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谚语
  • 汉语工具书
  • 辞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语言文字
  • 传统文化
  • 民俗
  • 俗语
  • 格言
  • 成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智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637
商品编码:19502412269

具体描述




作者介绍

?

?温端政,语言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和语汇。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谚海》(联合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等较大型的工具书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书。

目录

?

?前言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阿斗有权,诸葛有能】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多比喻懦弱无能的人。指无能的人有权,而能干的人却没权。也作“阿斗有权,诸葛亮有能”。

【阿哥唤,犁耙上岸;阿哥呼,犁耙出土】阿哥:方言,布谷鸟。指布谷鸟鸣叫,春耕就要开始了。

【阿母爱郎,脱裤换糖】阿母:母亲。郎:儿郎,昵称儿子。指母亲疼爱儿子,不惜牺牲一切。

【阿娘做人,裤脚缚绳】阿娘:母亲。裤脚缚绳:裤脚用绳子绑着。指母亲在生活上对自己很苛苦,苦到极点也无所畏惧。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阿婆:方言,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不把闺女嫁出去,哪能抱外孙。旧时的催嫁语。

【阿爷值钿大孙子,阿爹值钿小儿子】值钿(tian):方言,疼爱。阿爷:爷爷。阿爹:父亲。指爷爷喜欢疼爱大孙子,父亲喜欢疼爱小儿子。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哀兵:指处于悲愤状态的军队。骄兵:指处于骄傲状态的军队。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目空一切的军队必然会遭受失败。

【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轻佻:言谈举止不庄重、不严肃。悲伤的时候不大声嚎叫哭泣,高兴的时候不放纵轻佻。指人悲伤、高兴时要适宜有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失时:不合时宜。殃:灾殃。咎(jiu):祸害。指人不合时宜的悲伤或高兴,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哀中乐,殡葬之家动鼓乐;乐中哀,嫁女之家哭哀哀】殡葬:出殡和安葬。办丧葬人家本该悲哀,却动用鼓乐;嫁女人家本应喜庆,却哭得凄凉悲哀。指人世往往是哀中有乐,乐中有哀。

【挨好邻,出好邻,挨着王八出乐人】挨(āi):挨近,靠近。乐(yue)人:旧时对民间从事说唱艺人的蔑称。指接近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靠近金像金,靠近玉像玉。比喻接近优秀或先进人物,就会受到好的影响。

【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比喻跟上什么样的人就会深受什么样的影响。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挨着铁匠会打铁,挨着木匠会拉锯】比喻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学得什么样的本事。

……


《世间百态:中国民间智慧精粹辑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传统的工具书,它摒弃了对单一语种(如汉语)中既有谚语的系统性收录与考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跨文化、跨地域的人类共通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多个语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箴言、格言、俗语以及具有深刻哲理的谚语片段,旨在展现人类在面对自然、社会、道德、情感等永恒命题时所形成的集体认知模式与思维倾向。 《世间百态》的编撰理念,强调的是“比较人类学”的视角,而非文献学的梳理。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民间智慧,往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惊人的相似性出现,这揭示了人类心智运作的某种普遍规律。 第一卷:人与自然——生存的哲学 本卷聚焦于古往今来,人类群体对自然环境的观察、理解与适应之道。我们收录了大量关于气候、物候、农耕、渔猎等活动的经验总结,这些内容并非单纯的科学记录,而是融入了朴素的信仰与敬畏。 例如,书中收录了北欧因纽特人关于雪的精细分类词汇与谚语,与其对应地,我们也对比了中国黄河流域农民对不同云彩形态的谚语描述。这些跨文化对比展示了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下,如何发展出精妙的生存智慧。重点探讨的议题包括: 天人合一的观念: 探讨不同文明中,人类如何看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顺应天时”的实践意义。 资源有限性与节制: 收集了关于节约、不浪费的各国俗语,这些俗语往往以极其生动的比喻,告诫后人适度为宜。 风物变迁的警示: 对比了因过度开发或不敬自然而导致的灾害警示,例如某些太平洋岛屿文化中对海洋变化的预警谚语。 第二卷:社会结构与伦理规范——群体的契约 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石,是那些代代相传的道德约束与行为准则。本卷详细考察了不同社会形态下,关于家庭、权威、互助与冲突的民间叙事与规范。 不同于仅关注汉语道德体系的著作,《世间百态》收录了大量关于“宗族责任”、“邻里互助”以及“权力制衡”的跨国表达。 家庭与血缘的张力: 收入了关于孝道、长幼尊卑的表达,同时也包括了对父权过度干预的民间反思。例如,对比了日本的“家”文化与某些母系社会中对女性长者的尊重表达。 契约精神的萌芽: 探讨了在缺乏成文法律的时代,人们如何通过口头承诺、信誉积累来维护交易与合作。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一诺千金”的异域表述,以及对背信弃义的严厉谴责。 公共秩序的维护: 分析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谚语来处理公共场合的礼仪、排解小规模冲突,强调了“和气生财”在不同语境下的变体。 第三卷:心灵的景观与情感的表达——内在的探索 本卷是全书最具文学性和哲学性的部分,它探索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爱、失落、勇气、嫉妒、智慧与愚昧。我们着重于揭示,尽管文化符号各异,人类对核心情感的体验却是普遍相通的。 爱与关系的复杂性: 收集了从热恋的狂喜到失去后的痛苦的表达。例如,对比了西方文化中“Cupid's arrow”(丘比特之箭)的比喻,与东方文化中“心心相印”的含蓄表达,探究爱的驱动力与代价。 对“智”与“愚”的辨析: 区分了真正的智慧(洞察力)与表面上的聪明(投机取巧)。收录了大量关于“知识的边界”和“谦逊”的谚语,警示人们警惕自负。 时间的感知与焦虑: 探讨了人类对“过去无法挽回”、“未来充满变数”的共同焦虑。不同文化如何通过“活在当下”(Carpe Diem)或其他形式的释怀来应对这种时间带来的压力。 第四卷:工具理性与行动指南——世俗的智慧 本卷侧重于那些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商业往来和职业选择的实用性表达。这些谚语往往简洁明了,具有高度的操作性。 商业与交换的法则: 收入了关于定价、风险评估、市场时机的民间判断。这些内容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在某些朴素的原则上不谋而合。 技能习得的路径: 探讨了关于“熟能生巧”、“学徒制”的跨文化总结。强调了实践、重复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的效力: 专门分析了关于“言语的力量”的谚语,提醒人们慎言,并认识到语言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 编撰特点与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非聚焦性和对比性。它不致力于穷尽任何一个特定语言体系内的所有谚语,也不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谚语进行详尽的考证或典故溯源。相反,它是一部“横向比较”的著作,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照和碰撞,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类智慧的“普适结构”。 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种宏观的视角,理解人类文明在面对基本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一致性和多样性。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他人的全新框架,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本书适合文化研究者、比较文学爱好者、人类学学生以及任何对人类思维模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修订和收录“古今”谚语时的平衡把握,处理得相当到位。许多当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流行的老话,它悉心保留,并附上了必要的时代背景注释,确保了历史的连续性。同时,对于那些在近几十年间涌现出来、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新型格言警句,也做了审慎的纳入,但区分得非常明显,没有让新旧混淆。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使得这本工具书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跨代际的适用性。它既能满足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也能服务于希望了解当代口语习惯的年轻一代。这种兼顾历史厚重感与时代脉搏的编辑方针,确保了它在汉语工具书领域的长久地位。

评分

作为一本汉语工具书,其内容的选择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我花了几天时间随机抽取了一些平时不常听到的俚语进行核对,发现它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表达方式。这种全面性远超我预期的“5800余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像是一部活态的语言演变史。特别是对于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谚语,注释得非常到位,帮助我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从单纯的“辞典”提升到了“研究资料”的层面。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古代中国人智慧图谱,让人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语言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扎实,厚实的封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可以长久使用的类型。纸张的质感也令人满意,印刷清晰,即便是查阅那些年代久远的谚语时,字迹也依然锐利。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下的功夫,虽然收录的内容浩如烟海,但整体布局却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拥挤感。每一条谚语的展示都给予了足够的空间,这使得阅读和查找的过程变得非常顺畅。对于一个经常需要参考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种注重细节的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相比起一些设计仓促的工具书,这本明显投入了更多心力在实体呈现上,让人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书架上,随时取阅的良伴。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带给我的惊喜却在于其蕴含的文学韵味。尽管定位是“工具书”,但阅读这些古今谚语,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那些跨越了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的句子,其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我发现许多现代流行语的影子都能在其中找到源头,这使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非枯燥的记忆。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精炼、更富有力量感的语言去表达复杂的思想,对于提升我自身的写作表达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信息集合本身,上升到了审美启迪的层面。

评分

我最欣赏这套书的地方在于其编纂逻辑的严谨性。在查找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同义或近义谚语时的分类处理,显示出编纂者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似乎并未采取简单的字母顺序或时间顺序,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语义关联和功能指向的内部索引系统。这对于需要进行跨语境比较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举个例子,关于“勤劳致富”主题的谚语,它将农耕时代的朴素愿望和近代工商业兴起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并置对比,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可检索性和对比研究的效率。对于我这样需要频繁在不同文化脉络间切换的读者而言,这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布局,比单纯的条目数量更为宝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