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 |
| 书名: |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
| 作者: | 姚洋 |
| ISBN: | 9787301182703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定价: | 39.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2k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1-01-01 | 版次:1 |
| 页码: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本书致力于探讨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提出对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理解、分析相关解释及中国的增长对其他经济体的启示;第二部分归纳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中国模式”,并总结和批判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讨论平等与社会公正,提出当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及意识形态在其中所发挥的影响;第四部分着眼于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的治理问题,提出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个人见解。 本书主题宏大,文笔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及其成功和问题。的深入剖析,显示了一名知识分子严肃的学术思考和公共表达。任何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人,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灵感与共鸣。 |
| 图书目录 |
| 一、解释中国经济的成功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由来 泛利性——东亚模式的一个贡献 地方性创新和泛利性执政党的成功结合——对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一个解释 体制的社会主义和道义的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二、中国模式批判 北京共识的终结 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 意识形态的终结 调整经济结构,重启改革议程 民主与法治 一条中国式的民主化道路 三、平等与社会公正 当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论能力指向的平等 意识形态与国家的角色 论和谐发展 四、建设和谐的农村 城乡差距,差在哪里 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的出路 村民选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效率,抑或政治需要——评《农村土地承包法》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建——中国农村发展观的两大范式转变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暂无内容 |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它试图在“中国道路”这个宏大的主题下,勾勒出一幅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图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深入探究了“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道路”的深层原因。我注意到,在书中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而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将其置于全球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比较。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论述更加信服。同时,作者在探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时,也展现了其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他分析了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现有国际秩序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式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流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现象时所使用的精妙比喻,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道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发展模式,更是对全球发展的一种重要参照和贡献。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旅程。我并非一开始就完全赞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但恰恰是这种非完全认同,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作者在探讨“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时,引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解读。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书中的论证逻辑更加严谨,也更具说服力。但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中国道路”固化成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中国如何应对外部挑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特色的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很多我之前未曾考虑过的角度。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成就上,而是上升到了制度、文化、战略等多个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去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预设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做《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但给我的整体感受却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作者并非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梳理、对比和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中国道路”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在全球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开篇开始,我就被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作者以史为鉴,从近现代中国的跌宕起伏中寻找“中国道路”的源头活水,而不是简单地将当下视作凭空出现。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克制。他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逻辑,层层剥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某种“一锤定音”式答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让他们有些意外,但对于那些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中国这个独特国家为何能走出这样一条独特道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逻辑的流畅,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能感受到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中国道路”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是简单地将中国的成功归功于某种普适性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将它神化为某种独一无二的“奇迹”。相反,作者以一种更加辩证和 nuanced 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必然与偶然,以及其内在的张力和外部的互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部分,他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或批评,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影响。这种超越简单的宏大叙事,关注具体案例和细致分析的做法,让我对“中国道路”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有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中国的崛起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经济之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面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转化,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既扎实又有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可能对全球秩序产生何种影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是来自其视角上的转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讨论“中国道路”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中国中心论”的视角,即仅仅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然而,作者通过引入“世界意义”这个概念,巧妙地将中国的实践置于全球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如何发展,更是关于中国的发展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作者在分析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时,引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迫使我去重新思考“中国方案”的内涵和外延。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而是充满了对中国道路的深入剖析,有时甚至是带有批判性的审视。作者在处理复杂数据和抽象概念时,依然保持了文字的生动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他善于用类比和比喻来解释一些抽象的理论,让那些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狭隘的视野,去理解中国道路的世界性维度,以及它在重塑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