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本套书籍共包含5册书籍:《自下而上》《理性乐观派》《基因组》《先天后天》《美德的起源》
内容简介《自下而上》本书是《理性乐观派》作者的新书,讲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人类惯常依赖天钩(skyhooks,一种不存在的思维挂钩的意思),比如打仗靠将军,国家靠领导人,经济自由派依赖亚当·斯密等,这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但实际上,现实世界恰恰存在着“自下而上”的模式,正是这种模式主导了技术革命和亚洲崛起等。写作风格上,作者仍然结合科普、历史、社科、经济等各种领域来进行通俗的写作。
《理性乐观派》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基因组》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人类自传》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程。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等问题,这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先天后天》 2001年2月,学界宣布,基因组包含的不是如原先所预想的10万个基因,而是只有3万个。这个令人震惊的修改导致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认为人类基因其实不足以解释人们的所有不同方式的行为:我们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由先天所造就的。生物学再一次要被放在先天-后天的争论这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上撕扯。
广受赞誉的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主张,正在出现的真相比这种神话要有趣得多。后天培育依赖于基因,而基因也要求后天培育。基因不仅预先规定大脑的广义结构,而且它们还吸收塑形的经验、因应社会的线索,甚至运转记忆。它们是意志的原因。也是意志的结果。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60多年之后出版的这本《先天后天》,详细记录了我们对基因的理解中所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里德利描述先天力量的信徒与后天力量的信徒,为解释人类这种悖论式的造物如何能够既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本能与文化的推动而发生的百年之争。《先天后天》对基因如何建造大脑来吸引经验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紧跟前沿的论述。
《美德的起源》《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是对人类*基本的本能——互助与信任所做的细致研究。如果真如达尔文所说,进化实行的是严格的适者生存原则,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相互协作,形成复杂的有机社会?《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对人类信任与美德进行了饶有趣味的研究,并向我们展示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个体私欲与互助并非绝不相容。实际上,人类的合作本能或许就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行为的一部分进化来的。互助协作能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从中受益。正如作者所说:“社会之所以能够运作,并不是人类有意使然,而是因为它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人类秉性。确切地说,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学做动物学研究,然后当了一名记者。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了七年专栏。《毫不掩饰》(WartsandAll)一书就是他的作品,写的是美国的总统政治,《红心皇后》(TheRedQueen)是他口碑*好的一本书,写的是性的进化,也由企鹅书局出版,同时他还写了《基因组》(Genome)。他的书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他是国际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Life)机构的主席,现居卢森堡,妻子是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
目 录《自下而上》
第1章宇宙的演变 / 001
异端卢克莱修 / 005
牛顿的"轻轻一推" / 007
偏离 / 008
面团,还是蠕虫 / 010
不需要那种假设 / 013
泥浆总是刚好填满泥坑 / 014
为自己而思考 / 015
第2章道德的演变 / 017
道德是怎样形成的 / 022
善良天使 / 025
甜蜜的商业活动 / 027
法律的演变 / 030前 言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本书认为,演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是理解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如何变化的*途径。人类制度、人工制品和习惯的改变,都是渐进的、必然的、不可抵挡的。它遵循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叙述方式;它慢慢推进而非大步跳跃;它有自己自发的势头,不为外部所推动;它心里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终点;它基本上是靠试错产生的,而试错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以电光源为例。1712年,一位籍籍无名的工程师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碰巧找到了第*种把热转化为功的实用方法,虽然他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发明(把水煮沸,生成膨胀的蒸汽)背后的基本原理*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水在机器里,通过无数细小的步骤,变成蒸汽后可发电,提供第*道人造的光线:这就是热做功发电。从白炽灯到荧光灯再到LED灯的变化,迄今仍在展开。这一系列的事件,就叫作演变。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这部宏大的著作带领读者穿越了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从石器时代的智人如何崛起,到今天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历史、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了人类物种的三个关键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想象力的诞生 大约七万年前,智人与其他早期人类物种——如尼安德特人——并存,但最终智人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赫拉利认为,这并非因为智人拥有更强的个体力量或更精良的工具,而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讲述虚构故事(或“共同的想象”)。 这种能力使得大规模、灵活的合作成为可能。无论是部落的图腾、民族的神灵,还是现代的法律、公司和货币,它们都依赖于人们共同相信的虚构叙事。正是这种能力,让数百万互不相识的个体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压倒了其他物种。 农业革命: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标志着农业革命的开始。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带来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和人口增长。然而,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农业革命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陷阱。 尽管人口增加了,但个体农民的生活质量往往比采集者更差——他们面临更单一的饮食、更严重的疾病、更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对收成不确定性的恐惧。农业的成功是物种层面的成功,而非个体幸福的提升。人类似乎并没有驯化小麦,反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人类的融合与统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宏大的统一机制来管理。作者探讨了三大“普世帝国”的崛起:金钱、帝国和宗教。 金钱: 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信任系统,金钱跨越了文化和地理的界限,使得陌生人之间也能进行贸易和合作。 帝国: 尽管常被视为压迫的工具,但古代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文化、技术和观念的传播与融合,为后来的世界性统一奠定了基础。 宗教: 从泛神论到一神论,再到各种意识形态,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超越部落层级的道德框架和意义系统。 科学革命:无知之知的力量 大约五百年前,科学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其核心在于一种新的信念:承认“我们不知道”,并愿意通过观察和数学来探寻未知。 科学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紧密结合。欧洲帝国主义的扩张不仅是武力征服,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和积累。资本主义则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对未来的投资和创新,相信未来的财富将大于现在的投入。 智人到超人? 在书的最后部分,赫拉利将目光投向未来。他审视了科学技术如何开始挑战“智人”的生物学极限。随着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和仿生学的进步,我们可能正在迈向一个“神人”的时代,能够重新设计生命本身。 作者抛出了深刻的伦理和存在性问题:我们正在追求什么?我们是否比以前更快乐?当生命被算法和技术所主导时,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意义”将如何重新定义? 《人类简史》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哲学的沉思录,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所相信的价值,以及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方向。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贾雷德·戴蒙德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试图回答一个世纪以来困扰历史学家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征服了美洲、澳洲和非洲,而不是反过来? 戴蒙德的分析避开了种族主义的解释,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地理和环境因素上。他认为,不同大陆发展出不同速度和模式的社会,并非源于人种的智力差异,而是源于他们获得关键资源的难易程度。 环境决定论的基石 本书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环境差异导致了生产力差异,生产力差异催生了技术、社会组织和病菌的演化,最终决定了哪些群体拥有征服和生存的优势。 1. 驯化作物的优势:欧亚大陆的“头等大奖” 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最适宜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特别是在近东地区(如“新月沃地”),存在着大量高产、易于种植和储存的作物,尤其是小麦和大麦。这些高营养、高产量的粮食作物,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供养远超采集社会规模的庞大人口,并使一部分人脱离食物生产,转向专业化分工,例如制造工具、制定法律或发展军事技术。 相比之下,美洲的作物(如玉米)虽然潜力巨大,但驯化过程漫长且困难;澳洲和非洲原产的野生植物,适宜驯化的种类非常稀少。 2. 驯化动物的驱动力 驯化动物带来的好处是多维度的:它们是劳动力(耕地)、肉食来源、皮革和羊毛的提供者,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病菌的宿主。 欧亚大陆驯化了牛、猪、马、羊等大型哺乳动物。与这些动物长期共同生活,使得欧亚人接触并逐渐适应了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如天花、麻疹、流感)。虽然这些疾病在爆发时极具毁灭性,但幸存者获得了免疫力。 3. 轴线的影响:东西向的便利 欧亚大陆的主轴线是东西向的。在同一个纬度上,白昼长度变化不大,气候带相对连续。这意味着一旦某地驯化出一种作物或动物,它就可以相对容易地传播到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相比之下,美洲和非洲的主轴线是南北向的。从墨西哥高原到安第斯山脉,或从地中海气候到撒哈拉沙漠,气候和日照条件的巨大差异,极大地阻碍了作物品种和驯化技术的传播速度。 后果的连锁反应 地理上的初始优势,引发了一系列正反馈循环: 人口密度与政治复杂性: 稳定的粮食供应带来了高人口密度,进而要求更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首领、官僚、文字系统)来管理资源和人口流动。 技术飞跃: 专业的工匠阶层得以发展,推动了冶金术、文字和战争技术的进步。 病菌的威力: 当西班牙征服者踏上美洲土地时,他们带来的并非仅仅是钢剑和枪炮,更是数千年来在欧亚大陆积累的致命病菌。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些病原体的原住民来说,流行病造成的人口损失是压倒性的,往往在军事冲突爆发前就削弱了抵抗力量。 结论 戴蒙德的分析总结道:征服者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强大的政治组织和对病菌的免疫力。而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人类选择和驯化野生动植物的地理差异。这本书为理解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坚实、科学的框架。 《复杂:人类社会如何演化》 梅尔·巴拉巴西的《复杂》深入探讨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组织原则,揭示了从细胞网络到全球经济体,从交通系统到生态系统,所有看似无序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统一规律——复杂适应系统(CAS)的理论。 这本书的核心不在于描述某个具体领域(如生物学或社会学)的历史,而在于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系统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演变。 从简单到复杂:网络科学的视角 巴拉巴西是网络科学领域的权威,本书大量运用了网络理论来解析复杂性。他指出,许多复杂的系统都是由相互连接的节点和边构成的网络。传统的科学方法往往擅长分析线性、模块化的系统,但面对具有高度非线性、自组织特性的复杂系统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关键概念的剖析: 1. 自组织: 复杂系统中的秩序不是由外部中央控制器强加的,而是由系统内部的局部交互自发涌现出来的。例如,蚁群觅食路线的形成、交通堵塞的产生,都是个体遵循简单规则互动的结果。 2. 涌现性(Emergence): 系统的整体行为无法完全通过分析其单个组成部分来预测。一个交通网络的拥堵现象,并非任何一个单独的司机造成的,而是整个网络结构互动涌现的结果。 3. 鲁棒性与脆弱性: 复杂网络往往具有惊人的鲁棒性(抗干扰能力),即使移除一些节点,系统仍能维持功能。然而,它们也可能因为关键的“枢纽节点”(Hubs)的存在而极其脆弱,一旦枢纽被破坏,系统可能瞬间崩溃。现代互联网、电网和金融系统都展示了这种特性。 4. 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 巴拉巴西指出,许多自然和人造网络(如万维网、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遵循“富者愈富”的原则,少数节点连接着绝大多数其他节点。这种结构使得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很短,便于信息快速传播,但也更容易受到针对性攻击。 应用领域的多样性 作者将这些网络原理应用于多个领域,展示了跨学科的统一性: 生物学: 探讨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基因调控网络如何决定细胞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 社会学与经济学: 分析了社会联系、流行病传播的路径,以及金融市场中信息的扩散和风险的集中。 技术: 阐释了万维网的结构如何决定了信息的可见性和价值。 超越预测:理解动态性 《复杂》强调,对于复杂系统,完全准确的长期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对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蝴蝶效应)。因此,研究复杂系统的目的,更多在于理解其潜在的动态机制、识别关键的薄弱环节和潜在的临界点,从而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弹性,而不是追求精确的预测。 这本书是一次对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挑战,它告诉我们,理解世界需要从关注孤立的“部分”转向关注相互连接的“关系”。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撰写的《自私的基因》是现代演化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著作之一。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演化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或个体,而是基因。 道金斯用一种清晰、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方式,将读者从宏观的群体视角拉回到了微观的分子层面,重新审视了利他行为、亲缘选择和物种竞争的本质。 基因的视角 传统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动物的行为是为了物种的利益(比如,鸟妈妈冒着生命危险去喂养幼鸟,这看起来是利他的)。道金斯颠覆了这种观点。他提出,任何生物的行为,包括那些看似无私的行为,其驱动力都是为了确保携带相同基因的复制品能够尽可能多地存活和传递下去。 “自私的”的真正含义: 这里的“自私”是一种比喻,用来描述基因的客观演化倾向。一个基因如果倾向于让宿主(生物体)做出有利于自身复制的行为,那么这个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扩散开来。 生存机器: 道金斯将动物个体(包括人类)视为基因制造的“生存机器”或“复制载体”。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行为模式,都是基因为了更好地自我复制而设计出来的工具。 亲缘选择与“间接自私” 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生物之间表现出利他行为(如帮助亲戚)?道金斯用“亲缘选择”理论进行了解释。 因为亲戚之间共享着相同比例的基因,帮助亲戚(如帮助兄弟姐妹或后代)实际上是在间接地帮助自己基因的复制品延续。因此,一个基因会倾向于支持宿主做出最大化其“广义适应度”的行为,即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与繁殖,还包括对携带相同基因的其他个体的帮助。 演化的稳定策略(ESS) 本书还引入了博弈论的概念,来解释动物行为的稳定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一种行为策略(比如,总是争斗到底,或者总是退让)一旦在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没有其他策略能够轻易地取而代之,那么这种策略就被称为“演化的稳定策略”。 道金斯用ESS来解释许多看似矛盾的生物行为,例如为什么动物会进行展示性打斗而非立即致命的搏杀。 超越生物学:模因(Meme) 在书的后半部分,道金斯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模因”(Meme)。如果基因是通过生物体进行复制和传播的,那么“模因”就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复制单位,通过模仿、教学和交流在人类大脑之间传播。 模因包括旋律、口号、时尚、技术和宗教信仰等。道金斯认为,模因也遵循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原则:适应环境的模因(易于被记住和传播的)会扩散,而不适应的则会消亡。这个概念将演化思维扩展到了人类文化领域。 《自私的基因》强有力地论证了,理解生命,必须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它为我们理解合作、冲突以及人类文化起源提供了冷峻而清晰的框架。 《万物简史》 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是一部旨在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幽默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读者梳理了从宇宙大爆炸到现代文明的整个科学发展历程。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深度挖掘,而是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的重大发现编织成一个宏大的、连续的故事。 宏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 布莱森从宇宙诞生的瞬间开始,带领读者体验了数十亿年的地质变迁和数十万年的生命演化。他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尺度压缩”的技术,将漫长的时间浓缩到我们可以理解的范畴内。 科学家的冒险与失误 《万物简史》的一大魅力在于,它不仅关注“发现了什么”,更关注“是谁发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的”。作者将科学史塑造成了一场充满曲折、竞争、意外和误解的人类冒险。 读者会了解到: 科学家的性格: 许多伟大的发现者都是怪癖的、固执的,甚至是完全不修边幅的。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哥白尼的挣扎、牛顿的孤僻、居里夫人的坚韧,以及无数在简陋实验室中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先驱者。 发现的偶然性: 许多突破性的发现都是在寻找其他东西的途中偶然发生的,比如青霉素的发现,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发现过程。 理论的斗争: 书中详述了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对既有权威的挑战和漫长而激烈的学术辩论,例如地质学中“定型论”与“均变论”的争锋。 核心主题的串联 布莱森有效地串联起了几个关键的科学主题: 1. 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从亚原子粒子到原子、分子,再到化学元素的周期表。他解释了元素如何在恒星内部被锻造出来,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地球和我们身体的一切。 2. 地球的动态性: 探讨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解释了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如何塑造了地球的样貌。 3.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追溯了从原始汤到单细胞生命,再到复杂多样的生物圈的漫长历程,重点介绍了达尔文的演化论及其对人类自我认知的颠覆性影响。 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万物简史》最终将焦点拉回到人类自身,探讨了人类在大尺度宇宙中的位置——我们是宇宙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却拥有探索和理解这个宇宙的非凡能力。作者通过精确的数据和生动的比喻,强调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多么精妙和脆弱。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去神秘化,让普通读者能够自豪地宣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通过理性和观察来理解的世界中。它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并颂扬了人类知识积累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