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簡史 湖北新華書店

金融危機簡史 湖北新華書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剋裏斯蒂安肖瓦尼奧 著
圖書標籤:
  • 金融危機
  • 經濟學
  • 曆史
  • 金融
  • 湖北新華書店
  • 危機
  • 投資
  • 理財
  • 時事
  • 金融市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5892
商品編碼:16796238023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金融危機簡史 作者 (法)剋裏斯蒂安肖瓦尼奧
定價 42.00元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 9787513915892 齣版日期 2017-08-01
字數 177000 頁碼 272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從17世紀著名的荷蘭鬱金香泡沫,到18世紀的金融傢約翰?勞創造瞭人類曆史上股市泡沫,再到1907年的金融恐慌誕生瞭美國中央銀行,以及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中,羅斯福總統怎樣運用智慧製定瞭一係列政策法規以保證瞭美國以後幾十年的經濟穩定。本書以時間為軸,精確地嚮讀者描繪瞭曆次金融危機的概況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和啓示。經濟動蕩,何去何從?讓曆史告訴我們方嚮!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分析瞭世界金融體係發展史,再現瞭金融世界的跌宕起伏。深入解讀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對策,為讀者撥開金融迷霧,幫助大眾更好地麵對新挑戰和新風險。


   作者簡介

剋裏斯蒂安?肖瓦尼奧,法國經濟學傢,法國《經濟選擇》雜誌副主編、《政治經濟學》雜誌主編,曾任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師並任教於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和巴黎第四大學,齣版過多部經濟類圖書,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避稅天堂》《全球化挑戰》等。


   目錄

章鬱金香投機狂熱的傳奇與真相

阿爾剋馬爾的拍賣會 / 006

富人的投機活動 / 008

“風中的交易” / 011

泡沫破滅並沒有引起當局恐慌 / 016

一次社會危機 / 019

第二章 金融冒險傢約翰?勞

決鬥,賭桌和其他冒險 / 025

國傢外債問題 / 028

拉斯的好主意 / 030

通用銀行(Banque générale)的建立 / 034

金融體係的起步和運行 / 038

投機的利弊 / 043

股票崩盤 / 047

約翰?勞的後歲月 / 051

第三章 1907年大恐慌

金融強盜海因茲兄弟 / 062

多米諾效應 / 066

不利的環境 / 068

監管不力的創新:信托公司 / 070

恐慌蔓延 / 073

摩根 / 075

創立一傢中央銀行的四支金筆 / 078

第四章 1929年:改變金融界的經濟危機

投機心態作祟 / 086

法庭上的犯,幕:龐齊登場 / 091

法庭上的犯,第二幕:火柴大王剋魯格 / 094

金融創新的代價 / 097

負債激增 / 100

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 102

佩科拉委員會的作用 / 106

調控的需求 / 111

四年政治鬥爭 / 114

並不存在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 116

羅斯福操控卡特?格拉斯 / 120

羅斯福的三條教訓 / 123

第五章 什麼是金融危機

起初,簡單的失衡 / 130

不受控製的創新 / 133

一次被動的或是主動的放鬆管製 / 138

追逐利益的副作用,幕:信用泡沫 / 140

追逐利益的副作用,第二幕:風險管理不善 / 143

不保險的保險機製 / 152

公共管理不善 / 156

追逐利益的副作用,第三幕:欺是如何控製金融業的 / 158

麥道夫事件 / 159

係統性欺 / 162

避稅港的角色 / 167

不平等,危機的催化劑 / 169

經濟學傢們的角色 / 177

災難的不可識彆 / 181

是如何挽救金融業的 / 184

第六章 時間管理

如何規範衍生産品 / 202

那麼,銀行債權證券化呢? / 207

金融行業全球新型治理 / 208

阻止信貸泡沫:提高投機行為代價 / 211

更密切關注信貸泡沫 / 217

關於對衝基金 / 221

避免停滯:管控流動資産 / 223

讓銀行買單,個途徑:稅收 / 226

讓銀行買單,第二個途徑:使用CoCos債券 / 228

讓銀行買單,第三個途徑:遺囑 / 230

對銀行的管理:監管的黑洞 / 234

欺,鴕鳥政治 / 237

不受控製的額外報酬 / 239

經濟學傢們能夠做些改變嗎 / 242

結語

從史上大的經濟危機中吸取教訓

調控者的主要作用 / 250

從米爾斯到左拉再到明斯基/ 252

   編輯推薦
1.17世紀,鬱金香泡沫;18世紀,人類曆史上股市泡沫;19世紀,自行車與鐵路泡沫;20世紀,經濟大蕭條、次貸危機……每一次金融危機,都像大地震一樣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循環往復,難以預測,破壞力巨大!它源於何處?為何屢次發生?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簡史》告訴你!2.法國著名經濟學傢剋裏斯蒂安?肖瓦尼奧重磅新作,一本書講透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及應對策略。3.《金融危機簡史》透析層層錶象,揭秘驚人本質!四個世紀的金融狂瀾,一朝驚醒世人迷夢。4.曆史不能改寫,經驗價值連城。認清危機真相,避免重蹈覆轍!世界是部金融史,危機給人類更好的未來。閱讀《金融危機簡史》,把握金融危機本質,掌控自己的經濟命運。推薦閱讀:《創業大咖:創新改變世界》《財富:來自福布斯富豪榜的叮嚀》《30歲後我靠投資生活》《世界是部金融史》

   文摘

   序言

金融危機簡史 一、 序章:潮起潮落的金融浪潮 金融,如同社會經濟的血液,驅動著全球的繁榮與發展。然而,這股看似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流,卻也時常伴隨著劇烈的震蕩與危機。本書《金融危機簡史》並非對某一本特定書籍的介紹,而是旨在為讀者梳理一場貫穿古今、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圖景。我們將穿越時空的迷霧,探尋那些定義瞭我們經濟史的重大金融風暴,理解它們如何發生、演變,又給人類社會留下瞭怎樣的深刻烙印。 二、 曆史的縮影:從荷蘭鬱金香泡沫到亞洲金融風暴 金融危機的萌芽,往往隱藏在繁榮的錶象之下。早在17世紀的荷蘭,一場令人匪夷所思的“鬱金香狂熱”就拉開瞭金融泡沫破滅的序幕。投機者們瘋狂追逐著一種花卉,價格被推至天文數字,最終泡沫破裂,無數傢庭因此傾傢蕩産。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花的泡沫,更是人類貪婪與非理性心理的生動寫照,預示著金融市場中周期性狂熱與恐慌的宿命。 隨後的幾個世紀,金融危機如影隨形。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是人類經濟史上最慘痛的記憶之一。股市的崩盤引發瞭銀行擠兌、企業倒閉、大規模失業,全球經濟陷入瞭長期的衰退。這場危機徹底改變瞭人們對政府在經濟中作用的認知,催生瞭凱恩斯主義等新的經濟理論,並促使各國加強金融監管,試圖避免曆史重演。 進入20世紀下半葉,金融危機並未遠去。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海嘯,席捲瞭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多個亞洲國傢。貨幣的急劇貶值、股市的暴跌、外資的撤離,讓曾經的“亞洲四小龍”陷入瞭前所未有的睏境。這場危機暴露齣新興經濟體在金融體係脆弱性、資本賬戶開放風險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監管方麵的不足,也促使亞洲各國加強區域閤作,建立更具韌性的金融防火牆。 三、 現代的挑戰:次貸危機與全球聯動 進入21世紀,金融危機的形態與影響變得更加復雜和全球化。2008年的次貸危機,便是這場曆史演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這場危機起源於美國房地産市場,由低質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引發,並通過復雜的金融衍生品迅速蔓延至全球。全球主要的金融機構搖搖欲墜,世界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大規模的救助措施,央行大幅降息,開啓瞭長達十餘年的量化寬鬆時代。 次貸危機不僅僅是一場金融事件,它暴露瞭全球金融體係的深層風險:金融創新失控、監管缺位、過度杠杆化以及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性。這場危機深刻地改變瞭國際金融秩序,促使各國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資本充足率,並開始反思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四、 危機之根:貪婪、非理性與係統性風險 縱觀金融危機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同的驅動因素。貪婪與非理性是其中最根深蒂固的。當市場預期樂觀時,人們容易被潛在的利潤所吸引,盲目跟風,形成資産泡沫。而當泡沫破裂時,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導緻非理性的拋售和擠兌。 信息不對稱和監管的滯後性也是重要的誘因。金融創新層齣不窮,往往超齣監管的範疇,使得風險難以被及時識彆和控製。金融機構之間的過度關聯和杠杆化,一旦一傢機構齣現問題,就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形成係統性風險,波及整個金融體係乃至實體經濟。 五、 警鍾長鳴:從曆史中汲取的教訓 《金融危機簡史》的核心意義在於,它提醒我們金融危機並非偶然,而是經濟周期中可能發生的常態。每一次危機,都是對人類智慧和決策能力的嚴峻考驗。從這些曆史事件中,我們可以汲取寶貴的教訓: 加強金融監管是關鍵: 建立健全、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金融監管體係,對於防範風險、維護市場穩定至關重要。監管需要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並具備識彆和應對係統性風險的能力。 審慎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需要在穩定物價、促進增長與防範風險之間取得平衡。過度的寬鬆或緊縮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提升風險意識與理性判斷: 作為投資者和參與者,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盲目追逐熱點,理性評估風險,是保護自身利益的基石。 國際閤作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風險具有跨國傳播的特性。各國需要加強閤作,共同應對跨境金融風險,建立更具韌性的全球金融治理體係。 六、 結語:麵嚮未來的金融智慧 金融危機簡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經濟史詩,更是一麵警示後人的鏡子。《金融危機簡史》並非僅僅迴顧過去,而是期望通過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預判未來,並以更審慎、更理性的態度,去應對那些可能潛藏在繁榮背後的風險。隻有不斷學習和汲取曆史的智慧,我們纔能在金融的潮起潮落中,找到前行的方嚮,構建一個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經濟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一本關於經濟周期的書,簡直像經曆瞭一場過山車,心髒砰砰直跳。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穿梭於人類經濟史上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從荷蘭鬱金香狂熱的泡沫破裂,到1929年大蕭條的陰影籠罩,再到近些年的次貸危機,每一個篇章都像是電影的精彩片段。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危機發生的根源:過度的信貸擴張、資産價格的非理性上漲、金融監管的缺失,以及人性的貪婪與恐懼交織。印象最深的是關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部分,那些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如同一張巨大的網,將全球經濟牢牢套住,普通人很難理解其中的邏輯,但作者卻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它們化繁為簡,讓我這個金融小白也能窺探到其中的奧秘。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對某個國傢央行應對危機的決策過程的描述,讓我看到瞭政策製定者的艱難抉擇,以及那些決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對經濟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故事和曆史的教訓,它教會我審慎看待繁榮,警惕風險,也讓我對未來的經濟走嚮多瞭一份思考。

評分

最近接觸瞭一本探討社會心理學與群體行為的書,感覺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人們為什麼會做齣某些集體性的決策感到好奇,特彆是那些看似不理智甚至災難性的行為。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解鎖瞭我對群體心理的諸多疑問。作者從社會認知、群體動力學、信息傳播等多個角度,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群體行為背後的復雜機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群體極化”和“從眾效應”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些曆史事件中,原本溫和的觀點是如何在群體討論中被無限放大,最終演變成極端的立場;又或者是,個體如何在壓力下放棄自己的判斷,去迎閤群體的主流意見。書中提到的“沉默的螺鏇”理論,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很多人並不是真的認同某種觀點,隻是因為他們看到周圍的人都在錶達相似的看法,而覺得自己是少數派,便選擇瞭沉默。這種對社會現象背後深層心理的洞察,讓我對周圍的世界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群體中的行為模式。這本書不僅理論紮實,而且案例豐富,可讀性很強,推薦給所有對人性、社會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我最近閱讀瞭一本關於古代文明興衰的書籍,它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捲,將我帶入瞭遙遠的過去。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審視瞭那些曾經輝煌一時、最終卻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古老文明。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史實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文明興衰的驅動因素。從環境的變遷、資源的枯竭,到社會內部的矛盾、製度的腐朽,再到外部的入侵和徵服,作者通過對不同文明案例的細緻梳理,描繪齣瞭一幅幅生動的圖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農業文明對土地的依賴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論述所吸引。書中對於古代文明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麵的成就的描述,也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但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那些導緻文明衰落的隱患,例如階級分化、權力腐敗、以及過度擴張導緻的資源損耗。讀這本書,我仿佛能夠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文明的脈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古老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麵映照當下社會的鏡子。

評分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氣候變化與人類未來的著作,那種緊迫感和責任感撲麵而來。這本書就像一個警鍾,敲響在每一個人的耳邊,提醒我們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用大量科學數據和詳實的案例,清晰地勾勒齣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係統、人類社會以及經濟發展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描寫,例如全球各地頻發的特大洪水、長期乾旱、森林大火,這些不再是遙遠的新聞標題,而是正在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危機。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資源、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健康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中並沒有一味地渲染絕望,而是積極地介紹和探討瞭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解決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碳捕獲技術的進步、以及國際閤作的重要性。它讓我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政府和科學傢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這個星球的未來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更堅定瞭自己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評分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信息時代下個人隱私保護的專題書籍,感覺像是在數字迷宮中找到瞭一盞指路明燈。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産生數據,而這些數據又被無形地收集、分析和利用,這讓我常常感到一絲不安。這本書就如同一個耐心的老師,將那些復雜的技術概念和法律條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作者深入剖析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收集和分析個人信息方麵的能力,也詳細闡述瞭個人隱私在數字世界中麵臨的各種風險,比如身份盜竊、網絡詐騙、以及信息泄露可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損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數據畫像”的章節,它揭示瞭我們看似無關緊要的瀏覽記錄、購買偏好、社交動態,是如何被整閤起來,勾勒齣一個精準的“數字我”,而這個“數字我”可能比我們自己更瞭解我們。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瞭大量切實可行的隱私保護建議,從設置復雜的密碼、謹慎分享個人信息,到瞭解自己的數據權利,以及如何利用現有的工具來增強隱私安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被收集信息,而是能夠更主動地去管理和保護自己的數字足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