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7卷 (1964—1965年)

竺可桢全集?第17卷 (1964—196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著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地理学
  • 气象学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近代史
  • 回忆录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8789
商品编码:19267330564
出版时间:2010-07-24

具体描述

作  者:竺可桢著 著作 定  价:100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4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2848789 暂无

内容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很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
竺可桢全集(除第17卷外)内容概述 《竺可桢全集》汇集了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毕生在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自然历史以及科学史等诸多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资料、书信往来与重要讲话。本全集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示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与实践贡献,为后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变迁、自然环境演化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和深刻的理论参考。 鉴于您的要求,以下将详细介绍《竺可桢全集》中除去第17卷(1964—1965年资料)之外的其他卷册可能涵盖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全集的编排通常遵循时间顺序或专题分类,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竺可桢研究体系。 --- 一、 早期求学与奠基时期(通常涵盖早期卷册) 这一阶段的资料主要聚焦于竺可桢先生早年在国内的教育经历,以及赴美留学期间(特别是克拉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探索。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留美日记与信函: 记录了其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科学亟待发展的背景下,出国学习的艰辛历程,以及与国内学者(如李四光、翁文灏等)的早期思想交流。这些资料是了解中国第一代现代科学家的心路历程的重要窗口。 2. 早期学术论文手稿与记录: 这一时期,竺可桢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方法。他早期的研究可能涉及美国本土的地理现象、冰川学考察,以及对气候变率的初步思考。例如,关于地质时期气候重建的方法论探索,或对特定区域(如北美五大湖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3. 关于中国地理学的初步构想: 尽管早期研究侧重于西方,但其学术兴趣已开始转向中国,为日后回国创立中国季风理论和近代气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价值: 展示了竺可桢如何吸收西方科学精髓,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转变过程。 --- 二、 中国季风研究的开创与深化(核心卷册) 这是竺可桢最为人称道的贡献领域,代表了中国气候学从描述性向科学解释性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料量大、影响深远。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季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详尽的论述和数据支持,阐释了中国东亚季风系统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这包括他对“冬干夏湿”这一中国气候基本特征的科学归因。 2. 古气候学研究的里程碑: 竺可桢是国内最早系统应用历史文献、植物区系、地质学证据等多种间接方法进行中国历史气候重建的学者。这一部分会包含大量关于“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变迁”的原始数据、图表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如汉唐盛世、小冰期)气候冷暖干湿状况的精确推断。 3. 气候类型划分与区域气候研究: 他基于气候要素的综合分析,对中国的气候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并对不同省份(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4. 气象台网的创建与组织工作: 记录了他在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中国气象观测网络、培养专业人才的艰辛努力。包括建立台站的选址报告、仪器购置记录以及对基层气象人员的培训材料。 学术价值: 构成了中国气候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为现代防灾减灾和农业规划提供了长期的气候背景参考。 --- 三、 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地方志与综合性考察卷) 竺可桢先生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其视野超越了纯粹的气象学范畴,对地理学、地质学和生态学均有涉猎。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地理考察报告集: 记录了其在西北、西南、华南等地的考察足迹。这些报告不仅是气候数据,更是对当地地貌、水文、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综合描述。例如,对青藏高原边缘生态环境的早期记录。 2. 农业地理与物产研究: 探讨特定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的最适宜种植界线与气候条件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农业生产与气候波动的相互影响。 3.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 收集了竺可桢对历代地理学家(如徐霞客、郦道元等)学术思想的研究文章,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地理学遗产的继承与批判性继承。 学术价值: 展现了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全面型地理学家的广博学识,其考察记录至今仍是某些边远地区环境变迁的珍贵基线数据。 --- 四、 科学教育与科学管理工作(教育与行政类卷册) 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为地理科学系)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竺可桢在教育和科学管理领域留下了大量文献。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教学讲义与教材草稿: 保留了他在不同时期为学生讲授《普通气象学》《气候学原理》等课程的讲义。这些资料清晰地展示了他对复杂科学概念的清晰阐述方式和教学方法。 2. 学术团体活动记录: 包括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学术组织历次会议的记录、章程草案以及他担任领导职务期间的往来信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科学界的运作情况。 3. 对科学体制改革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国家科研机构的布局、学科设置以及科研方向的确定提出过诸多建议和报告,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国家科技事业的深切责任感。 学术价值: 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地理与气象教育史、中国科学管理史不可或缺的档案。 --- 五、 科研笔记、书信往来及其他文集(零散资料汇编) 这部分通常收录那些难以归类,但对研究其思想和生活至关重要的小篇幅资料。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 1. 日常科研手稿与计算记录: 零散的数值计算过程、实验数据的初步处理笔记,反映了科学家日常科研的细致工作。 2. 大量私人及公务信件: 这些信件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直接地透露了竺可桢的观点、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以及与友人或下属之间的学术争论与支持。例如,对当时其他气候学派别观点的回应。 3. 日记摘录: (若有)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对天气现象的即时记录以及对学术动态的思考。 学术价值: 提供了立体化的竺可桢形象,帮助研究者理解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人际网络。 --- 总结: 《竺可桢全集》在除去第17卷之外的其余卷册中,系统地展现了竺可桢先生从留学西方到回国建树,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推广的完整学术轨迹。其内容横跨气候学、古气候学、地理学、教育史和科学史等多个领域,构成了研究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史的庞大而坚实的文献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竺可桢全集》的第17卷,落在了1964-1965这个时间节点,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各种思潮和政治运动的暗流涌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考验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两年里,竺可桢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社会变迁的?他是否有相关的记录,流露出他对那个时代某些现象的观察或思考?作为一位在科学和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我期待在这卷书中,能看到他对于自然科学的深刻洞见,同时也能捕捉到他作为一位智者,在面对时代洪流时所展现出的清醒头脑和人生智慧,也许,那些字里行间,会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心怀景仰。这次拿到《竺可桢全集》第17卷,聚焦在1964-1965这段时间,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史料。那个年代,中国正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余波,并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行动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政治氛围日益紧张的时期,竺可桢先生是如何坚持科学研究的?他是否会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他的日记或文章中,会不会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或者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他对学生和教职员工又有着怎样的关怀?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社会脉搏,看到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与智慧,甚至能从中读出一些不易察觉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评分

能有机会阅读《竺可桢全集》第17卷,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1964年至1965年,这两个年头在中国近代史上绝非寻常。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他当时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他的著作中,会不会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知识界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闻名的人,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继续他的学术探索?我期待在这卷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他关于天气、气候等专业领域的论述,更希望能从中窥见他对于教育、社会、乃至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些思考,在那个特殊的两年里,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

评分

这套《竺可桢全集》真是太扎实了!尤其当我翻开第17卷,看着日期定格在1964-1965年,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思潮涌动,国际局势更是波诡云谲。作为一个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时代洪流中,竺可桢先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记录、如何行动的。他不仅是中国气象学的奠基人,更是杰出的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在那个特定的两年里,他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是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守护学术的净土,又如何在个人的著作中留下那个年代独特的印记?我期望在这卷书中看到他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刻阐述,关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变迁的洞察。也许,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中,能够寻找到他对当下的一些启示,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如何在动荡中保持清醒与担当。

评分

拿到《竺可桢全集》第17卷,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1964-1965年那段充满挑战与转折的时光。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言行和思考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他作为浙江大学的领导者,是如何应对来自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他的学术研究在那两年里是否有所侧重,又或者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有了新的方向?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责任感与担当。透过他的文字,我渴望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一位智慧的先行者如何在变局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