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堪称“为艺术而艺术”。图书《道林·格雷的画像》(9张)的三绝。这部作品中美丽的词藻和绚烂的意象附于变态人物和荒诞的情节,因此长期遭到误解,其实书中另有真意。
内容简介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THE HAPPY PRINCE THE BIRTHDAY OF THE INFANTA
In Dorian Gray, Wilde's full-length novel, a fashionable young man sells his soul for eternal youth and beauty. Also included in the volume are three of the Irish master storyteller's short works.
天生漂亮异常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和真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华顿勋爵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实现了。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对待了他所爱的女演员西比尔·苇恩,回到家里,发现那肖像上出现了残忍的表情。原来那肖像已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了。
作者简介
Born in Ireland,
Oscar Wilde (1854-1900) was educated in Dublin & Oxford and went on to become the leading and most prominent exponent of flamboyant aestheticism. As well as his many plays, he wrote one novel,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890), and published several volumes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He was imprisoned in 1895 for homosexual offences and after his release he died in exile in Paris. Richard Cave has edited a selection of Yeats' plays for Penguin Classics.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又译奥斯卡·怀尔德,全名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家。《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王尔德自幼便显示很高的天赋,他精通法语、德语和古典文学。
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毕业后,获得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
目录
Introduction vii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The Happy Prince
The Birthday of the Infanta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Afterword
Selected Bibliography
A Note on the Text
前言/序言
《道林·格雷的画像及其他故事》以外的图书简介 乔治·奥威尔: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的深刻剖析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 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极权主义社会——大洋国。在“老大哥”无处不在的监控下,真理被不断篡改,思想自由被彻底扼杀。温斯顿·史密斯,一个在真理部工作的底层职员,试图通过秘密日记和一段禁忌的爱情来反抗体制。奥威尔以其冷峻、精准的笔触,探讨了语言控制(如新话)、历史的重写以及个体内心的沦陷。本书不仅仅是对斯大林主义或纳粹主义的批判,更是对任何形式的权力滥用和思想禁锢的永恒警示,其影响力渗透到现代政治话语的方方面面。 《动物庄园》(Animal Farm) 这部辛辣的政治寓言,以农场动物的革命为外衣,辛辣地讽刺了俄国革命及其后来的背叛。动物们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声称人人平等的“动物主义”社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猪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它们利用宣传和武力,逐渐演变成比旧主人更残暴的压迫者。奥威尔通过马、猪、羊等角色的鲜明象征,揭示了理想主义如何被权力腐蚀,以及“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这一反讽的本质。 詹姆斯·乔伊斯:意识流文学的巅峰探索 《尤利西斯》(Ulysses) 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巨著描绘了都柏林普通市民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即著名的“布卢姆日”)一天中的经历、思考和内心活动。乔伊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运用了意识流技巧,让读者的感知直接进入角色的脑海。小说结构模仿荷马史诗《奥德赛》,将日常琐事提升到史诗般的高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语言实验、文字游戏、多重典故和风格模仿,从严肃的哲学沉思到粗俗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是对人类心灵复杂性和日常生活中潜在深度的极致探索。 《都柏林人》(Dubliners) 相较于《尤利西斯》的宏大和实验性,《都柏林人》是一部更为内敛、结构清晰的短篇小说集。它由十五个故事组成,聚焦于二十世纪初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中产阶级和贫民的生活。乔伊斯通过这些故事,集中展现了爱尔兰人所处的“麻痹”(Paralysis)状态——无论是道德上、精神上还是社会上的停滞不前。每个故事往往以一个“显现”(Epiphany)收尾,即角色突然领悟到自身处境的真相,但这种领悟往往是短暂而无力的,突显了他们无法逃离的困境。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视角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对时间流逝、记忆和内心感知的精妙处理而著称。小说主要围绕拉姆齐一家在苏格兰灯塔岛的两次度假展开,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故事的核心在于对情感的捕捉而非情节的推进。第一部分聚焦于夏日聚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说出口的渴望;中间的“时间流逝”部分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完成了十年的跳跃;最后一部分则描绘了回归灯塔的艰辛与最终的释然。伍尔夫通过对人物内心“瞬间”的捕捉,探讨了艺术创作、父女关系以及生命短暂中的永恒追求。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这部小说同样将时间集中于伦敦一个普通的日子——六月的一个星期三。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在为晚上的派对做准备,而同时,退伍军人塞普蒂默斯·史密斯正遭受着战争创伤和精神崩溃的折磨。伍尔夫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生命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现在、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熔于一炉。小说深刻探讨了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对青春的怀念、以及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的疏离感与自我构建。 詹姆斯·乔伊斯(早期作品):对成长的探索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以斯蒂芬·迪达勒斯为主角,描绘了他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小说以碎片化的、高度个人化的语言风格,展现了斯蒂芬如何挣脱爱尔兰天主教的束缚、家庭的期望以及民族主义的压力。他逐步完成了对艺术的觉醒、对信仰的怀疑,最终选择“流亡”,以艺术家身份去锻造其民族不擅长的“沉默、躲避与磨砺”的灵魂。这是对艺术与生活之间永恒冲突的深刻反思。 玛丽·雪莱:科幻与哥特式的经典融合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这部诞生于浪漫主义时期、被公认为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讲述了野心勃勃的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利用科学知识创造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然而,他对自己的“造物”感到恐惧和厌恶,将其遗弃。被社会排斥的造物,在孤独与痛苦中逐渐走向复仇。雪莱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科学伦理的警示录,更深入探讨了创造者的责任、人类对“异类”的恐惧,以及被抛弃的生命对爱与归属的永恒渴望。小说在哥特式的氛围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类的傲慢与自然的界限何在? 艾米莉·勃朗特:狂野的激情与宿命的爱恋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这部小说以约克郡荒凉的沼泽地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希斯克利夫与富家小姐凯瑟琳之间充满毁灭性的、跨越阶级的激情之爱。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浪漫,演变成一种对彼此灵魂的占有欲,对社会规则的彻底蔑视。小说通过两代人的恩怨纠葛,探讨了原始的、近乎野性的情感力量如何对抗文明的约束。勃朗特笔下的爱恨交织,既是个人情感的极端释放,也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观的猛烈冲击。 艾伦·坡:哥特式恐怖与心理悬疑的奠基者 《厄舍府的倒塌及其他故事》(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and Other Tales) 爱伦·坡是美国文学中哥特式恐怖和心理悬疑小说的奠基人。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幽闭恐惧、死亡、精神错乱与对被压抑的潜意识的探索。《厄舍府的倒塌》以其完美的氛围营造,展现了一个衰败家族的宿命。其他短篇如《莫雷拉》、《黑猫》和《泄密的心脏》等,无一不深入挖掘了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角落,通过对疯癫、罪恶感和恐惧的细致描绘,构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纯粹的文学恐怖。 霍桑:美国道德与原罪的寓言 《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纳撒尼尔·霍桑的这部经典小说设定在十七世纪清教徒统治下的波士顿。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地因通奸罪被判佩戴鲜红的“A”字标识。通过对海丝特、她的秘密情人——年轻的牧师丁斯代尔,以及她的丈夫罗杰·契林沃斯的刻画,霍桑深入剖析了忏悔、罪恶、羞耻心以及原谅的复杂主题。小说探讨了公开的惩罚与隐秘的罪孽之间的张力,并质疑了僵化的宗教道德对人性的压制。 亨利·詹姆斯:微妙的心理冲突与跨文化体验 《一位女士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詹姆斯以其细腻的心理分析和对十九世纪末欧洲与美国文化差异的敏锐观察而闻名。《一位女士的画像》讲述了美国女孩伊莎贝尔·阿彻继承了一笔财富后,前往欧洲寻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故事。她误入了复杂的社交圈,并最终嫁给了一个看似优雅实则操纵性极强的男人吉尔伯特·奥斯蒙德。小说着重描写了伊莎贝尔在拥有自由选择权后,如何因为天真和对复杂人性的误判而陷入情感的牢笼,是对女性自主权在传统束缚下的痛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