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郎咸平说:新经济颠覆了什么
:39.00元
作者:郎咸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60912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互联网 ”没有颠覆什么?
篇 “互联网 ”一地鸡毛,“ 互联网”才是正道
章 线下服务 互联网:中国式O2O 还能烧多久?
一、烧钱式O2O :还能支撑多久?
二、钱式O2O :局如何维持下去?
三、互补式O2O :阿里“土豪抱团”
第二章 零售 互联网:阿里豪门联姻的背后逻辑
一、马云布局传统零售是打脸吗?
二、阿里“在一起”:你的短板,我的优势
三、体验式消费:马云的下一道加分题
第三章 媒体 互联网:自媒体不可能一直是“自”媒体
一、传统媒体精英批量出走,转战自媒体
二、由资本市场快速孵化的自媒体是什么
三、自媒体赚钱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四章 金融 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倒逼监管体系改革
一、支付类APP 冲击金融监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配资冲击股市
三、P2P 等互联网金融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
四、我们需要一个“超级监管者”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并购:钱多也不能任性!
一、为什么越多,股价越跌?
二、只有这三类并购才能赢得华尔街的心
三、是BAT 错了,还是美国人错了?
第六章 互联网企业伦理:自律还是他律?
一、贴吧事件:一笔大生意
二、劣迹曝光,如何善后
三、谁来监管互联网企业?
第二篇 互联网制造:成与败的“一步之遥”
第七章 小米迷思:小米模式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一、雷军vs. 董明珠,谁能赢得豪赌?
二、小米模式的核心就是价格战
三、小米应向格力学什么?
第八章 乐视野心:乐视生态圈与超级闭环
一、打造闭环经济,苹果是先行者
二、“硬件闭环”:小米的另类尝试
三、心有多大,乐视闭环就有多大?
四、BAT 抢滩“O2O 闭环”
第九章 格力造车: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一、“弯道超车”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二、跨界造车的四大障碍,如何跨越?
三、互联网车企vs. 传统车企,谁能智能车?
第十章 华为称王:华为之道你为什么学不会
一、华为之道一:不求利润高,但求合作共赢
二、华为之道二:天量经费投入研发
三、华为之道三:不靠牛人靠制度
四、华为之道四:以高薪促高效
第十一章 凡客败走:终须回到制造业的本质
一、互联网人口红利将尽,电商经济后继乏力
二、Zara 与优衣库:传统服装企业凭什么逆袭首富
三、“优质低价”看似简单,如何实现?
第三篇 正在发生的未来:技术驱动与商业驱动
第十二章 新趋势之人工智能:下一个失业的可能就是你
一、阿尔法狗的高超“棋艺”是如何炼成的
二、大国逐鹿,谁能抢到人工智能制高点
三、这些人类工种即将被大规模淘汰!
四、人工智能:越聪明,越危险?
第十三章 新趋势之大数据:世界可以被预知?
一、人类进入数据大爆炸时代
二、大数据思维下的商业模式转变
三、大数据的另类应用:拉选票和反恐
四、大数据的前提是信息公开
第十四章 新趋势之共享经济:知识共享vs. 实物共享
一、共享经济是一种全新事物吗?
二、共享经济的“过剩”条件能否满足?
三、共享经济的本质是追求低价
四、共享经济的未来应该是“知识共享”
第四篇 工业4.0 时代:中国制造新思维
第十五章 中国制造,“爆买”全球
一、中国制造“”国际大牌
二、十年探索,终于走出“微笑曲线”底部
三、通用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能否跟上?
第十六章 制造业产业链:从“6 1”到“4 0”
一、个性化定制产品时代来了!
二、大数据重构制造业产业链
三、制造业“4 0”成就“网红经济学”
四、BAT 携手制造业,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
第十七章 中国制造2025 与工业4.0
一、中国制造2025,十年能否圆梦?
二、德国的工业4.0
三、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四、工业3.5 战略:细胞式生产
第十八章 摆脱价格战,从工业3.5 做起
一、结果出人意料的价格大战
二、工业3.5 时代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三、工业3.5 时代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第十九章 重振制造业,是关键!
一、2012 :拐点来临,方舟无踪
二、奥巴马“五板斧”重振美国制造业
三、德国“三板斧”救助中小企业
四、中国制造2025 之重庆经验
第二十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营造
一、比中国制造更牛的是中国营造
二、做好中国营造的三大关键环节
三、房地产企业助力中国营造出海
作者介绍
郎咸平 经济学家,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郎咸平说系列、财经郎眼系列、郎咸平经典案例系列等,近期出版的作品有《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财经郎眼10: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作者似乎有着天然的洞察力,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平台经济”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将平台视为连接买卖双方的中介,而是深入探讨了平台如何通过数据、算法和网络效应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以及这种模式对传统商业生态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在使用各种APP时的体验,背后其实都蕴含着复杂的“新经济”逻辑。而且,作者还非常有勇气地触及了一些敏感话题,比如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技术垄断的潜在风险。读完这本书,你会对“新经济”有一个更加立体、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概念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刚读完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书名我记不太清了,但它讲的那些关于“新经济”如何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内容,实在是太扎实了。作者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大量详实的案例,比如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行业巨头,是如何在数字浪潮中措手不及,最终被新兴的科技公司一步步蚕食市场份额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共享经济的探讨,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几个著名的共享平台,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它们如何打破了所有权的概念,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价值分配模式。而且,作者还非常敏锐地指出了这种颠覆性变革对就业结构、社会关系乃至个人价值观带来的深远影响。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警惕那些隐藏在美好概念背后的潜在风险。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数据翔实,逻辑清晰,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让我在反复思考中获得了很多启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观点有些激进,但正是这种激进,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新经济”颠覆力量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回避这些颠覆带来的挑战和阵痛,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赋能”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赋能,更是思维模式上的赋能。那些能够拥抱变化、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更有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中立足。书中列举的那些成功转型和创新突破的案例,都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它让我们看到,所谓的“颠覆”并非全然是毁灭,而更多的是一种重塑和升级。这本书让我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必须主动去适应和拥抱这些变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书。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严谨,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注意力经济”的解读,它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于“价值”的认知,将用户的注意力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并且围绕这个资源构建起了一整套全新的商业模式。书中提到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作者却能从“新经济”的角度,赋予它们全新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某些内容能够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用户,这些背后都有深刻的“新经济”驱动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我所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原来背后都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机制。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国内的视角,而是将全球范围内的“新经济”浪潮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技术迭代速度的描述,那种指数级增长的动力,以及它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产业格局,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颠覆”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那些固守传统模式、害怕变革的企业,往往是第一个被淘汰的。我想到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从实体店购物到线上电商的迁徙,从传统的媒体传播到社交媒体的崛起,这些“颠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书中恰恰抓住了这些关键的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一些应对“新经济”挑战的策略和建议,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其思考深度和前瞻性,绝对值得我们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