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1-6卷)
作 者: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编 出 版 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802373815 出版时间:2011-06 版 次:1 装 帧:精装6册 开 本:16开 定 价:355元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下简称《军史》),是中央军委在1997年11月27日授予军事科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军事科学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编写此书。随后,在历时10余年的编撰修改过程中,以迟浩田为中央军委军史编写领导小组审定编写指导思想、编写规划和纲目,研究解决编写中的重要问题,并逐一审定书稿。期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领导军事历史研究所,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集体统稿和修改,每一次都对原有书稿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2010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根据军史编写领导小组的建议,正式批准出版《军史》一、第二、第三卷。这部融汇了大量研究人员和组织者辛勤汗水的史书经典现在终于马上要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史料丰富、数据翔实,完整再现历史画卷 《军史》一至第三卷,记述从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本书的工程之所以浩大,其中一个基础却也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史料的深挖细凿。为了编写此书,编写组踏遍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参谋部有关部门档案室或资料室、总政治部档案馆、总后勤部档案馆、总装备部档案馆、海军档案馆、空军档案馆、各军区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的大门,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图书资料。小到几十人的战斗,大到数百万人参与的战役,甚至对于使用的武器装备的种类、数量,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调查,给出了详细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此书的史料性更强,二是为了增加某些历史节点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军史》不只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战斗也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如在对飞夺泸定桥、强攻大渡河的记述中,详细记录下了战斗的参与人数、战争过程,甚至部分中央红军战士们的真实姓名,这些基于真实历史资料的记叙,非常写实,颇具震撼力。为了说明红一方面军重建时的人事安排情况,《军史》还引用了1932年7月29日《周恩来致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信》。此外,《军史》的编写还获得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军内外党史、国史、军史专家学者和许多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并借鉴和使用了大量的军史、战史的研究成果。《军史》(1-3卷)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分阶段系统阐述了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体系、组织结构、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和各个不同时期部队的建制、军兵种建设和后勤建设,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真实客观地面对历史,不回避发展中的错误和失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军队进行了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打败了凶恶的国内外敌人,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边打边建,不断加强军事、政治、后勤建设,逐步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到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有500余万人的,以步兵为主体,拥有一定数量炮兵、工兵、通信兵、铁道兵和装甲兵的强大军队。这些光辉成就的取得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免不了遭遇路途的曲折不平甚至历史的短暂倒退,虽然一时的困难只是前进过程中的变奏曲,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本质上看待遇到过的种种矛盾,分析解决矛盾的曲折过程,才能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这部《军史》不仅记载了成功的喜悦,也记录下我党我军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困难和挫折,对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一一总结经验教训,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出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在失败中成长,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详细记叙了南昌、秋收、广州起义的曲折过程,各个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险阻和失败,记载了1927年至1930年红军建军之初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如井冈山八月失败,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真相。记录了1930年前后,浙南、苏中、川东、东江、琼崖等地区的红军在起义中遭受的严重挫折,详细介绍红军“左”倾错误的形成、发展和造成的损失,东北抗日联军的严重挫折等,对众多历史著作上语焉不详的史实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澄清、梳理和剖析。 《军史》还详细阐述了一般史书中一带而过的军事斗争、政治组织建设的细节。除军事斗争外,政治组织建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另外一条主线,更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成熟、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体现了军史也是一部党史。如三湾改编的党委制、政委制、政治机关制,三大注意八项纪律的提出和完善,说明政治建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历史如一面明镜,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在时间长河的漂流中不时地反射出光明与黑暗交错的影子。在对历史的记述中,《军史》没有对其中的暗影进行讳饰,意志薄弱的革命者一个个被历史的浪潮冲刷地失去了踪影,如张发奎、邱国轩等,但总有那些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终于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核心。 深刻剖析历史课题,客观公正作出评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是迄今为止一部由中央军委授权编写并负责审定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80余年光辉历程的历史著作,编排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其地位和作用深远。编写组历时十年,数易其稿,反复推敲,对众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如,对皖南事变、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过程和作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战争、红四军西征等,都给予态度明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下了有理有据的定论,如对早期的中国红军是如何从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的等论题,通过富有思辨性的分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更难得的是,在每一卷的终,都会有对解放军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壮大的深刻剖析和论证。 简单记录历史事实,是一般的编写者通过辛勤耕耘都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对我党我军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革命史进行恰当而具有启示作用的评价,却不是一般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工作。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军史编写小组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对我军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和警示作用。此书可作为论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来阅读。 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解放史,是我党不断总结经验、走向成熟的光辉历程,这部作品绝没有满足于对历史流水账似的简单记录,而是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置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大背景下来阐述,历史场面恢宏,情节错综复杂。读罢掩卷,我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都会如我一样,心潮澎湃,思绪难平。 目录 卷 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旱期的军事活动 二、北伐战争失败后的形势,中共中央的建军决定 第二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中国红军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人民军队的诞生 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广州起义。海陆丰地区红军的建立 四、井冈山会师和红4军的组成。红5军的建立 五、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和红军的建立 第三节 红军在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 一、红4军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加强建设,红5军主力与红4军会师 二、红4军在创建赣南、闽西苏区斗争中发展。红6、红l2军的建立 三、红5军在转战湘赣边和创建湘鄂赣边苏区斗争中发展。湘鄂赣边红8军的建立 四、湘鄂西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4、红6军会师 五、鄂豫皖边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1军的成立 六、赣东北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闽北红军的建立 七、红7、红8军的建立,红7军在创建与坚持右江苏区斗争中发展 八、东江、琼崖、浙南、苏中、川东红军的建立 第四节 红军创建时期的政治建没 一、中共中央对红军建设的指导 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的建立 三、三大任务的提出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 四、士兵委员会的建立 五、政治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红军创建时期的后勤建设 一、后勤机构的建设 二、筹款方针的确立 三、供给制度和经济民主制度的建立 四、装备和武器配备 第六节 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建军原则的确立。 关于巾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一、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 二、古田会议的召开,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第二章 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红军开始初步的正规建设 节 中共中火军事战略的转变,红军主力组成正规兵团 一、1930年春夏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军事战略的转变 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召开 三、红军第1、第2、第3军团的成立 …… 第三章 “左”倾军事错误的推行,红军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损失 第四章 长征的胜利,红军建设的恢复与加强 基本经验 后记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深入且经过细致打磨的历史视角。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军事成就的简单回顾,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安全意志、军队建设历程的百科全书。阅读完毕后,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军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理解“人民军队”的成长轨迹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本。无论你是出于学术目的,还是单纯想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套书都能提供远超预期的收获,绝对是军事历史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套重量级藏书。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没话说,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真功夫的。光是翻开第一页,那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色彩就让人心情舒畅,细节控绝对会爱上这种触感。装帧设计上,那种大气磅礴又不失严谨的风格,完美地契合了主题,每一卷的封面设计都独具匠心,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平时买书比较看重实体书的质感,这套书的装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放在书架上绝对是镇得住场面的存在。翻阅过程中,那种装订的牢固感也让人放心,不用担心看几次就会散架。特别是对于这种鸿篇巨制来说,一个好的装帧是阅读体验的基石,出版社在这方面真的做到了极致,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套历史读物,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资料翔实程度确实令人称道。我留意到它引用的文献和史料来源非常广泛,很多细节的考证都显得异常严谨。对于军事爱好者或者专业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梳理和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军事思想演变和装备发展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技术层面上对一些装备性能的描述,那些具体的参数和实战检验的结果,都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提供了具体的参照物。这种对“硬核”信息的坚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通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军事科技与战略发展史的集成。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文字风格把握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官方文献应有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又避免了过于生涩和晦涩难懂,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叙事节奏的掌控非常出色,不会让人感觉拖沓或者仓促。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场面时,笔力遒劲,气势恢宏;而在描述转折点或者关键人物的心路历程时,笔触又变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我在长时间阅读中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不会轻易产生阅读疲劳。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构建了一个清晰、逻辑严密的历史图景,即使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
评分内容上,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细节的还原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战役的部署和决策过程的描述,是否能做到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不失微观的战术推演。很多官方历史著作为了追求宏大叙事,往往会削弱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但读下来,我发现这套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没有过多地陷入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亲历者的回忆(或者说是基于史料的重构),将那些尘封的往事一一展现出来。比如关于某些重大军事行动前夕的内部讨论,那种紧张的气氛和不同意见的交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决策者的压力与担当。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冰冷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