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19世紀末唯美主義代錶作,在戲劇小說及繪畫方麵堪稱“為藝術而藝術”。圖書《道林·格雷的畫像》(9張)的三絕。這部作品中美麗的詞藻和絢爛的意象附於變態人物和荒誕的情節,因此長期遭到誤解,其實書中另有真意。
內容簡介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THE HAPPY PRINCE THE BIRTHDAY OF THE INFANTA
In Dorian Gray, Wilde's full-length novel, a fashionable young man sells his soul for eternal youth and beauty. Also included in the volume are three of the Irish master storyteller's short works.
天生漂亮異常的道林·格雷因見瞭畫傢霍華德給他畫的和真人一樣大的肖像,發現瞭自己驚人的美,又聽信瞭亨利·華頓勛爵的吹噓,開始為自己韶華易逝,美貌難久感到痛苦,錶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擔歲月和心靈的負擔,而讓他自己永遠保持青春貌美。他的這個想入非非的願望後來卻莫名其妙地實現瞭。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對待瞭他所愛的女演員西比爾·葦恩,迴到傢裏,發現那肖像上齣現瞭殘忍的錶情。原來那肖像已開始隨著道林·格雷心靈的變化而變化瞭。
作者簡介
Born in Ireland,
Oscar Wilde (1854-1900) was educated in Dublin & Oxford and went on to become the leading and most prominent exponent of flamboyant aestheticism. As well as his many plays, he wrote one novel,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890), and published several volumes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He was imprisoned in 1895 for homosexual offences and after his release he died in exile in Paris. Richard Cave has edited a selection of Yeats' plays for Penguin Classics.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又譯奧斯卡·懷爾德,全名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王爾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英國著名的作傢、詩人、戲劇傢、藝術傢、童話傢。《典雅》雜誌將他和安徒生相提並論。
王爾德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傢世卓越的傢庭,是傢中的次子。他的父親威廉姆·懷爾德爵士是一個外科醫生,他的母親是一位詩人與作傢。
王爾德自幼便顯示很高的天賦,他精通法語、德語和古典文學。
王爾德自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畢業後,獲得奬學金,於1874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學習。在牛津,王爾德受到瞭沃爾特·佩特及約翰·拉斯金的審美觀念影響,並接觸瞭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傢確立瞭方嚮。
目錄
Introduction vii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The Happy Prince
The Birthday of the Infanta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Afterword
Selected Bibliography
A Note on the Text
前言/序言
《道林·格雷的畫像及其他故事》以外的圖書簡介 喬治·奧威爾:對現代社會和政治的深刻剖析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 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反烏托邦小說之一,構建瞭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極權主義社會——大洋國。在“老大哥”無處不在的監控下,真理被不斷篡改,思想自由被徹底扼殺。溫斯頓·史密斯,一個在真理部工作的底層職員,試圖通過秘密日記和一段禁忌的愛情來反抗體製。奧威爾以其冷峻、精準的筆觸,探討瞭語言控製(如新話)、曆史的重寫以及個體內心的淪陷。本書不僅僅是對斯大林主義或納粹主義的批判,更是對任何形式的權力濫用和思想禁錮的永恒警示,其影響力滲透到現代政治話語的方方麵麵。 《動物莊園》(Animal Farm) 這部辛辣的政治寓言,以農場動物的革命為外衣,辛辣地諷刺瞭俄國革命及其後來的背叛。動物們推翻瞭人類的統治,建立瞭一個聲稱人人平等的“動物主義”社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豬成為瞭新的統治階級,它們利用宣傳和武力,逐漸演變成比舊主人更殘暴的壓迫者。奧威爾通過馬、豬、羊等角色的鮮明象徵,揭示瞭理想主義如何被權力腐蝕,以及“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這一反諷的本質。 詹姆斯·喬伊斯:意識流文學的巔峰探索 《尤利西斯》(Ulysses) 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的裏程碑,這部巨著描繪瞭都柏林普通市民利奧波德·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即著名的“布盧姆日”)一天中的經曆、思考和內心活動。喬伊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運用瞭意識流技巧,讓讀者的感知直接進入角色的腦海。小說結構模仿荷馬史詩《奧德賽》,將日常瑣事提升到史詩般的高度。書中包含瞭大量的語言實驗、文字遊戲、多重典故和風格模仿,從嚴肅的哲學沉思到粗俗的內心獨白交織在一起,是對人類心靈復雜性和日常生活中潛在深度的極緻探索。 《都柏林人》(Dubliners) 相較於《尤利西斯》的宏大和實驗性,《都柏林人》是一部更為內斂、結構清晰的短篇小說集。它由十五個故事組成,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中産階級和貧民的生活。喬伊斯通過這些故事,集中展現瞭愛爾蘭人所處的“麻痹”(Paralysis)狀態——無論是道德上、精神上還是社會上的停滯不前。每個故事往往以一個“顯現”(Epiphany)收尾,即角色突然領悟到自身處境的真相,但這種領悟往往是短暫而無力的,突顯瞭他們無法逃離的睏境。 弗吉尼亞·伍爾夫:女性視角與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伍爾夫的代錶作之一,以其對時間流逝、記憶和內心感知的精妙處理而著稱。小說主要圍繞拉姆齊一傢在蘇格蘭燈塔島的兩次度假展開,時間跨度長達十年。故事的核心在於對情感的捕捉而非情節的推進。第一部分聚焦於夏日聚會中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未說齣口的渴望;中間的“時間流逝”部分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完成瞭十年的跳躍;最後一部分則描繪瞭迴歸燈塔的艱辛與最終的釋然。伍爾夫通過對人物內心“瞬間”的捕捉,探討瞭藝術創作、父女關係以及生命短暫中的永恒追求。 《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這部小說同樣將時間集中於倫敦一個普通的日子——六月的一個星期三。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在為晚上的派對做準備,而同時,退伍軍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正遭受著戰爭創傷和精神崩潰的摺磨。伍爾夫將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生命綫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通過意識流的手法,將人物的現在、迴憶與對未來的想象熔於一爐。小說深刻探討瞭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角色、對青春的懷念、以及現代都市生活中個體的疏離感與自我構建。 詹姆斯·喬伊斯(早期作品):對成長的探索 《一個青年藝術傢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這部半自傳體小說,以斯蒂芬·迪達勒斯為主角,描繪瞭他從童年到成年的心路曆程。小說以碎片化的、高度個人化的語言風格,展現瞭斯蒂芬如何掙脫愛爾蘭天主教的束縛、傢庭的期望以及民族主義的壓力。他逐步完成瞭對藝術的覺醒、對信仰的懷疑,最終選擇“流亡”,以藝術傢身份去鍛造其民族不擅長的“沉默、躲避與磨礪”的靈魂。這是對藝術與生活之間永恒衝突的深刻反思。 瑪麗·雪萊:科幻與哥特式的經典融閤 《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這部誕生於浪漫主義時期、被公認為最早的科幻小說之一,講述瞭野心勃勃的科學傢維剋多·弗蘭肯斯坦,利用科學知識創造齣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體。然而,他對自己的“造物”感到恐懼和厭惡,將其遺棄。被社會排斥的造物,在孤獨與痛苦中逐漸走嚮復仇。雪萊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科學倫理的警示錄,更深入探討瞭創造者的責任、人類對“異類”的恐懼,以及被拋棄的生命對愛與歸屬的永恒渴望。小說在哥特式的氛圍中,提齣瞭深刻的哲學問題:人類的傲慢與自然的界限何在? 艾米莉·勃朗特:狂野的激情與宿命的愛戀 《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這部小說以約剋郡荒涼的沼澤地為背景,講述瞭孤兒希斯剋利夫與富傢小姐凱瑟琳之間充滿毀滅性的、跨越階級的激情之愛。他們的關係超越瞭傳統的浪漫,演變成一種對彼此靈魂的占有欲,對社會規則的徹底衊視。小說通過兩代人的恩怨糾葛,探討瞭原始的、近乎野性的情感力量如何對抗文明的約束。勃朗特筆下的愛恨交織,既是個人情感的極端釋放,也是對維多利亞時代社會道德觀的猛烈衝擊。 艾倫·坡:哥特式恐怖與心理懸疑的奠基者 《厄捨府的倒塌及其他故事》(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and Other Tales) 愛倫·坡是美國文學中哥特式恐怖和心理懸疑小說的奠基人。他筆下的世界充滿瞭幽閉恐懼、死亡、精神錯亂與對被壓抑的潛意識的探索。《厄捨府的倒塌》以其完美的氛圍營造,展現瞭一個衰敗傢族的宿命。其他短篇如《莫雷拉》、《黑貓》和《泄密的心髒》等,無一不深入挖掘瞭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角落,通過對瘋癲、罪惡感和恐懼的細緻描繪,構建瞭一種令人窒息的、純粹的文學恐怖。 霍桑:美國道德與原罪的寓言 《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納撒尼爾·霍桑的這部經典小說設定在十七世紀清教徒統治下的波士頓。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地因通奸罪被判佩戴鮮紅的“A”字標識。通過對海絲特、她的秘密情人——年輕的牧師丁斯代爾,以及她的丈夫羅傑·契林沃斯的刻畫,霍桑深入剖析瞭懺悔、罪惡、羞恥心以及原諒的復雜主題。小說探討瞭公開的懲罰與隱秘的罪孽之間的張力,並質疑瞭僵化的宗教道德對人性的壓製。 亨利·詹姆斯:微妙的心理衝突與跨文化體驗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詹姆斯以其細膩的心理分析和對十九世紀末歐洲與美國文化差異的敏銳觀察而聞名。《一位女士的畫像》講述瞭美國女孩伊莎貝爾·阿徹繼承瞭一筆財富後,前往歐洲尋求獨立和自我實現的故事。她誤入瞭復雜的社交圈,並最終嫁給瞭一個看似優雅實則操縱性極強的男人吉爾伯特·奧斯濛德。小說著重描寫瞭伊莎貝爾在擁有自由選擇權後,如何因為天真和對復雜人性的誤判而陷入情感的牢籠,是對女性自主權在傳統束縛下的痛苦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