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规范根据国家铁路局构建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为 满足铁路桥涵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铁路桥涵设计标准,提高铁路 桥涵设计水平,保障铁路桥涵安全与质量,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 规范》TB 10002.1-2005等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 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和重载铁路桥涵建设、运营的实践经 验和科研成果,修订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以及风险防范、防灾减灾等技术要求,并结合我国国 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了不同运输性 质类型、不同速度等级铁路桥梁的主要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规 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 本规范由5章组成,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桥涵布置、设计荷 载、桥涵设计,另有5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修订了规范适用范围,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 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桥涵结构设计。 2.增加了桥梁结构设计的角度要求和相邻桥涵间路堤长度 的原则规定。 3.删除了铁路桥和公路桥分、合建规定及温度跨度大于100 m 的钢梁设置温度调节器的相关规定。 4.增加了桥梁同侧支座横向位移约束条件的相关规定。 5.增加了桥面外侧梁缝较大时梁端桥面板设置悬臂端等措 施的要求。 6.删除了铁路桥上设置反向曲线的规定。 7.整合细化了桥面布置、桥上护轮轨铺设、人行道及栏杆、避 车台设置的相关规定。 8.“桥涵布置”一章新增“铁路线路交叉跨越桥梁结构设计与 安全防护”、“高架车站桥梁结构”、“系统接口设计”三节,明确了上 跨或下穿公路、铁路的设计及安全防护要求,规定了高架车站桥梁 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提出了桥梁设计的接口T作要求。 9.修订了长钢轨纵向水平力(伸缩力和挠曲力),将其由主力 活载调整为特殊力。 10.修订了桥涵结构设计采用的列车荷载图式,删除了铁路 标准荷载换算均布活载的相关内容,加载规定整合至第4章“设计 荷载”中。 11.补充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横向摇摆力的计算取 值,增加了气动力、支座摩擦阻力、波浪力、地震力计算的原则规定。 12.修订了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钢筋混凝土 桥跨结构动力系数计算所采用的相关参数a取值。 13.“桥涵设计”一章中新增“一般规定”一节,规定了适用范围 及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车桥耦合动力响 应指标及耐久性要求,修订了桥梁适用跨度,增加了桥梁适用 高度。 14.整合修订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 重载铁路梁式桥的竖向变形限值、墩台基础沉降限值、墩台顶纵向 水平线刚度限值取值。 15.明确了涵洞基础T后沉降限值按是否在过渡段范围内作 不同要求的规定。 16.明确了顶进桥涵的适用范围,即无砟轨道区段以及高速 铁路有砟轨道区段有可能破坏地基加固效果的路基地段、各种过 渡段路基不应顶进桥涵。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 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 资料寄交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 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 |||||||||||||||
| 目 次 | |||||||||||||||
| | |||||||||||||||
| | |||||||||||||||
| 本规范根据国家铁路局构建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为 满足铁路桥涵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铁路桥涵设计标准,提高铁路 桥涵设计水平,保障铁路桥涵安全与质量,在《铁路桥涵设计基本 规范》TB 10002.1-2005等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 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和重载铁路桥涵建设、运营的实践经 验和科研成果,修订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以及风险防范、防灾减灾等技术要求,并结合我国国 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了不同运输性 质类型、不同速度等级铁路桥梁的主要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规 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 本规范由5章组成,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桥涵布置、设计荷 载、桥涵设计,另有5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修订了规范适用范围,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 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桥涵结构设计。 2.增加了桥梁结构设计的角度要求和相邻桥涵间路堤长度 的原则规定。 3.删除了铁路桥和公路桥分、合建规定及温度跨度大于100 m 的钢梁设置温度调节器的相关规定。 4.增加了桥梁同侧支座横向位移约束条件的相关规定。 5.增加了桥面外侧梁缝较大时梁端桥面板设置悬臂端等措 施的要求。 6.删除了铁路桥上设置反向曲线的规定。 7.整合细化了桥面布置、桥上护轮轨铺设、人行道及栏杆、避 车台设置的相关规定。 8.“桥涵布置”一章新增“铁路线路交叉跨越桥梁结构设计与 安全防护”、“高架车站桥梁结构”、“系统接口设计”三节,明确了上 跨或下穿公路、铁路的设计及安全防护要求,规定了高架车站桥梁 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提出了桥梁设计的接口T作要求。 9.修订了长钢轨纵向水平力(伸缩力和挠曲力),将其由主力 活载调整为特殊力。 10.修订了桥涵结构设计采用的列车荷载图式,删除了铁路 标准荷载换算均布活载的相关内容,加载规定整合至第4章“设计 荷载”中。 11.补充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横向摇摆力的计算取 值,增加了气动力、支座摩擦阻力、波浪力、地震力计算的原则规定。 12.修订了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钢筋混凝土 桥跨结构动力系数计算所采用的相关参数a取值。 13.“桥涵设计”一章中新增“一般规定”一节,规定了适用范围 及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车桥耦合动力响 应指标及耐久性要求,修订了桥梁适用跨度,增加了桥梁适用 高度。 14.整合修订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 重载铁路梁式桥的竖向变形限值、墩台基础沉降限值、墩台顶纵向 水平线刚度限值取值。 15.明确了涵洞基础T后沉降限值按是否在过渡段范围内作 不同要求的规定。 16.明确了顶进桥涵的适用范围,即无砟轨道区段以及高速 铁路有砟轨道区段有可能破坏地基加固效果的路基地段、各种过 渡段路基不应顶进桥涵。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 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 资料寄交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 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铁路桥梁领域的一本“圣经”。我一直对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桥梁结构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对书中关于桥梁的动力设计、振动控制以及隔声减振措施的规定非常关注。是否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的详细方法,例如本征频率、振型等?在隔振设计方面,是否有关于隔震支座、阻尼器等减震装置的应用指南?此外,我还在思考,在当今强调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本书是否对桥梁的环保设计有更深入的阐述?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在桥梁材料的选择上,是否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并对桥梁的拆除和回收再利用有所考虑?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位从事铁路桥涵设计、施工、监理或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一直对桥梁结构的可靠度理论和风险评估方法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是否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概率化的设计方法,例如基于可靠度指标的设计?对于一些关键结构构件,例如主梁、墩柱、基础等,是否对其失效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储备要求?此外,在桥梁的运营和维护阶段,规范中是否有关于定期检测、评估和维护策略的指导性建议,以确保桥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对书中关于设计文件编制、工程监理以及验收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十分关注,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
评分《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这本书,就其内容而言,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细节上的严谨性。例如,在进行桥梁基础设计时,是否详细规定了地勘报告的要求,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如软土、岩石、边坡等)来选择和设计基础形式?对于深基础,例如桩基础,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桩型选择、桩长计算、承载力验算以及施工工艺的详细指导?在桥面系的构造方面,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支座、伸缩缝、桥面铺装、栏杆等构件的设计要求,这些看似小的构件,往往对桥梁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对于支座的选择,是否考虑了不同类型的桥梁、不同跨度的要求,以及其耐久性和维护便捷性?对于伸缩缝,如何保证其防水、排水性能,以及在动载作用下的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我主要从事的是桥梁的检测与维护工作,因此,我对规范中关于桥梁设计寿命、耐久性指标的设定,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桥梁的抗疲劳能力,有着特别的关注。例如,书中是否对不同材料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有详细的说明?对连接部位的疲劳设计,是否有更详尽的验算方法?此外,关于桥梁结构的监测和健康诊断,规范中是否有相关的设计要求,例如预埋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等,这些对于桥梁的长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设计手段,降低桥梁的维护成本,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指导。比如,在材料的耐久性选择上,是否有更具体的分级指导?在防腐蚀、防水构造上,是否有更经济有效的方案推荐?
评分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在我手中,散发着一种专业书籍特有的气息。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设计规范,不仅仅是罗列条文,更应该体现设计理念的传承和创新。铁路桥梁的设计,其复杂性在于它不仅要承受常规的车辆荷载,还要考虑高速运行的列车带来的动载、振动以及可能的事故冲击。因此,我对规范中关于桥梁结构体系的选择、跨度布置、以及抗震、抗风等极端荷载下的设计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关于不同类型桥梁(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详细设计指导?在材料选择上,是否对高强度钢、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应用给出了明确的规范和建议?我尤其想了解规范中关于桥梁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这往往是桥梁结构薄弱环节,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此外,书中对于桥涵的防水、排水、防腐蚀等构造措施是否有详细的规定?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桥梁长期服役性能的关键因素。
评分这本书,嗯,怎么说呢,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分量十足,沉甸甸的,纸张的手感也很好,那种厚实感就让人觉得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之前做过一些桥梁相关的项目,虽然不是直接设计,但对规范的理解程度是很看重的。这次拿到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我主要关注的还是它在铁路桥梁设计这个特定领域里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风险、高难度的桥梁类型,比如大跨度钢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我非常想知道规范是如何指导设计人员处理风荷载、地震作用、疲劳设计以及材料选择这些关键问题的。规范的更新往往是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我特别期待看到规范中关于设计理念的阐述,以及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同时,如何兼顾耐久性、可维护性和环保要求。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的经验总结,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领域里,建造出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时代感的铁路桥梁。我对规范中关于基础设计的详细规定也十分感兴趣,毕竟铁路桥涵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的可靠性。无论是深基础、浅基础还是特殊的桩基形式,规范的指导性都至关重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方面的详细计算方法、选型原则以及施工注意事项,以便于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设计和决策。
评分拿到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我首先被它的厚度所吸引,这表明它内容肯定十分丰富和详尽。在铁路桥涵的设计领域,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挑战,一本全面且权威的规范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这本书如何体现了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指导?例如,在混凝土技术方面,是否对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有更明确的规定?在钢结构方面,是否对新型高强度钢材、耐候钢等有详细的应用指南?我对于书中关于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特别是针对复杂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提供了更精细化的抗震设计方法,例如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此外,在桥梁的施工技术方面,本书是否能为设计师提供一些关于施工可行性的指导,例如对大型构件的吊装、现浇段的施工控制等?
评分作为一名桥梁工程领域的研究者,我非常看重设计规范的前瞻性和科学性。《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的问世,对于推动我国铁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定。在桥梁设计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跨越河流、湖泊等敏感区域时,如何进行生态设计?在材料选择上,是否鼓励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关于桥梁景观设计和与周围环境协调性的指导,让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更能成为城市或乡村风貌的一部分。此外,对于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书中是否对桥梁的扩能改造、设计荷载的动态更新等方面有所涉及?
评分翻开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严谨、科学的排版风格,文字清晰,图表规范,一看就是经过精心编辑和审校的。作为一名桥梁工程的从业者,我对设计规范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本书,从它的名称“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就可以看出,它聚焦于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现代交通体系中,铁路桥梁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功能,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人民生命安全。因此,我特别关注规范中关于设计荷载的取定,特别是动荷载、静荷载以及非常规荷载(如列车碰撞、车辆脱轨冲击等)的分析方法,这些都是确保桥梁结构安全的关键。此外,书中对材料性能的选取,比如钢材、混凝土、桥面铺装材料等,是否有更精细化的要求,例如针对不同气候条件、腐蚀环境下的材料选用建议,这对于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我还会仔细研究规范中关于结构分析方法的部分,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计算模型,例如有限元分析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指南,以及如何考虑非线性效应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分我拿起这本《TB 10002-2017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传递出的严谨与权威。在铁路工程领域,规范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石,而铁路桥涵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关注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那些穿越复杂地形、跨越重要水域的重大桥梁工程。因此,我对本书中关于不同地理条件、地质条件下基础设计的要求,例如对软土、膨胀土、高烈度地震区等特殊地质环境的设计对策,有着非常大的好奇。书中是否对桥梁的沉降控制、变形验算有更具体的要求?此外,在现代工程中,桥梁的美学和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不知道这本书中是否对铁路桥梁的造型、色彩、灯光等方面的设计原则有所涉及,或者是否有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以使桥梁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既有桥梁的加固和改造,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