。它更像是一份为教育研究者准备的纲领,而不是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工具箱。如果能增加一些不同学段、不同知识模块的微格教学设计,并附带教师间的精彩对话和学生反应的即时分析,我想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现,更像是一份扎实的理论基石,但地基打得再好,也需要上层的建筑来承载日常的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一处流露出个人主观臆断的色彩,所有的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教育研究数据或公认的教学理论之上。这一点值得称赞,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它试图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评估”的教学路径模型。例如,书中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一系列预设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走向“自主建构”的完整路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那一章,它强调了从“口头描述”到“符号演算”的过渡,并提供了一套细致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哪个阶段算作“初步达成”,哪个阶段算作“精熟”。这种量化的倾向,对于习惯于量化考核的我们来说,提供了很多操作的参照系。然而,这种过于强调“路径的完美闭环”的写作倾向,让我产生了一种隐隐的压力感:难道每一次教学都必须像执行一个精密仪器的工作流程一样,不容许任何偏差和意外的“灵光一闪”吗?优秀的数学教育往往是师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美丽意外,而这本书似乎在努力驯服这些意外,让它们服从于预设的轨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