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是一次轻松的阅读体验,毕竟标题带着那么一丝俏皮。但事实是,这本书像一个巨大的、布满陷阱的迷宫花园,每走一步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在娓娓道来,充满了精准的学术措辞和密集的引用;时而又像一个街头说书人,用最粗粝、最直接的方式描绘人性的不堪或伟大。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变数和惊喜。你必须时刻准备好,在下一刻从严谨的考据跳跃到对某一具体物品的近乎偏执的迷恋上。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以及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梳理刚刚读到的信息流,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隐藏的讽刺点。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速度,更是你的联想能力和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摆在桌上,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感。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沉浸进去,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知识的碎片。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把你带到哪个时空交错的场景。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大胆,他似乎并不在乎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而是更倾向于用一种近乎梦呓般的、跳跃式的结构来组织他的思想。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而且很多关联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但一旦找到阅读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放在床头消遣的书籍,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线索和隐藏的讽刺。那种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的饱和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需要在脑海中回味许久才能整理出清晰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依然能保持对个体生命细节的关注,这种对比让整体显得既宏伟又亲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精神漂流。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即使读到最后一页,故事似乎还在继续,世界的运转也未曾停歇。作者的文字像一种强效的致幻剂,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彻底模糊。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联系——一个物件、一个名字、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成为牵动全局的线索。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解开一个巨大的、由人类文明积累而成的情感密码。你必须调动你所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他笔下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类行为动机和历史循环。它带来的成就感不在于“读懂了一个故事”,而在于你成功地穿透了层层迷雾,瞥见了作者试图揭示的,关于世界运行的某种深层逻辑。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被反复咀嚼和沉思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恰恰是它迷人的地方。它就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可能略显晦涩,各种主题和人物像乐章中的不同声部一样交织在一起,互不相干,却又暗含着某种更高层次的和声。我花了很大力气去辨认那些看似随机出现的典故和历史脚注,它们像是散落在广阔平原上的宝石,需要你弯下腰才能发现其光芒。不同章节之间的主题跳跃非常剧烈,上一秒你还在为某个古老的传说唏嘘,下一秒就被拉入了对现代社会某种荒诞现象的无情剖析中。这种结构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一种极高的警觉性,任何一次分神都可能导致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让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感到迷失方向。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如此肆无忌惮地打破边界,将严肃的历史考据与近乎戏谑的文学想象力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真实”和“虚构”的理解,最终留下的,是一种深刻的、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匠心,那厚实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让人感觉捧在手中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被时间打磨过的古籍。然而,内容却完全颠覆了外表的庄重感。作者似乎沉迷于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戏弄与重构,他把历史当作一块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拉伸、扭曲,直到它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反复出现的母题——关于遗忘、关于记录的不可靠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来拼凑出一个勉强能站得住脚的“世界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时间胶囊,里面装着的可能是一个被历史彻底抹去的细节,也可能是一个被夸张放大的侧面。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更尖锐、更令人不安的问题。读完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所接受的许多“常识”,这种被颠覆的感觉,是很多平庸之作无法给予读者的震撼。
评分而此前三年发表的《盯住太阳》(1986),则是一部描述女主人公在处理感情纠葛、现实与道德伦理的关系中,逐渐成长的过程,标志着巴恩斯在文学创作上的勃勃雄心
评分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对福楼拜作了新的解读,切入点竟然是鹦鹉。他在获1984年英国图书最高奖——布克奖——的《福楼拜的鹦鹉》(译林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中写道:沿着福楼拜大街,经过福楼拜印刷厂和一家叫福楼拜的小吃店,靠近福楼拜博物馆和医院停着一辆标致,车身上漆着电话号码和福楼拜救护车的字样。他很惊讶,这辆车应该叫“乔治·桑救护车”才对;乔治·桑曾经斥责福楼拜:“你制造凄凉,而我制造慰藉。”
评分利安·巴恩斯(1946——),后现代主义作家。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列斯特,1968年牛津大学毕业,曾参与《牛津辞典增补本》的编纂工作,著有九部长篇小说,三度获得布克奖提名(1984、1998、2005),其中《福楼拜的鹦鹉》(1984)最为脍炙人口。
评分第二部长篇小说《她遇见我之前》(1983)讲述一个历史学家的复仇。他由于其第二任妻子的过去种种,而充满仇恨和嫉妒,最终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评分与这部小说相同,1989年问世的《十又二分之一历史》也是一部以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的小说。
评分巴恩斯深知,福楼拜不相信艺术有社会功效。“你要艺术成为一种治疗的药物吗?请人去叫乔治·桑救护车来吧。你要艺术讲真话吗?那就请人去叫福楼拜救护车吧;不过,当救护车辗过了你的大腿,你可别吃惊。”
评分巴恩斯深知,福楼拜不相信艺术有社会功效。“你要艺术成为一种治疗的药物吗?请人去叫乔治·桑救护车来吧。你要艺术讲真话吗?那就请人去叫福楼拜救护车吧;不过,当救护车辗过了你的大腿,你可别吃惊。”
评分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对福楼拜作了新的解读,切入点竟然是鹦鹉。他在获1984年英国图书最高奖——布克奖——的《福楼拜的鹦鹉》(译林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中写道:沿着福楼拜大街,经过福楼拜印刷厂和一家叫福楼拜的小吃店,靠近福楼拜博物馆和医院停着一辆标致,车身上漆着电话号码和福楼拜救护车的字样。他很惊讶,这辆车应该叫“乔治·桑救护车”才对;乔治·桑曾经斥责福楼拜:“你制造凄凉,而我制造慰藉。”
评分而此前三年发表的《盯住太阳》(1986),则是一部描述女主人公在处理感情纠葛、现实与道德伦理的关系中,逐渐成长的过程,标志着巴恩斯在文学创作上的勃勃雄心巴恩斯第一部作品《伦敦郊区》发表于1980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写主人公,伦敦偏远郊区的克里斯多夫从伦敦到巴黎游历和遭遇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