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民居
定价:99.00元
作者:丁俊清,杨新平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1
ISBN:9787112116812
字数:640000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浙江民居生成条件和基本特征第二章 浙江民居原型、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浙江聚落选址、布局与形态特征 第四章 浙江聚落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第五章 浙江民居主要类型和文化区域分布 第六章 浙北民居 第七章 浙东民居 第八章 浙中民居 第九章 浙西民居 第十章 浙南民居 第十一章 浙江民居的营建经验 第十二章 浙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内容简介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个人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是、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吴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首先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怕形制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套屋”便是实例。别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和而不同”的特征,又根据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浙江民居建筑艺术园林宅第的“缩天之美”,宁波大墙门的“藏天之美”,绍兴台门的“测天之美”,十三间头、小天井住宅的“治人之美”,浙南长屋的“自然之美”。这些归纳,简单扼要,颇具中华文化哲理。作者还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浙江民居的继承和发扬作了积极探索,提出有益的建议。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元鼎总主编,各分卷主编为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的国内专家。全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它所呈现的建筑图像,更在于它所唤起的、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寻。我曾一度觉得,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剥夺了我们与土地的连接,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些古老的民居,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社区的融合。书中对“院落”空间的解读,让我反复回味。无论是封闭式的四合院,还是开放式的庭院,都承载着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我看到了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的身影,看到了老人们在树荫下闲谈的场景,这些画面,在现代都市中,已经越来越难寻觅。书中的“门头”设计,更是别具匠心,每一个门头都仿佛是这个家庭的脸面,或简朴,或华丽,都透露着主人的身份和性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窗户”的研究,那些雕刻着花鸟鱼虫的木窗,不仅是采光通风的通道,更是室内与室外的视觉连接,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四季的变换,可以看到邻里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情感、文化和记忆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远山黛影,近水人家,一幅水墨画卷缓缓铺开,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质朴的建筑材料,青瓦、白墙、黛石,它们在工匠手中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对“马头墙”的细致描绘所吸引,那高低错落的墙体,如同奔腾的骏马,既是对火灾的防御,更是对天空的无限向往,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叹服。书中对不同区域民居的分类也十分清晰,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山区深处的夯土砖房,每一种风格都独具特色,却又共同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我不禁想象,在那些曲径通幽的小巷里,是否还回荡着吴侬软语,是否还有老奶奶在门前晾晒着满院的阳光。书中的插图和照片更是美轮美奂,不仅仅是建筑的结构图,更是将整个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木头和泥土的清香,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更是一部关于浙江地域文化和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这片土地,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民居建筑并非是僵化的模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适应性的艺术。我一直以为,民居建筑的风格是固定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浙江民居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建筑之中。书中对“隔扇”和“屏风”的介绍,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智慧。这些活动的隔断,既能划分空间,又能调节光线,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得室内空间灵活多变,充满趣味。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出最富有层次感和私密性的空间。书中还对“天井”的多种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无论是狭长的“金砖井”,还是宽阔的“庭院井”,都发挥着采光、通风、纳凉等重要功能,更是家庭成员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我看到了在天井里晾晒的衣物,看到了在天井边读书的孩子,这些画面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哲学思想和艺术美学,这是一种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朴实无华之中,而这本书,恰恰让我体会到了这种“大美无言”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是静静地展现着浙江民居的真实面貌,却足以撼动人心。书中对“地基”的处理,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建筑稳固性的重视。无论是条石基础,还是夯土台基,都为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证了房屋的耐久性。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基石,历经风雨,依然坚固。书中还对“屋脊”的装饰进行了介绍,那些精美的脊兽,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具有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寓意。我看到了昂首挺立的凤凰,看到了威武雄壮的麒麟,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以及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一种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中国民居的科普读物,没想到却打开了我对建筑学和人文历史更广阔的视野。作者们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从历史渊源、地域差异、建筑材料、结构特点到装饰细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特别是在探讨不同时期民居建筑演变的过程中,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使得论述更加有理有据,而不是空泛的描述。我对于书中关于“梁思成”在浙江民居研究中的一些贡献的提及,更是感到惊喜,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与传统民居研究之间微妙的联系。书中的篇章结构安排得十分合理,循序渐进,从宏观的整体介绍,到微观的细节探究,让读者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厅堂”和“天井”的介绍尤为感兴趣,这两个空间在中国民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家庭聚会、祭祀祖先、采光通风的中心,其设计巧妙之处,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结构。书中配以大量的实景照片,那些斑驳的墙面,雕刻精美的木窗,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建筑知识,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但翻开后,这本书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浙江民居的图鉴,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深度挖掘。书中对“梁柱结构”的介绍,让我惊叹于榫卯的精妙和斗拱的复杂。这些看似简单的木构件,却能支撑起宏伟的建筑,并且拥有极强的抗震性能,这是一种凝聚了无数代工匠心血的智慧结晶。我看到了木头之间的巧妙连接,看到了它们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抵御岁月的侵蚀。书中还对“窗棂”的图案和寓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那些几何图案、花鸟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主人品味和文化修养的体现。我看到了“万字纹”的延绵不绝,看到了“梅兰竹菊”的四君子,都寄托着美好的祝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以及那种含蓄内敛、意境深远的东方韵味,这是一种与西方建筑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却同样充满魅力。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宝藏,每一页都蕴藏着令人惊喜的发现。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浙江民居,更是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的温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檐口”和“滴水”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微微翘起的檐口,不仅是为了排水,更是为了让阳光更好地洒入室内,那精美的滴水,则为雨水找到了最优雅的去处。我看到了雨滴顺着滴水滑落,仿佛在低语着大自然的故事。书中还对“墙体”的材料和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无论是夯土墙、砖墙,还是石墙,都各有特色,适应着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我看到了厚实的墙壁阻挡着严寒,看到了通风的墙面带来凉爽,都体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及那种顺应自然、尊重环境的理念,这是一种与现代建筑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考,却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坦白说,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对浙江民居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印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展示了浙江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类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书中对不同地域民居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山区民居的厚实墙体和封闭式院落,是为了抵御严寒和盗贼,而沿海民居则会考虑防潮和通风,这些都是顺应自然、尊重环境的智慧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水”在民居选址和布局中的影响的论述,虽然我不是一个完全相信风水的人,但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遵循规律来营建家园,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对“木结构”的讲解也十分详尽,榫卯的精妙,斗拱的层叠,每一个构件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美学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那些精美的雕花,细腻的彩绘,更是在冰冷的建筑中注入了艺术的灵魂,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知识的书,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浙江人民的生活图景,感受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的建筑抱有特殊的感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渴望。它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到浙江的民居,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书中对“门楼”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仪式感。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往往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主人的品格,每一个门楼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故事。我看到了那些威严的石狮,看到了那些祥瑞的图案,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还对“楼梯”的设计进行了介绍,无论是蜿蜒曲折的木质楼梯,还是直上直下的石砌楼梯,都与整个建筑的空间布局紧密结合,既实用又美观。我看到了老人在楼梯上缓慢行走的身影,看到了孩子们在楼梯上追逐嬉戏的场景,这些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物理形态,它更是关于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情感和记忆。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以及那种根植于土地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犹如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浙江村落,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聆听着鸟语虫鸣。书中对“屋顶”的描绘,让我惊叹于中国传统建筑对天气的适应性。那坡度适宜的青瓦屋顶,既能有效排雨,又能收集阳光,还有那些飞檐翘角,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起到了排水和防潮的作用。我被书中对“雕梁画栋”的详细介绍所吸引,那些繁复精美的图案,不仅是对建筑的装饰,更是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象征。我看到了龙凤呈祥,看到了花开富贵,每一个图案都寄托着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书中还对不同地区的“色彩运用”进行了分析,江南水乡的淡雅素净,山区民居的浑厚朴实,都与当地的气候、文化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我看到了黑白灰的经典搭配,也看到了偶尔点缀其中的鲜艳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让原本朴实的建筑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的指南,它更是一部生动的地域风俗画卷,让我得以了解浙江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