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分析 |
| 作者: | 李文钊 |
| 定价: | 68.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11547545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
| 目录 | |
| 导论0.1问题的提出0.2研究意义0.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0.3.1方法论的个人主义0.3.2政府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原则0.3.3权力配置的制度理论0.3.4中国的实践及其分析0.4研究目标和研究难点0.5框架和结构 第1章文献回顾1.1西方学者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综述1.1.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模式1.1.2美国联邦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1.1.3托克维尔有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1.1.4奥斯特罗姆有关政府间关系的行为研究1.1.5财政联邦主义1.1.6政府竞争理论1.1.7信息、激励与联邦主义1.2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综述1.2.1政治学的视角1.2.2经济学的视角1.2.3政治经济学的视角1.2.4组织与政府竞争视角1.2.5法学的视角1.3小结 第2章权力配置的制度理论2.1分析框架2.1.1制度分析的方法2.1.2多层次的制度分析2.1.3基础性秩序转型2.2权力配置、政府行为与绩效2.2.1理论模型2.2.2等级制与中央集权制度2.2.3契约制与联邦制2.2.4网络制与新型权力配置制度2.2.5权力配置与绩效的测量2.3信息、激励与权力配置制度的选择2.3.1理论模型2.3.2中央政府启动的制度变迁模式2.3.3地方政府启动的制度变迁模式2.3.4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启动的制度变迁模式2.3.5外部主体启动的制度变迁模式2.3.6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2.4权力配置的立宪分析与秩序转型2.4.1理论模型2.4.2权力配置的统治秩序2.4.3权力配置的多中心秩序2.4.4权力配置的宪政秩序与基础性秩序转型2.5小结 第3章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制度变迁:事实描述与基本逻辑3.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1949-1978)3.1.1计划经济体制的逻辑3.1.2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传统模式的形成3.1.3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权力配置制度改革的尝试3.2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1978-1994)3.2.1渐进式改革的逻辑3.2.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历程3.2.3渐进改革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制度调整3.3转型与替代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1994-至今)3.3.1市场经济的逻辑3.3.2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3.3.3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制度的调整与改革3.4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变革的基本逻辑3.4.1制度变迁动因的思考3.4.2行政集权与政治分权3.4.3中国经济转型与治道变革:一个演化论的视角3.5小结 第4章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制度变迁的影响与结果4.1中国权力配置制度变迁的正面效应及其成就4.1.1权力配置制度与政府行为4.1.2中国权力配置制度变迁的正面效应4.1.3中国权力配置制度变迁与基础性秩序转型4.2中国权力配置制度变迁中的问题与挑战4.2.1权力配置制度变迁中的主要问题4.2.2权力配置制度变迁中的基本挑战4.3中国改进权力配置制度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4.3.1垂直管理4.3.2监督制度4.3.3宏观调控4.3.4编制管理法治化4.4小结 第5章替代性权力配置的制度基础与政策选择5.1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多中心体制建构5.1.1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制度变迁的理论意义5.1.2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规则与秩序5.1.3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5.1.4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多中心体制建构5.2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的政策建议5.2.1确立权力配置选择的宪法性框架5.2.2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规模和范围5.2.3发挥法院在解决权力配置冲突中的作用5.2.4权力配置制度改革与其他制度改革相配套5.3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WM |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论证所折服。作者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从宏观的制度设计,到中观的部门协调,再到微观的个体行为,都进行了周密的考察。让我颇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地方自主性”与“中央控制”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其动态的、协商的、甚至有时是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它揭示了在实践中,中央的宏观调控与地方的积极性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相互制约。这种对复杂关系的细致呈现,远超出了我之前对国家治理模式的简单认知。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权力配置模式演变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政治实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权力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这种对过程的强调,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部书的书名虽然直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但读罢,我发现其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像一张细密的网,将历史的纵深、理论的广度与现实的张力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或权力划分,而是深入到制度设计的基因层面,剖析不同权力配置模式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动逻辑、利益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书中对于权力配置的“制度分析”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地审视了历史变迁中权力边界的伸缩,以及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背景对权力配置模式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不乏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握。例如,在论述财权与事权划分时,书中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划分如何直接影响到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公平性,也如何塑造了地方政府的“生存策略”。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原本枯燥的制度探讨变得立体而鲜活。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演进的深度体检报告,为理解中国政治运行的脉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纯粹的政治学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对国家治理艺术的精妙雕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并且善于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我从中看到了经济学关于激励机制的理论是如何被巧妙地引入到政治分析中的,比如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其权力配置的“指挥棒”是如何被调整的。同时,社会学中的群体博弈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拉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审慎的态度,揭示了权力配置的背后逻辑,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还是自下而上的博弈,都得到了细致的描摹。这种非脸谱化的分析,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见的许多政策现象,其根源可能就隐藏在看似“无形”的权力配置之中,而这种配置本身,又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制度所构建和维系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国家治理问题的全新视角。作者在分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甚至行为科学的理论工具,构建了一个更加全面、精细化的分析模型。这使得书中对权力配置的研究,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权力划分,而是深入到权力背后的制度动机、利益驱动和行为选择。我从中看到了,制度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化、适应的过程,而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正是这种演化的关键载体。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等经济学概念在政治语境下的应用,让我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央的宏观调控策略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这本书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创新性都非常突出,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提供了极具启发的思路。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略显枯燥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述风格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作者在分析制度时,并非仅仅罗列条文和概念,而是将这些制度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困境中进行考察。我看到了许多我熟悉的政策,在书中得到了全新的解读。例如,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讨论,书中就不仅仅局限于其数字上的分配,而是深入到这种分配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如何塑造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如何影响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这种“情境化”的分析,让我对许多政策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语言也颇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通俗的表达,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中国政治制度的腹地,去探寻那些影响深远的权力运行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