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恐懼和貪婪 | 
| 作 者: | 赫什.捨夫林 | 
| 定價: | 58.00 | 
| ISBN號: | 9787564227104 | 
| 齣版社: | 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9-1 | 
| 印刷日期: | 2017-9-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在這本分析實際影響決策過程因素的指南中,行為金融大師赫什?捨夫林(Hersh Shefrin)運用的心理學研究來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影響股票選擇、金融服務和公司財務決策的人類行為。 | 
| 作者介紹 | 
| 目錄 | 
| 總序/1 2005年中文版序/1 牛津版序/1 篇 什麼是行為金融學 章 導論/3 第二章 直覺驅動偏差:主題/14 第三章 框架依賴:第二主題/23 第四章 非有效市場:第三主題/34 第二篇 預 測 第五章 預測市場/47 第六章 情緒之旅:有效性幻覺/62 第七章 選取股票打敗市場/73 第八章 對盈利公告的反應偏差/95 第三篇 個人投資者 第九章 “扳平癥”:不解套不齣手/111 第十章 投資組閤、金字塔、情緒與偏差/121 第十一章 退休金儲蓄:短視與自我控製/139 第四篇 機構投資者 第十二章 開放式基金:錯誤框架、熱手效應及迷惑遊戲/159 第十三章 封閉式基金:是什麼決定瞭摺價?/177 第十四章 固定收益證券:行為現象全景圖/194 第十五章 資金管理業:框架效應、風格多樣化與後悔/213 第五篇 公司財務與投資的對接 第十六章 公司並購與贏傢詛咒/227 第十七章IPO:新股發行抑價、長期弱勢與熱賣市場/239 第十八章 分析師盈利預測與股票推薦中的樂觀主義/256 第六篇 期權、期貨和外匯 第十九章 期權:如何使用、如何定價、如何反映情緒/271 第二十章 商品期貨:橙汁和情緒/287 第二十一章 外匯市場中的過度投機/297 
 結束語/306 參考文獻/308 譯者後記/329譯本修訂後記/331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初次翻閱《恐懼和貪婪》,我本以為會是一本較為冷峻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統計數據。然而,赫什捨夫林先生以其流暢的筆觸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讓我對行為金融學這個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將人類在投資決策中的心理活動,比如普遍存在的“羊群效應”、“過度自信”以及“後見之明”等,描繪得淋灕盡緻。 書中關於“錨定效應”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赫什捨夫林先生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生動地說明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被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錨定”的。在投資市場,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被一個最初的價格或一個新聞報道所産生的印象所固定,而忽略瞭後續可能齣現的新信息和真實的市場變化。例如,當一隻股票跌破一個重要的心理價位時,很多人會因為“習慣性”地認為它應該在這個價位附近波動,而錯失瞭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信號。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過度自信”的分析。赫什捨夫林先生指齣,許多投資者,尤其是那些有幾次成功投資經曆的投資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市場的風險。這種過度自信會導緻他們承擔過度的風險,或者在不閤適的時機進行交易。他用數據和案例說明,這種自信心爆棚的狀態,往往是導緻投資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 此外,書裏關於“後見之明”的討論也讓我深有體會。很多時候,事後我們會覺得某個投資決策是顯而易見的,並且會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做齣那個“正確”的決定。赫什捨夫林先生解釋說,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偏差,它讓我們錯誤地估計瞭過去情況的“可預測性”,從而影響我們對未來風險的判斷。 總而言之,《恐懼和貪婪》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金融投資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心理的書。赫什捨夫林先生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們認識到,在復雜的金融世界裏,瞭解我們自己的內心,比掌握再多的技術分析都來得重要。
評分當我拿到《恐懼和貪婪》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對金融投資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技術分析和宏觀經濟層麵,心理學對我來說則是一個比較遙遠的領域。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赫什捨夫林先生用非常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行為金融學概念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情緒和認知偏差構成的迷宮,並且一步步地引導我找到齣口。 書中關於“損失厭惡”的闡述,是讓我最有共鳴的部分。我時常會發現,自己在麵對股票下跌時,會感到極度的不適,甚至寜願“套牢”也不願意賣齣,因為賣齣就意味著承認損失。而當股票上漲時,即使漲幅有限,我也會因為擔心錯過更多的收益而急於賣齣。赫什捨夫林先生用大量的實例和心理學實驗證明,這種對損失的恐懼,常常會讓我們做齣非理性的決策,錯失本可以獲得的收益,並且擴大潛在的虧損。 他還深入分析瞭“羊群效應”,解釋瞭為什麼在市場恐慌或狂熱時,人們會不自覺地跟隨大眾的腳步,即使理智告訴他們這樣做並不明智。他認為,這種群體行為往往會放大市場的波動,並且加劇非理性的情緒蔓延。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在市場底部時,大傢都在悲觀地拋售,而在市場頂部時,大傢又都在瘋狂地追高。 赫什捨夫林先生在書中並沒有給齣具體的投資策略,而是緻力於提升讀者的“投資智慧”,也就是識彆和管理自身心理弱點的能力。他強調,理解瞭投資心理學,纔能更有效地規避風險,做齣更明智的投資決策。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投資不僅僅是數字的遊戲,更是人性的博弈。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並且能夠更客觀地審視市場。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市場本身太難預測,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太容易受到情緒的乾擾。
評分拿到《恐懼和貪婪》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它厚重的學術氣息和豐富的案例所吸引。書名本身就點明瞭主題,但真正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赫什捨夫林先生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恐懼”和“貪婪”這兩個詞,而是將其作為引子,深入探討瞭人類在金融決策中所錶現齣的非理性行為。 書中對我觸動比較大的一點是,作者詳細闡述瞭“損失厭惡”這個概念。簡單來說,人們對損失的厭惡程度,遠遠大於對同等收益的喜悅程度。這意味著,我們寜願承受一些小的損失,也不願意去冒險追求可能更大的收益。這種心理在投資中錶現得尤為明顯,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割肉”,而讓賬麵上的虧損不斷擴大,最終錯過瞭止損的時機。赫什捨夫林先生通過對大量投資案例的分析,生動地展現瞭這一心理偏差是如何導緻投資者做齣不利決策的。 此外,書中關於“確認偏差”的論述也讓我茅塞頓開。我們往往傾嚮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既有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挑戰我們看法的數據。在投資中,這意味著一旦我們看好某隻股票,就會不自覺地去搜集支持其上漲的理由,而忽視瞭潛在的風險。這種“隻報喜不報憂”的思維定勢,很容易讓我們陷入盲目樂觀,最終導緻投資失誤。 赫什捨夫林先生在書中還觸及瞭“錨定效應”等多種認知偏差,並且巧妙地將這些心理學理論與金融市場的實際運作相結閤。他並沒有直接給齣“買什麼”、“賣什麼”的建議,而是著力於提升讀者的“投資情商”,讓你能夠識彆和剋服自身在投資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心理陷阱。 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金融市場。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機取巧”的書,而是一本幫助你“修煉內功”的寶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自己的投資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有瞭更強的理解能力。
評分《恐懼和貪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能夠讓你重新審視投資與自身關係的“啓濛之作”。赫什捨夫林先生以一種極其溫和卻又深刻的方式,揭示瞭隱藏在金融決策背後的人類心理活動。他並沒有試圖去“預測”市場,而是讓我們去“理解”投資者為什麼會那樣行動。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確認偏差”的深入剖析所吸引。赫什捨夫林先生指齣,我們常常會主動或被動地去搜尋那些支持我們現有觀點的證據,而刻意忽略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判斷的信息。在投資中,這意味著一旦我們對某隻股票産生瞭積極的看法,就會更容易關注其利好消息,而對風險信號視而不見。這種“選擇性認知”很容易將我們引入誤區,讓我們在錯誤的方嚮上越走越遠。 他還詳細闡述瞭“框架效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的。同一個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現,會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例如,將某種治療方案的成功率錶述為“90%的存活率”比錶述為“10%的死亡率”更能讓人們接受。在金融領域,這意味著營銷信息、新聞報道的措辭,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影響投資者的判斷,讓他們做齣並非完全理性的選擇。 書中對於“情緒化交易”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啓發。赫什捨夫林先生強調,當情緒占據主導地位時,我們的理性分析能力會急劇下降,從而做齣衝動、不計後果的交易。他用生動的案例說明,無論是恐懼導緻的逃避,還是貪婪導緻的冒進,都會成為投資中的“絆腳石”。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它不僅僅是對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介紹,更是對投資者心智的一次深度淬煉。赫什捨夫林先生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幫助我們認識到,在金融市場中,最大的敵人往往是我們自己。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瞭自己的心理弱點,也為我未來的投資之路指明瞭一個更加理性和審慎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後,確實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市麵上很多投資類書籍一樣,直接告訴你“如何賺錢”,或者是一些具體的技巧。但讀下來纔發現,作者赫什捨夫林先生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他更多地是在探討我們作為投資者,在麵對市場波動時,那些隱藏在心底深處的心理活動。 我尤其對書裏關於“恐懼”和“貪婪”的分析印象深刻。他並不是簡單地將這兩種情緒歸類為負麵因素,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是如何在不同市場環境下,以何種方式影響我們的決策。比如,當市場普遍恐慌時,我們很容易因為害怕損失而過早地拋售,錯失瞭後續的反彈機會;反之,在牛市的狂熱中,貪婪又會讓我們忽略潛在的風險,追高買入,最終成為“接盤俠”。赫什捨夫林先生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甚至是一些心理學實驗的原理,來解釋這些行為背後的邏輯,讓我豁然開朗。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過去的投資經曆。那些讓我懊悔不已的決定,似乎都能在書中找到解釋。原來,很多時候,不是市場太復雜,而是我自己的心理在作祟。這種“自我認知”的提升,比任何技術分析都來得更重要。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投資高手,不僅僅是懂得分析數據,更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理解他人情緒對市場的影響。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吸引人,雖然是關於金融和心理學的專業內容,但赫什捨夫林先生的敘述方式並不枯燥。他善於用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講得通俗易懂,並且常常穿插一些曆史事件或者生活中的例子,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我尤其喜歡他關於“群體行為”的那部分內容,解釋瞭為什麼在市場中,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跟隨大眾,即使大眾的決策並不理智。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你投資觀念的書。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心智修煉。我建議任何想要在投資領域走得更遠、更穩健的朋友,都應該靜下心來,認真閱讀這本書。它會讓你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市場的本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