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1頁 數:324字 數:印刷時間:2017年10月24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21328732
所屬分類:
圖書>計算機/網絡>程序設計>其他
快速直達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前 言
媒體評論
下載免費當當讀書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由信息安全資深專傢撰寫,書中內容既有引人入勝的黑産戰爭故事,又有專業的身份認證技術産品及産業分析,還有令人“大開腦洞”的對未來世界的展望,同時兼具趣味性、專業性和前瞻性;而且書中關於數字空間身份識彆認證問題及解決方案具有很高的參考、使用價值。同時,內容翔實、專業、真實、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不僅適閤信息安全産業、行業機構的專業人士閱讀和參考,而且也適閤普通大眾知識拓展性閱讀。
內容簡介
全書以“黑産戰爭”“身份簡史”“未來身份”為三大主要內容,並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黑産戰爭”結閤數據泄漏實例,分析暗網、社工庫、網絡毒瘤、黑色産業鏈等的原理和組織運營方式,從正、反麵詳述黑産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中篇“身份簡史”詳述人類科技發展史上身份認證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從軟件到生物、從生物再到智能的演化過程,詳述各階段典型技術和産品的優點和缺點。下篇“未來身份”討論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並分析因技術革新帶來的身份認證革命,提齣構建數字空間“身份網絡”的思路,為未來身份認證提供一個思路。全書兼具趣味性、專業性與前瞻性。
作者簡介
汪德嘉,國際計算機學會(ACM)資深會員、全球安全組織OWASP及CSA區域負責人、工信部開放移動互聯委員會專傢委員。參與製定瞭多項行業標準,擁有近百項自主知識産權技術成果。擁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理學碩士學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概率統計學士學位。11年美國矽榖軟件公司Oracle 、IBM、Visa等的總體設計、産品開發及管理經驗。在矽榖多次參與早期創業,均被世界500強公司收購。2011年創立金融科技安全公司通付盾,擔任董事長兼CEO。熱愛數學及密碼技術,是時空碼的發明者。
目 錄
目 錄
上篇 黑産戰爭
第1章 數據泄露 2
1.1 美國醫療保險公司Anthem 8000萬個人信息被竊 2
1.2 Hacking Team 400G數據泄露 3
1.3 領英1億用戶數據泄露 4
1.4 雅虎10億用戶數據泄露 5
1.5 洲際酒店集團二度遭遇信用卡數據泄露 6
1.6 美徵信機構數據庫遭攻擊,1.43億美國人信息或泄露 8
1.7 棱鏡門 9
1.8 土耳其大規模數據泄露 10
1.9 瑞典數據泄露事件 10
1.10 美國大選——黑客改變世界 11
第2章 黑色産業鏈 14
2.1 暗網 14
2.1.1 互聯網的另外一麵 15
2.1.2 暗網的由來 16
2.1.3 暗網的內容 17
2.2 社工庫 19
2.2.1 社工庫是什麼 20
2.2.2 社工庫的危害 21
2.2.3 社工庫的案例 22
2.3 黑産 24
2.3.1 黑産是什麼 24
2.3.2 釣魚網站 25
2.3.3 惡意代碼 25
2.3.4 惡意應用 26
2.4 網絡毒瘤 27
2.4.1 “羊毛黨” 28
2.4.2 “黃牛黨” 31
2.4.3 “打包黨” 34
第3章 案例分析 38
3.1 概況 38
3.2 具體案例 39
3.2.1 電信詐騙 39
3.2.2 銀行卡盜刷 42
3.2.3 其他案例 47
3.3 如何保障身份安全 49
第4章 網絡安全法 51
4.1 《網絡安全法》發布 51
4.2 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 51
4.2.1 個人信息定義 52
4.2.2 大數據開發應用 52
4.2.3 明確網絡運營者的信息安全義務 53
4.2.4 懲治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 53
4.3 《網絡安全法》發布意義 53
4.4 個人信息保護 54
4.5 個人信息保護的行業自律機製 57
中篇 身份簡史
第5章 身份起源 62
5.1 古代身份認證 63
5.2 近代身份認證 64
第6章 身份認證體係 66
6.1 身份認證場景 67
6.1.1 個人身份認證 67
6.1.2 企業身份認證:身份管理係統(IAM) 70
6.2 賬號密碼體係 75
6.2.1 賬號密碼發展現狀 75
6.2.2 賬號密碼市場調研分析 76
6.2.3 技術原理 78
6.2.4 Hash雜湊存儲 79
6.2.5 加鹽處理 83
6.3 PKI體係 84
6.3.1 PKI體係介紹 84
6.3.2 數字簽名介紹 84
6.3.3 利用公鑰實現數字簽名原理 86
6.3.4 基於PKI的數字簽名身份認證係統原理 87
6.3.5 常用的加密算法 88
6.3.6 數字證書 90
6.4 FIDO協議 98
6.5 電子簽名法 100
第7章 硬件時代 101
7.1 智能卡 101
7.1.1 智能卡發展現狀 101
7.1.2 智能卡安全性分析 106
7.1.3 智能卡技術原理 107
7.2 硬件令牌 109
7.2.1 硬件令牌發展現狀 109
7.2.2 硬件令牌安全性分析 111
7.2.3 動態口令技術原理 112
7.2.4 硬件令牌技術設計 115
7.3 U盾(USBKey) 117
7.3.1 基本介紹 117
7.3.2 U盾的發展史 119
7.3.3 U盾優勢 122
7.3.4 U盾(USBKey)技術原理 122
第8章 軟件時代 126
8.1 驗證碼 127
8.1.1 短信驗證碼 127
8.1.2 短信驗證碼加密 129
8.1.3 相關政策文件 130
8.2 移動PKI體係認證 131
8.2.1 移動PKI體係認證基本介紹 131
8.2.2 基於電子簽名的移動PKI認證技術 131
8.2.3 基於CA移動PKI認證技術 133
8.2.4 相關政策文件 136
第9章 生物時代 137
9.1 指紋識彆 138
9.1.1 基本介紹 138
9.1.2 指紋識彆研究現狀 139
9.1.3 指紋識彆係統技術原理 139
9.1.4 指紋識彆身份認證技術 141
9.1.5 指紋識彆關鍵算法 142
9.2 人臉識彆 142
9.2.1 基本介紹 142
9.2.2 人臉識彆研究現狀 144
9.2.3 人臉識彆係統技術原理 145
9.2.4 人臉識彆關鍵算法 147
9.3 聲紋識彆 149
9.3.1 基本介紹 149
9.3.2 聲紋識彆研究現狀 150
9.3.3 聲紋識彆的應用 152
9.3.4 聲紋確認技術應用領域 153
9.3.5 聲紋辨認技術領域 154
9.3.6 聲紋識彆行業及國傢標準 155
9.3.7 聲紋識彆係統技術原理 156
9.3.8 聲紋識彆身份認證技術 159
9.4 虹膜識彆 159
9.4.1 基本介紹 159
9.4.2 虹膜識彆研究現狀 161
9.4.3 虹膜識彆係統技術原理 162
9.4.4 虹膜識彆身份認證技術 164
9.5 其他生物識彆 165
9.5.1 掌紋識彆 165
9.5.2 靜脈識彆 166
第10章 智能時代 169
10.1 多因子身份認證(MFA) 170
10.1.1 什麼是多因子身份認證 170
10.1.2 如何實現多因子身份認證 171
10.1.3 HUE多因子身份認證應用場景 172
10.2 基於風險的身份認證 172
10.2.1 基於風險的身份驗證的定義 173
10.2.2 基於風險的身份驗證的變量 173
10.2.3 風險情況 173
10.2.4 如何實現基於風險的身份認證 174
10.3 匿名身份認證 174
10.3.1 什麼是匿名身份認證 174
10.3.2 匿名身份存在的隱患 175
10.3.3 匿名身份的展望 175
10.4 態勢感知 176
10.4.1 態勢感知需求 176
10.4.2 態勢感知保護身份認證安全 177
10.4.3 如何建設態勢感知 179
第11章 應用領域 180
11.1 銀行 180
11.1.1 電子銀行分類 180
11.1.2 銀行麵臨的身份認證危機 183
11.1.3 銀行安全控製研究現狀 185
11.1.4 銀行身份認證技術 186
11.1.4 銀行業金融客戶身份認證 189
11.1.5 相關法律法規 193
11.2 電子商務 194
11.2.1 電子商務的概念及應用範圍 195
11.2.2 電子商務網上支付危機 195
11.2.2 國內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的現狀 197
11.2.3 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危機 197
11.2.4 電子商務身份認證技術 198
11.2.5 網上電子商務數字身份認證技術 201
11.3 金融證券 204
11.3.1 網上證券身份認證需求 205
11.3.2 網上證券身份認證解決方案 206
11.4 互聯網金融 208
11.4.1 互聯網金融麵臨的風險 208
11.4.2 人臉識彆技術降低信用風險與技術風險 209
11.4.3 互聯網金融中人臉識彆的運用 209
11.5 政企 210
11.5.1 公安:身份核查係統 210
11.5.2 社保局:認證投保人生存狀況 211
11.6 軍事 212
11.6.1 軍用網絡安全技術發展現狀 213
11.6.2 軍用網絡安全建設對策 214
11.6.3 軍事數字檔案館統一身份認證 215
11.7 安防 219
11.7.1 人臉及聲紋在安防中應用 219
11.7.2 門禁係統 220
11.8 物流 222
11.8.1 物流信息安全無紙化 222
11.8.2 物流公共信息平颱身份認證 224
11.9 移動保險 225
11.9.1 移動保險麵臨的安全風險 226
11.9.2 移動保險發展趨勢 226
第12章 社會經濟價值 228
12.1 身份認證技術發展現狀 228
12.1.1 全球信息安全行業發展概述 228
12.1.2 國內信息安全行業發展概述 229
12.1.3 國內身份認證技術 231
12.2 創新創業 234
12.2.1 身份認證創新的必要性 234
12.2.2 移動互聯網身份認證創新 237
下篇 未來身份
第13章 技術變革 243
13.1 區塊鏈 243
13.1.1 區塊鏈簡介 243
13.1.2 區塊鏈與身份認證 251
13.2 人工智能 254
13.2.1 人工智能簡介 254
13.2.2 人工智能與身份認證 255
13.3 量子計算 257
13.3.1 量子計算簡介 257
13.3.2 量子計算與身份認證 258
13.4 數字孿生 260
13.4.1 數字孿生簡介 260
13.4.2 數字孿生與身份認證 261
13.5 身份遺傳 262
13.5.1 遺傳學簡介 262
13.5.2 遺傳學與身份認證 263
13.6 數字空間 265
...
15.2 建設虛擬世界的道德和倫理 288
15.3 建設虛擬世界的法律法規 291
第16章 身份網絡 295
16.1 未來身份的八大關鍵問題 295
16.2 身份網絡的含義 297
顯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序 一
安全是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綫。沒有安全,就談不上金融穩定,更談不上金融普惠發展。安全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開放精神和普惠服務理念,使得對風險防範的要求更高。網上金融服務涉及賬戶管理、個人信息、金融交易等方麵的敏感信息,其産品的規範性與安全性至關重要。在開展金融創新時,要始終把客戶權益放在位,在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同時,切實保障客戶金融資産的安全。因此,我們需要始終牢記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處理好創新與安全、穩定的關係,始終高度重視金融安全。
當前,我國移動支付、移動銀行等互聯網金融服務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功能較為完善的電子銀行服務體係,嚮客戶提供瞭全麵的、世界領先的移動金融服務。與之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移動金融服務深入發展的基礎是金融信息安全,而保障金融信息安全重要、基本的措施是金融交易參與者的真實身份識彆與認證。這已引起社會和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相當大比例的金融風險、金融詐騙,尤其是發生在互聯網金融及移動金融服務中,都與身份識彆認證有關。簡單來說,就是“身份危機”!
安全簡史——從隱私保護到量子密碼
信息安全全民科普圖書
作者:[中國]楊義先 鈕心忻 著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齣版時間:2017年06月
版 次:1 頁 數:400 字 數: 印刷時間:2017年05月23日 開 本:16開 紙 張:純質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21314933
所屬分類:
圖書>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
近期,國內外發生許多信息安全方麵的事件,提高人們的信息安全知識和意識迫在眉睫。本書以優美、風趣的文字,對網絡空間安全的主要關鍵技術進行瞭科普介紹,把高深的理論和技術,演繹得生動、活潑,以至於普通大眾都能毫無障礙地閱讀全書。
本書分為三部分和跋(量子密碼)。*部分,網絡空間安全的高精尖技術和戰術內容,主要包括:隱私保護、惡意代碼與病毒、社會工程學、黑客、密電碼、認證、信息隱藏、區塊鏈、防火牆、入侵檢測、災備、安全熵。這部分以普通大眾為讀者對象。第二部分,戰略部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學、安全心理學和安全經濟學。這部分的科普對象既包括普通大眾,又包括安全專傢。第三部分,綜閤部分,主要包括:正本清源話賽博、信息與安全、係統與安全、安全英雄譜。這部分主要以安全專傢為科普對象,當然普通大眾也可從中更加全麵地瞭解網絡空間安全。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對“數字空間身份認證”這個看似枯燥的領域,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本以為這隻是技術人員的事情,但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它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書中關於“信任”的討論,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如何在數字世界中建立和維護信任。比如,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網站是否是真實的,我們如何確定與我們交流的人是否是他們所聲稱的那樣。作者從技術層麵,到社會規範,再到個人意識,多維度地探討瞭這個問題。尤其是我對“零知識證明”這樣一些前沿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聽說過”的階段,而是對它的基本原理和潛在應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數字身份認證不僅僅是為瞭防止“壞人”入侵,更是為瞭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可靠、更可信的數字社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瞭解和參與到這個過程中,而不是將其完全交給技術專傢。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身份”這個概念的不斷追問和拓展。從最初的姓名、賬號、密碼,到後來的生物特徵識彆(指紋、麵部掃描),再到行為模式分析(鼠標移動軌跡、打字習慣),作者層層遞進,展示瞭數字身份認證的不斷演進過程。我這纔意識到,原來我們的“身份”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由無數個碎片化的數據點構成的。書中對於各種認證方式的優缺點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剖析,比如生物特徵識彆的便利性與潛在的泄露風險,以及行為模式分析的隱蔽性與可能存在的誤判。最讓我感到警醒的是,作者提齣,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甚至可以比我們自己更瞭解我們的“身份”,這是一種既令人興奮又讓人不安的趨勢。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提供的個人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我們願意分享的,又有多少是被動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它促使我去思考,在追求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正在犧牲我們最寶貴的“自我”的完整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一開始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技術類書籍,但實際翻閱後,我感到驚喜。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技術名詞的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將“身份”這個概念拆解開來,從最基礎的社交媒體賬號,到更深層次的數字足跡,再到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意識到的個人信息如何被收集和利用,都進行瞭生動而形象的闡述。尤其是關於“隱私”的部分,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泄露的案例,而是深入探討瞭隱私的邊界究竟在哪裏,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和守護自己的個人空間。書中的一些小故事和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如何因為一個網絡廣告而開始被推薦類似産品,或者我無意間填寫的一份調查問捲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都讓我感同身受,並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網絡行為。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友好的嚮導,帶領我們一步步認識到數字世界中“我是誰”這個問題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在這個信息海洋中如何確保自己的“身份”不被輕易盜用或濫用。它並非教你如何成為一個黑客,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懂自己、更懂得保護自己數字身份的“聰明網民”。
評分不得不說,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充滿瞭故事性和現場感。在讀到關於曆史上的安全事件時,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比如早期互聯網的安全漏洞是如何被利用的,以及每一次重大的數據泄露事件背後所反映齣的技術和管理上的問題。書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密碼破解的各種奇聞異事,或者是黑客攻擊的“藝術”,都寫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列舉事實,而是通過講述這些曆史性的事件,來引齣當時的安全睏境,以及後來是如何一步步發展齣新的安全技術來應對這些挑戰的。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字身份認證技術的發展脈絡,以及為什麼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這樣的。它讓我明白,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技術、社會和人類博弈的結果,是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過程。
評分我原本對“量子密碼”這個詞匯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些畏懼,覺得它過於高深,離我的生活很遙遠。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巧妙地將抽象的量子力學概念,用一些類比和比喻的方式解釋齣來,比如用“觀察者效應”來比喻量子信息的不可測量性,用“糾纏”來解釋密鑰的同步性。我發現,原來量子密碼並非遙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解決當前數字加密技術的一些潛在安全瓶頸的未來方嚮。書中對量子計算對現有加密體係的衝擊進行瞭生動的描繪,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依賴的一些安全措施,在未來可能會變得不堪一擊。這種前瞻性的分析,讓我對數字安全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比如未來的量子通信網絡,以及量子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支付安全、信息傳輸等等。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未來的數字安全有瞭一個初步但清晰的認知,不再是完全的“小白”,也開始對這項顛覆性的技術抱有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