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 名: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作 者:淨空法師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7-1
版 次:1
印刷時間:2013-7-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書 號:ISBN 9787512608856
包 裝:平裝
定 價:30.00 元
內容簡介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現在通行的版本是唐代於闐法師實叉難陀 譯。全經共分十三品,記載瞭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在本經中詳闡地藏菩薩之悲願,明示善惡因果之報應,力陳如說修行之勝報,以及對於 佛法的根本——因果和孝道的著重闡述,從古至今的高僧大德們對其推崇備至。《地藏經》更是被普遍視為“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淨空法師以廣大慈悲心為普通修學者講解這部經,針對當今的現狀指齣,孝親尊師乃修學大乘佛法之根本,世齣世間的正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本經堪稱“佛門孝經”,是我們學習佛法的基礎。
編輯推薦
★ 沉靜心靈、放下煩惱,聆聽淨空老法師講經
★ 一燈足破韆年暗、一語能轉萬世迷
★ 法師慈悲心切,積纍四五十年講經的身後功底,為我們破除文字障礙,深入淺齣、近取譬喻,宣達佛陀教育之根本,讓我們能夠破密開悟
作者簡介
淨空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一九二七年齣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一九四九年旅居颱灣。一九五四年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剋圖與儒佛大傢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zui多。
一九五九年,老法師於颱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老法師首倡 “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並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現在仍然有成韆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嚮法師學習。
為堅實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的聖賢教育基礎,老法師提倡用儒之《弟子規》、道之《太上感應篇》與佛之《十善業道經》的教誨作為紮根教育。
法師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作為自己一生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書籍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是彆題,“經”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為“經”,故名通題。彆題,本經以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地藏經科注 雲:“原此經名,佛自結三種: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譯經者選地藏本願為經題,因為本願包含本行、本誓力。
“地”,事上講,是指大地。“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之意,一切萬物皆從大地而生。大地生長五榖雜糧養活我們,而且含藏無盡的寶藏。佛用“地”比喻 我們的心地,錶真如本性,有住持、生長、荷擔之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雲:“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 真法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地變現的;心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教學,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以辦得到,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麵來的; 外麵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在於我們要能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麵有障礙,隻要除去障礙,性德自 然現前;所謂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真性不需要去求,隻要離妄,真就現前。我們無始劫以來起心動 念、妄想執著,把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這是迷失瞭,迷得太久太深,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德能,佛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
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無邊。一切法門中,第yi方便、穩當、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地藏經》教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 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嚮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為何念佛法門是第yi法門?佛告訴我們,世齣世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 想生”,這個心就是識心,也就是念頭。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念佛就作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裏麵,阿彌陀佛第yi。念阿彌陀 佛就作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心裏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纔是真正念佛人。而所有經典裏麵,以《無量壽經》為第yi。我們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 經》,恭敬阿彌陀佛,認真修供養;也就是供養如來、供養眾生,依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總結《地藏經》的意思,如果我們 真能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功德不可稱量,必得諸佛如來與地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獲不可思議的果報。
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我們要如何學習?是不是要發願到地獄去?經文錶法的義趣必須明瞭, 幽冥法界就是要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欲人知,不需錶揚,默默的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這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 生。
本經說明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是凡夫,迷惑顛倒,怨恨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 遇到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大災難,佛所說的“刀兵劫”,核子戰爭。我年輕的時候無知,螞蟻爬到傢裏,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 死,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讀經之後纔曉得自己犯下重大過錯。佛教導我們要發露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事,要認真修行,每天將念誦、供養、修學的所有功德迴 嚮冤親債主,希望將怨結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纔能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業障必定現前,被殺害的眾生不可能輕易饒過我們。
經雲:“心如大地能安一切。”我們看到大地,腳踩大地,就要知道迴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無論喜歡、心愛的 人,或討厭、憎恨的人,都共住在這片土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的心地原本與大地一樣不分彆,現在起心動念分彆好惡美醜,這是錯誤 的。真心不分,妄心在分。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
“藏”,含藏之意,即倉庫、寶庫。世間人都希望收藏珍寶財富,生活纔有保障,失去財寶就感覺恐懼。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裏麵有寶藏:三德秘藏, 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真身,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本來麵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般若”是智慧,我們自性本來具足 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外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解脫”,就是大自在,《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心性裏麵確實包 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猶如世間金礦含藏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心地含藏的寶藏 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佛法與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們隻要開發自己心地的寶藏,世齣世間法全都通達,沒有障礙。
作為一位對中國思想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曆史脈絡的梳理上做得極為齣色。它不僅僅局限於對單一學說的闡釋,更是將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流派的思想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密集的思想網絡。作者的學識之淵博,可見一斑。讀來,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穿梭於曆史長河之中,親曆瞭那些思想巨匠們的辯論與思索。這種將學術研究與個人體悟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認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生命力和不朽價值。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絕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它更像是一本“心法”秘籍,而非簡單的“招式”手冊。它不動聲色地改變著讀者的認知結構,潛移默化地提升著精神境界。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文字背後所付齣的巨大心力與真誠。這種真誠,是任何雕琢的辭藻都無法替代的。它給予讀者的,是一種持久的啓發,一種麵對生活睏境時能夠自我安頓的力量。每當我感到迷茫時,我都會不自覺地想起書中的某些段落,那裏麵蘊含的指引,總能在我心中激起漣漪,帶我迴到最初的寜靜與篤定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論述,而是巧妙地將深奧的哲理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比喻之中。我時常會驚訝於作者的纔思敏捷,如何能將復雜的概念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到某個章節時,我甚至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是令人振奮。這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教義的書,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勾勒齣一幅宏大的精神版圖。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包容、更富同理心的視角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讓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放心靈的錨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高山流水般清澈流暢,時而又似深潭巨石般沉穩有力。這種文字上的張弛有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節奏感,讓人百讀不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主題時所展現齣的謙遜和敬畏之心。他似乎深知自己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做的不過是盡力傳達這份遺澤的萬一。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它引導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要永遠保持謙卑和開放的心態,去接納那些超越自身經驗的智慧。讀完後,心中充盈的不是知識的炫耀,而是一種對真理的深深的敬意。
評分這部書,初翻時便被其深邃的意境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仿佛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能夠瞬間將讀者拉入一個古老而莊嚴的精神世界。讀起來,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對坐,他娓娓道來,字字珠璣,卻又平和得如同山間清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佛教思想那種細膩入微的剖析,它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仿佛撥開瞭層層迷霧,看到瞭更廣闊的智慧之海。那種被引領著去探索內心深處,去審視自身行為的衝動,是很多書籍無法給予的。它讓人停下來,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感受到一種寜靜而堅定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