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

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權力配置
  • 中央地方關係
  • 製度分析
  • 政治學
  • 公共管理
  • 憲法學
  • 政府管理
  • 中國政治
  • 分權製衡
  • 行政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買天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547545
商品編碼:20619786265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
作者:李文釗
定價:68.0
齣版社:人民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11547545
印次: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小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將製度分析理論應用於討論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問題,權力配置的製度理論成為一個解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發展與變遷的分析框架。這一框架試圖分析權力配置製度所産生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厘清權力配置製度變遷的動因,提齣規範權力配置製度的政策建議。從製度分析視角對中國治理實踐進行係統深入的分析,討論治理及其變革的製度基礎,將治理與製度進行有機整閤,這是本書的一個鮮明特色。

  目錄
導論0.1問題的提齣0.2研究意義0.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0.3.1方法論的個人主義0.3.2政府行為的激勵和約束原則0.3.3權力配置的製度理論0.3.4中國的實踐及其分析0.4研究目標和研究難點0.5框架和結構
第1章文獻迴顧1.1西方學者關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的研究綜述1.1.1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的基本模式1.1.2美國聯邦製的産生、發展和演變1.1.3托剋維爾有關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研究1.1.4奧斯特羅姆有關政府間關係的行為研究1.1.5財政聯邦主義1.1.6政府競爭理論1.1.7信息、激勵與聯邦主義1.2國內外學者關於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的研究綜述1.2.1政治學的視角1.2.2經濟學的視角1.2.3政治經濟學的視角1.2.4組織與政府競爭視角1.2.5法學的視角1.3小結
第2章權力配置的製度理論2.1分析框架2.1.1製度分析的方法2.1.2多層次的製度分析2.1.3基礎性秩序轉型2.2權力配置、政府行為與績效2.2.1理論模型2.2.2等級製與中央集權製度2.2.3契約製與聯邦製2.2.4網絡製與新型權力配置製度2.2.5權力配置與績效的測量2.3信息、激勵與權力配置製度的選擇2.3.1理論模型2.3.2中央政府啓動的製度變遷模式2.3.3地方政府啓動的製度變遷模式2.3.4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啓動的製度變遷模式2.3.5外部主體啓動的製度變遷模式2.3.6路徑依賴與製度創新2.4權力配置的立憲分析與秩序轉型2.4.1理論模型2.4.2權力配置的統治秩序2.4.3權力配置的多中心秩序2.4.4權力配置的憲政秩序與基礎性秩序轉型2.5小結
第3章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變遷:事實描述與基本邏輯3.1計劃經濟體製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1949-1978)3.1.1計劃經濟體製的邏輯3.1.2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傳統模式的形成3.1.3計劃經濟體製之下權力配置製度改革的嘗試3.2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1978-1994)3.2.1漸進式改革的邏輯3.2.2中國計劃經濟體製漸進式改革的曆程3.2.3漸進改革背景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製度調整3.3轉型與替代中的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1994-至今)3.3.1市場經濟的邏輯3.3.2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3.3.3市場經濟體製之下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製度的調整與改革3.4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變革的基本邏輯3.4.1製度變遷動因的思考3.4.2行政集權與政治分權3.4.3中國經濟轉型與治道變革:一個演化論的視角3.5小結
第4章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製度變遷的影響與結果4.1中國權力配置製度變遷的正麵效應及其成就4.1.1權力配置製度與政府行為4.1.2中國權力配置製度變遷的正麵效應4.1.3中國權力配置製度變遷與基礎性秩序轉型4.2中國權力配置製度變遷中的問題與挑戰4.2.1權力配置製度變遷中的主要問題4.2.2權力配置製度變遷中的基本挑戰4.3中國改進權力配置製度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4.3.1垂直管理4.3.2監督製度4.3.3宏觀調控4.3.4編製管理法治化4.4小結
第5章替代性權力配置的製度基礎與政策選擇5.1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多中心體製建構5.1.1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製度變遷的理論意義5.1.2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規則與秩序5.1.3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基本原則5.1.4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多中心體製建構5.2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政策建議5.2.1確立權力配置選擇的憲法性框架5.2.2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規模和範圍5.2.3發揮法院在解決權力配置衝突中的作用5.2.4權力配置製度改革與其他製度改革相配套5.3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WM




《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 一、 引言 一個國傢內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是國傢治理體係中最核心、最復雜也最富爭議的議題之一。這種權力配置模式,不僅直接影響著國傢政策的執行效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更關乎著國傢政權的穩定、公民權利的保障以及地區間的均衡。從曆史長河到現代國傢,從不同政治體製到多元文化背景,各國在探索有效的中央地方權力關係上,無不麵臨著相似的挑戰與抉擇。 本書《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性議題,旨在通過深入的製度性分析,解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權力分配的內在邏輯、運行機製及其演變規律。我們並非僅僅羅列不同國傢的模式,而是緻力於探尋權力配置背後的製度根源,審視不同製度設計所帶來的實際成效與潛在風險,並在此基礎上,嘗試為理解和優化現代國傢治理中的中央地方關係提供一個更為係統、深刻的視角。 二、 核心概念界定與理論框架 在展開具體的分析之前,本書首先需要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這兩個基本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中央政府,通常是指代錶國傢整體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的政府,負責國傢層麵的立法、外交、國防、宏觀經濟調控等事務。而地方政府,則是在特定區域內,根據法律授權,行使相應行政管理職能的各級政府。兩者的界限並非總是涇渭分明,在實際運作中,其權責範圍常常存在重疊與互動。 本書的分析框架,將主要建立在 製度經濟學 和 政治學 的交叉視角之上。我們將運用 交易成本理論 來分析中央與地方在信息不對稱、監督成本、協調成本等方麵的差異,從而理解為何某些權力會傾嚮於集中,而另一些則適閤分散。同時,委托—代理理論 將幫助我們理解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委托關係,以及由此産生的道德風險與逆嚮選擇問題。此外,公共選擇理論 將為我們考察不同利益主體(包括中央和地方官員、公民群體)在權力配置過程中的博弈與選擇提供分析工具。 在政治學層麵,我們將藉鑒 分權與集權 的經典二元分析,但更加強調權力配置的 製度化 過程。這意味著我們不僅關注權力的歸屬,更關注權力運作的規則、程序和製約機製。本書還將引入 路徑依賴理論,來解釋為何某些權力配置模式一旦形成,便會因為曆史慣性、既有製度安排和利益格局而難以輕易改變,即使它們可能並非最優選擇。 三、 中央與地方權力配置的主要模式及其製度根源 全球範圍內,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配置模式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但需要強調的是,現實中的國傢往往是這些模式的混閤體,其具體形態韆差萬彆: 1. 單一製(Unitary System):在此模式下,國傢權力主要集中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權力來源於中央政府的授予,並且可以被中央政府隨時收迴或調整。中央政府是國傢權力的唯一來源,地方政府僅是中央政府的派齣機構或行政區劃。 製度根源分析:單一製通常齣現在國傢統一性較強、民族成分單一、地理空間相對集中的國傢。其製度優勢在於能夠實現強有力的國傢動員能力、統一的政策執行和高效的資源調配,尤其在應對外部威脅或進行國傢建設時更為有利。然而,其潛在弊端是可能忽視地方差異,導緻政策脫離實際,滋生官僚主義,並可能壓製地方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2. 聯邦製(Federal System):聯邦製下,國傢權力在中央(聯邦)政府和地方(邦、州)政府之間得到明確的劃分,雙方都擁有各自獨立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且這種劃分受到憲法的保障,非經法定程序難以改變。邦、州政府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能夠根據自身情況製定政策。 製度根源分析:聯邦製是應對大國、多民族、區域差異顯著的國傢的一種有效治理模式。它通過分權可以較好地平衡國傢統一與地方自治,促進不同區域的特色發展,並為公民提供更多參與政治的渠道。然而,聯邦製也可能麵臨協調睏難、政策碎片化、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挑戰。其製度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界定聯邦與州之間的權力邊界,並建立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機製。 3. 復閤製/邦聯製(Confederation):邦聯製是國傢權力高度分散的一種形式,各成員單位(通常是獨立的國傢或主權實體)組成一個聯盟,中央機構僅擁有由成員單位授予的有限權力,且成員單位保留瞭較大的主權。這種模式在現代國傢中極為罕見,更多是作為一種曆史現象或過渡形式。 製度根源分析:邦聯製通常是國傢在麵臨外部壓力或內部矛盾激化時,為瞭維持某種形式的聯閤而采取的臨時性安排。其製度根源在於成員單位對自身主權的極度珍視,以及對中央集權的深度不信任。然而,其權力分散的特性往往導緻缺乏有效的國傢行動能力,難以形成統一的對外政策和國內治理。 四、 權力配置的關鍵維度與製度選擇的考量 在上述宏觀模式之下,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配置還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維度,並且每一種維度上的製度選擇都包含著深刻的考量: 1. 財政權力(Fiscal Power):包括稅收權、財政轉移支付權、舉債權等。 製度分析: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是其開展公共服務、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稅收權是地方政府最核心的財政來源,但其能否獨立徵稅、稅種如何確定、稅率如何調整,都受到中央政府的嚴格管控。財政轉移支付是中央政府調節區域經濟差異、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工具,但轉移支付的規模、方式、條件(如績效考核)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行為。舉債權則直接關係到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和金融風險。 考量:如何在保障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維護國傢財政安全與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取得平衡?如何設計有效的轉移支付機製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非“養懶漢”? 2. 事權劃分(Functional Division):即不同層級政府在教育、醫療、交通、環保、社會保障等具體公共服務領域的職責劃分。 製度分析:事權劃分的閤理性直接影響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與公平性。將某些公共服務置於中央層麵,有助於實現標準統一、規模經濟和資源優化配置(如國防、外交、宏觀經濟)。而將另一些服務置於地方層麵,則能更好地適應地方需求、提高響應速度和治理的精細化程度(如基層治理、社區服務)。 考量:哪些事權適閤中央,哪些適閤地方?如何避免事權與財權不匹配,即“有權無錢”或“有錢無權”?事權劃分是否具有動態調整的機製以適應社會變遷? 3. 人事管理權(Personnel Management):包括官員的任命、考核、晉升、罷免等。 製度分析: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任命權,是維護國傢統一和政策執行力的重要手段,但過度集中的人事權也可能導緻地方官員對中央負責而非對地方民眾負責,滋生“跑官要官”現象。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人事管理權,則有助於選拔和激勵符閤地方發展需求的乾部。 考量:如何設計一個既能保證中央權威,又能激發地方治理活力的人事管理體製?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防止腐敗和低效? 4. 立法權(Legislative Power):地方政府在法律框架內製定地方性法規的能力。 製度分析:地方立法權的大小,直接反映瞭地方的自治程度。在單一製國傢,地方立法權通常非常有限,僅限於執行性或操作性規定。在聯邦製國傢,地方(州/邦)立法權則非常廣泛,甚至可以觸及許多中央尚未涉足的領域。 考量:地方立法是否會與國傢法律相衝突?如何保障地方立法的質量和效率?地方立法能否有效迴應地方民眾的訴求? 五、 製度設計的互動效應與演變動態 本書強調,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配置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模式的製度選擇,會在其他維度上産生連鎖反應,並隨著時間、技術、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的變化而演進。 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影響:市場經濟的深化和全球化,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地方財政和事權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信息技術的發展,則降低瞭地方政府的信息搜集成本和與中央溝通的成本,可能促使一些權力由中央下放。 社會變遷與公民訴求:公民社會的發展、民主意識的覺醒,使得公民對地方治理的參與感和監督要求不斷提高,這可能促使權力更加嚮地方傾斜,以更好地迴應基層需求。 政治改革與製度創新:各國政府在實踐中會不斷進行製度調整和改革,以應對挑戰、解決問題。例如,一些單一製國傢可能會在特定領域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而一些聯邦製國傢也可能加強中央的協調能力。 六、 結論與啓示 《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並非旨在提齣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優模式”。相反,本書認為,理解中央地方權力配置的復雜性,關鍵在於深刻認識到不同製度選擇背後的邏輯、權衡以及其在特定國傢和曆史條件下的適用性。 通過對核心概念的梳理、理論框架的構建,以及對不同模式和關鍵維度的製度根源及考量進行深入剖析,本書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具洞察力的分析工具,以理解世界各國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中的現實睏境與製度嘗試。這對於政策製定者、學者以及任何關注國傢治理的個體,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相信,唯有深入理解製度的運作,纔能更好地推動治理的現代化,實現國傢的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書名雖然直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權力配置”,但讀罷,我發現其探討的遠不止於此。它像一張細密的網,將曆史的縱深、理論的廣度與現實的張力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條文或權力劃分,而是深入到製度設計的基因層麵,剖析不同權力配置模式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動邏輯、利益博弈以及由此産生的激勵與約束機製。書中對於權力配置的“製度分析”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地審視瞭曆史變遷中權力邊界的伸縮,以及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背景對權力配置模式的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宏大敘事的同時,不乏對微觀細節的精準把握。例如,在論述財權與事權劃分時,書中通過具體案例,生動地展現瞭這種劃分如何直接影響到基層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和公平性,也如何塑造瞭地方政府的“生存策略”。這種深入淺齣的分析,讓原本枯燥的製度探討變得立體而鮮活。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關於國傢治理體係演進的深度體檢報告,為理解中國政治運行的脈絡提供瞭極具價值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國傢治理問題的全新視角。作者在分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配置時,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政治學範疇,而是廣泛藉鑒瞭經濟學、社會學、甚至行為科學的理論工具,構建瞭一個更加全麵、精細化的分析模型。這使得書中對權力配置的研究,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權力劃分,而是深入到權力背後的製度動機、利益驅動和行為選擇。我從中看到瞭,製度設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演化、適應的過程,而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配置,正是這種演化的關鍵載體。書中對“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等經濟學概念在政治語境下的應用,讓我對地方政府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中央的宏觀調控策略有瞭新的認識。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這本書的思想深度和理論創新性都非常突齣,為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的復雜性提供瞭極具啓發的思路。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純粹的政治學著作,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次對國傢治理藝術的精妙雕琢。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對權力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並且善於運用跨學科的視角來審視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我從中看到瞭經濟學關於激勵機製的理論是如何被巧妙地引入到政治分析中的,比如地方政府在追求經濟增長時,其權力配置的“指揮棒”是如何被調整的。同時,社會學中的群體博弈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瞭中央與地方之間在資源分配和政策執行過程中齣現的各種“拉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陷入意識形態的窠臼,而是以一種近乎“解剖刀”般審慎的態度,揭示瞭權力配置的背後邏輯,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控製,還是自下而上的博弈,都得到瞭細緻的描摹。這種非臉譜化的分析,使得書中提齣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所見的許多政策現象,其根源可能就隱藏在看似“無形”的權力配置之中,而這種配置本身,又是由一係列復雜的製度所構建和維係的。

評分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本偏重理論、略顯枯燥的學術專著。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敘述風格竟然如此引人入勝。作者在分析製度時,並非僅僅羅列條文和概念,而是將這些製度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和現實睏境中進行考察。我看到瞭許多我熟悉的政策,在書中得到瞭全新的解讀。例如,關於財政轉移支付的討論,書中就不僅僅局限於其數字上的分配,而是深入到這種分配如何影響瞭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如何塑造瞭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甚至如何影響瞭區域間的均衡發展。這種“情境化”的分析,讓我對許多政策的內在邏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語言也頗具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通俗的錶達,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精髓。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中國政治製度的腹地,去探尋那些影響深遠的權力運行密碼。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書中嚴謹的邏輯和翔實的論證所摺服。作者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框架,從宏觀的製度設計,到中觀的部門協調,再到微觀的個體行為,都進行瞭周密的考察。讓我頗為驚喜的是,書中對於“地方自主性”與“中央控製”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其動態的、協商的、甚至有時是充滿張力的互動過程。它揭示瞭在實踐中,中央的宏觀調控與地方的積極性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相互製約。這種對復雜關係的細緻呈現,遠超齣瞭我之前對國傢治理模式的簡單認知。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權力配置模式演變的梳理,也讓我對中國政治發展的連續性與創新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政治實體,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調整和優化自身的權力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需求。這種對過程的強調,使得這本書充滿瞭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