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凡例
资治通鉴序 御制
一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卷一 周纪一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卷第十七 汉纪九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llO))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进书表
奖谕诏书
校勘人姓名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媒体评价宣传语: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立报国之节。
本书特点:
1、《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2、《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历来重视我国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了解本书的编译情况后,欣然题词:“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
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著名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著名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编辑加工认真、严谨。
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
6、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司马光先生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数百年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其笔下的政治斗争、军事谋略、人物兴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常常一边读着原文,一边对照着白话翻译,仿佛能看到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通过文白对照的方式,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措辞和意图。比如,在描述某个朝代的权力更迭时,原文可能用了相当精炼、但又意味深长的词语,而白话翻译则能将其中的微妙之处解释得清清楚楚。这种“一层剥开”的感觉,让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更深入地解读文本。18册的篇幅,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长久陪伴的知识伙伴,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慢慢地去消化、去领悟,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资治通鉴》的普及读物,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直到拿到这套中华书局的版本,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读史”的乐趣所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堆砌,更是通过司马光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保持原文原貌的同时,对译文的处理也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能够根据上下文,将古文的意思表达得地道而流畅。这对于我这种非历史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注释,就能比较顺畅地读懂。18册的分量,也意味着我拥有了一个可以反复研读的宝库,每一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思考。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绝对是我近期购书的惊喜之冠!首先,中华书局出品,本身就自带品质保证的光环,拿到手后更是爱不释手。精装18册的体量,沉甸甸的,散发着厚重历史的书香气息。翻开第一卷,那触感、那纸张,都透露着“正版”应有的精致。 最让我心动的,还是“文白对照,简体横排,全本全译”这个配置。我一直觉得,读史书,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浩瀚巨著,若只是囫囵吞枣地看白话译文,总觉少了些原汁原味。而这套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古文的韵味和现代的通俗易懂完美结合,让我可以在品味司马光原文的严谨与洒脱的同时,又能凭借白话翻译轻松理解其深意。更何况,简体横排的设计,对于习惯了现代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阅读起来丝滑无比,完全没有了古籍排版带来的障碍。18册的规模,也意味着我可以沉浸在这部史学巨著的海洋里,不至于因为篇幅过大而望而却步。
评分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其实有些许“压力山大”的感觉。毕竟《资治通鉴》的名头太响亮了,学界地位无可撼动,个人总觉得它遥不可及。但当它真正摆在眼前,并且采用了如此人性化的编排方式后,这种“畏难”情绪瞬间烟消云散。 我特别喜欢它“全本全译”的特点,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为查找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而费心,也不用担心译文会遗漏原文中的关键信息。司马光先生的原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白话翻译,也尽量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而非流于浅白。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让我既能轻松理解内容,又不至于丢失历史的精髓。18册的设计,也使得每一册的厚度都比较适中,放在书架上也显得错落有致,方便取阅。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史料浩繁,难以入门。这套《资治通鉴》简直是我多年的“救星”。中华书局出品的质量,拿到手里就让人安心,精装18册,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觉就是值得珍藏的宝物。 最让我赞叹的是它的排版方式,文白对照、简体横排,这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司马光的原文,我虽然理解起来有些费力,但那种古朴的语言魅力是无可替代的,而白话翻译则像一位耐心十足的向导,在我迷失的时候,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特别享受那种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的快感,仿佛能在字里行间看到司马光先生的思考过程。18册的全本全译,这意味着我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