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净空法师三书(套装共3册)》包括《改造命运 心想速成》、《老人言》、《改过修善 惜福集福》共3册。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讲记》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历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近代以来许多著名人士如曾国藩、胡适、印光大师,以及日本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等人都对这本书极提倡。
本书是净守法师对《了凡四训》一书原文的逐段阐释,并且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
本书并附有净空法师对印光大师《了凡四训序文》的详细讲解。
《改过修善惜福集福:讲记》
印光大师云:“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昧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日,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
《太上感应篇》这一篇文章是从圣贤立心发愿,一直落实到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古德说它的功用可以作为“超凡入圣”的阶梯,“转祸为福”的关键。印光大师…生极力提倡本书,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知道,应当要尊重,应当要感恩,应当要依教奉行。
《改过修善惜福集福:讲记》是净审法师对《太上感应篇》的详细讲解,是学习《太上感应篇》的基础入门读物。
《老人言》是净空老教授亲笔书写的古圣先贤和当代大善知识的名言录,是老人家在耄耋之年献给人类的一份无量深厚的礼物。《老人言》节选了儒释道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警句,它既是墨宝,又是文言文,实乃“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为了了解其真实义,书中对每个句子进行了注释翻译,有助于读者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
【编辑推荐】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讲记》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改过修善惜福集福:讲记》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作者简介】
释净空,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印度尼西亚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州立大学荣誉博士,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
【书籍目录】
《改造命运 心想速成》
《了凡四训》原文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附录:《了凡四训》序文讲记
《老人言》
《改过修善 惜福集福》
【书籍节选】
“耽染”就是贪爱、贪恋。贪恋是清净心受了染污。“尘情”是五欲六尘。五欲是情,尘是指六尘。尘也是代表染污的意思。我们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尘。天天去擦拭是为除去染污。我们的清净心也被欲尘染污了。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起贪、嗔、痴、慢、疑,这就是染污。所以佛把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就是这些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就是病根。如果我们要恢复自性清净心,这些尘情要放下。世间人zui难的就是放不下。能放下一分,心就清净一分;放下两分,心就清净两分。菩萨所以有五十一个阶级,实在就是尘情放下多寡不同,而分为五十一个等级。五十一分尘情都放下了,丝毫尘情都不染了,就叫“成佛”。若还有一分未放下,就是等觉菩萨。这个尘情就是业障。
.净宗讲“带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就是放下一些,没放得干净,还带一部分去。过去有人主张净土法门不是带业往生,是消业往生,震撼了全世界的念佛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经义完全不相应。虽然在净土诸经里面找不到“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可是意思非常的具足。读《无量寿经》得知,如果不带业,业都消了才往生,既然业都消了,何必要往生?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就是尘情还没有断干净,还带一分业,所以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是什么?还有尘情。完全没有,就成佛了。严格来讲,心地纯净只有一个人——佛,除佛之外,绝对没有心地纯净的。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菩萨有尘情,但是没有前头那两个字:“耽染”。所以他叫“觉有情”,他是觉悟的有情。我们凡夫就是“耽染”很重。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坦白说,对于“国学”这类书籍,我以前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太过晦涩,与我这个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是,《净空法师三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书中对于“德”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法师并没有把“德”讲成一套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根本。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例,说明了“德”在个人成功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他们之所以能开创盛世,正是因为他们以“德”治国。这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是依靠武力或权术,而是源于内心的修为和对他人的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更是一本人生的智慧指南,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种下更多的善因。
评分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于“传统文化”这个词,总觉得有些遥远,似乎是属于博物馆里、古籍里的东西,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直到我翻阅了这套《净空法师三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下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书中对于“仁”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简单的“爱人”,而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具体的行为准则出发,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关怀众生的博大情怀。 我特别欣赏法师在讲解中,会将这些古老的理念与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相结合。比如,在谈到“礼”的时候,他会分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隔阂与冲突,指出很多问题源于缺乏基本的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书中对“礼”的深入阐述,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表现,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客气,更是内在的谦逊和对他人的真诚。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感觉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与他人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在的不足,也指明了提升的方向。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比较片面,总觉得是些古板的规矩和过时的思想。直到我读了这套《净空法师三书》,我才发现,原来传统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充满活力和智慧。净空法师的讲解风格非常特别,他善于将深奥的道理用最简单、最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 书中关于“和”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和”的概念,在书中被扩展到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乃至国家安定等各个层面。法师通过引用大量的古籍,以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和”的重要性。我开始意识到,很多社会矛盾的根源,都来自于“不和”。而要达到“和”,就需要我们放下我执,学会包容,以真诚的心去与人相处。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引导我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去影响我周围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好的入门途径,往往是看了些皮毛,难以深入。这套《净空法师三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以一种极其系统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法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长者的慈悲与幽默,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对于“道”的阐释,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落实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法师通过对《道德经》等经典的解读,引导我们去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如何在顺应自然法则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这让我认识到,所谓的“道”,并非是超脱世俗的某种境界,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中。通过学习,我开始尝试将这种“道”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结果发现,很多困扰我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决思路,生活也变得更加顺遂。
评分这套《净空法师三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拿到这套书之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节日习俗、古诗词以及一些历史故事的片段。然而,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深刻的方式,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娓娓道来。净空法师的讲解,并非是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老智慧变得触手可及。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孝道”的阐述,它不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而被提升到了人伦之基、治世之本的高度。法师通过对《孝经》等经典的学习,深入剖析了孝道在个人修身、家庭和睦乃至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反思自己在家中的言行,不仅仅是如何去“侍奉”父母,更是如何去“理解”父母,如何用一颗感恩和恭敬的心去对待他们。这种从根本上的理解,改变了我过去一些浮于表面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