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很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竺可桢全集》的第17卷,落在了1964-1965这个时间节点,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各种思潮和政治运动的暗流涌动,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考验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两年里,竺可桢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社会变迁的?他是否有相关的记录,流露出他对那个时代某些现象的观察或思考?作为一位在科学和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我期待在这卷书中,能看到他对于自然科学的深刻洞见,同时也能捕捉到他作为一位智者,在面对时代洪流时所展现出的清醒头脑和人生智慧,也许,那些字里行间,会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心怀景仰。这次拿到《竺可桢全集》第17卷,聚焦在1964-1965这段时间,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史料。那个年代,中国正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余波,并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行动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政治氛围日益紧张的时期,竺可桢先生是如何坚持科学研究的?他是否会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他的日记或文章中,会不会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或者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他对学生和教职员工又有着怎样的关怀?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社会脉搏,看到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坚守与智慧,甚至能从中读出一些不易察觉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评分能有机会阅读《竺可桢全集》第17卷,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1964年至1965年,这两个年头在中国近代史上绝非寻常。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他当时的思想状态是怎样的?他的著作中,会不会反映出那个时期中国知识界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闻名的人,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继续他的学术探索?我期待在这卷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他关于天气、气候等专业领域的论述,更希望能从中窥见他对于教育、社会、乃至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些思考,在那个特殊的两年里,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
评分这套《竺可桢全集》真是太扎实了!尤其当我翻开第17卷,看着日期定格在1964-1965年,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思潮涌动,国际局势更是波诡云谲。作为一个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时代洪流中,竺可桢先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记录、如何行动的。他不仅是中国气象学的奠基人,更是杰出的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在那个特定的两年里,他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是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守护学术的净土,又如何在个人的著作中留下那个年代独特的印记?我期望在这卷书中看到他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刻阐述,关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变迁的洞察。也许,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中,能够寻找到他对当下的一些启示,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如何在动荡中保持清醒与担当。
评分拿到《竺可桢全集》第17卷,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1964-1965年那段充满挑战与转折的时光。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竺可桢先生作为一位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言行和思考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他作为浙江大学的领导者,是如何应对来自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他的学术研究在那两年里是否有所侧重,又或者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有了新的方向?我希望在这卷书中,能够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责任感与担当。透过他的文字,我渴望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一位智慧的先行者如何在变局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