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堂而皇之:中国建筑 厅堂
定价:43.50元
作者:陶洁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145
字数:200000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厅堂作为中国人为重的活动空间,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无法回避的内容。自古以来,它在中国人的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礼仪等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厅堂的建筑形制、材料、装饰、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建筑工艺的制约,更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理想、美学观念等一切意识形态,都会在其从用材、结构到装饰的每一个细节上反映出来。可以说,中国历代建筑的厅堂,呈现着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形态。那么,通过研究或欣赏厅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厅堂是中国人日常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建筑空间。面对厅堂,可更深切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体会中国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目录
前言
壹 名“堂”
一、当正向阳——说“堂”
二、听事之所——说“厅”
三、随称而定——厅堂之名
四、向心而居——厅堂之源
贰 明堂
一、礼不忘本——明堂的形制
二、标准模式——周代明堂
三、由简趋繁——历代明堂沿革
参 宫殿殿堂
一、浑厚端庄——唐宋殿堂
二、礼物建筑——元代殿堂
三、刻意复古——明代殿堂
四、华美敦厚——清代殿堂
肆 佛道教宝殿
一、峥嵘肃然——汉传佛寺宝殿
二、巍峨壮丽——藏传佛寺宝殿
三、通天之境——道教宫观宝殿
伍 民居厅堂
一、四水归堂——微州民居厅堂
二、堂为核心——客家民居厅堂
三、气度严正——江南民居厅堂
陆 园林厅堂
一、诗化构筑——苏州园林厅堂
二、端方典雅——沪锡园林厅堂
三、南北兼容——扬州园林厅堂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流动性”与“边界感”,所以,这本书若能精准地阐述厅堂是如何在“公共”与“私密”之间进行巧妙过渡的,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厅堂常常是家族对外接待的“门面”,它必须气派、有规矩,但紧接着的厢房或后院又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这种里外有别的空间处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社交智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檐下空间”的讨论,那一片半开放的过渡地带,是人与自然、人与访客进行初步交流的场所,它的尺度、坡度以及对雨水的处理,都蕴含着极高的匠心。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关于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之间的量化分析,哪怕是基于经验的推测,也会让理论更具说服力,而不是停留在抒情的层面。
评分我个人偏爱那些能将文化符号与建筑元素进行深度链接的解读。厅堂的脊饰、吻兽的寓意,彩绘中的故事,这些装饰绝非仅仅为了美观,它们是凝固的意识形态和伦理教条的体现。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宋代崇尚简约自然,与清代追求繁复雕饰之间,厅堂装饰风格的变化是如何反映出社会思潮的变迁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解释“礼”是如何被“画”在梁柱上的,让读者能够从雕刻的每一道纹路中读出当年的家族期望和政治气候,那就太棒了。这要求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能够跨越建筑学科的藩篱,为我们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厅堂形象。
评分这部《堂而皇之:中国建筑 厅堂》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厅堂”这一核心空间的哲学意涵与社会功能。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图纸和年代考证,而是能感受到那种“堂”字背后所蕴含的礼序、家族的凝聚力,以及文人雅士在其中进行的思想交锋。比如,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厅堂在空间布局、梁架结构、乃至装饰细节上的差异,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伦理规范来解读,那才叫真正的“活”的建筑史。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明清时期,尤其是江南园林式厅堂与北方官式大宅的厅堂在气势与私密性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能配上高质量的实景照片或精细的手绘剖面图,让我能‘走进’那些历史悠久的木结构中,去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庄重与从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厅堂无疑是这种互动的最佳载体。
评分阅读建筑史,最怕的就是陷入对古典美学的盲目歌颂,而缺乏对技术实现的关注。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揭示建筑师或工匠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作品。对于厅堂而言,尤其是那些体量巨大的台基和高耸的屋顶,其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木材的防腐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厅堂梁架中的斗栱是如何承载重量,榫卯结构如何保证千年不倒,以及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工艺(比如木材的烘干、油饰的配方)的演变,那才算得上是一本合格的建筑专业读物。我期待看到技术层面的严谨剖析,因为正是这些坚实的技术基础,才支撑起了我们今天所仰慕的“堂皇”景象。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专注于某一类建筑元素的书籍往往持有一种审慎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宏大叙事之余,展现出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厅堂的采光设计,如何利用天井或藻井引入自然光,既要满足实用性,更要烘托出某种肃穆或清幽的氛围;再者,家具的摆设——那张中轴线上的主座,两侧的客座,它们的位置和朝向无声地讲述着权力与尊敬的层级关系。我期望作者能将建筑学、社会学甚至一点点心理学糅合进去,跳出单纯的“是什么”的描述,深入挖掘“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动因。如果能看到对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宋代或唐代,厅堂形制演变脉络的梳理,那将是一次非常充实的学术之旅。否则,如果只是对现存建筑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赞美,这本书的深度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