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华语典
定价:98.00元
作者:温端政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00937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集录民众智慧,典藏语汇精华。
2.《新华语典》是“新华”辞书家族又一新成员,意在同《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合,从字、词、语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现代汉语的面貌。
3. 语言学家、语汇研究专家温端政主持编写。
4 .雅俗共赏:收录的条目即有“金兰之契”“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样比较雅的成语、惯用语,也有“包子有肉不在摺上”“牵牛要牵牛鼻子”这类老百姓挂在嘴边的话。
5. 专业实用:每条按类别标注。
内容提要
1. 语汇:以“语汇”概念统辖,囊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名言,总计25640条。
2. 定位:供中小学师生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写作和教学查考。
3. 特点:语汇选条精当,释义简明实用,实例丰富经典。兼具性和学术性,是写作和日常语言运用的好帮手。
4. 内容:标注语类,明确区分不同“语汇”。例句突出语境,体现意义和用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新华词典》是影响很大的语文工具书,但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日常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一一交代得十分周详。随着全社会对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逐步推出了“新华”家族系列语文工具书。这些工具书都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为基础,在语言文字的某一方面进一步开拓扩展,加深加宽,作为《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的补充。《新华语典》是“新华”辞书家族的又一新成员,是一部中型语典。意在同《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合,从字、词、语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现代汉语的面貌。
目录
前言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温端政,语言学家、语汇学专家。曾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文研究》编委会主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著有《歇后语》《谚语》《二十世纪汉语俗语研究》《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等著作和工具书。
文摘
序言
平心而论,市面上优秀的汉语词典数不胜数,但很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通病”,那就是它们在面对高度口语化、碎片化的现代交流方式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新华语典》则显然是下了苦功夫去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现象。它的收录标准明显更加开放和与时俱进,这让它在功能上具备了一种无可替代的“时效性”。我试着去查阅了一些我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但总觉得不够“正式”的表达,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竟然都有收录,并且对这类词汇的使用场合、感情色彩都做了明确的界定,比如哪些适用于非正式交流,哪些在书面语中应谨慎使用。这种“接纳但不滥用”的态度,恰恰体现了编纂者对当代汉语生态的深刻理解。它似乎在对读者说:“我知道你们都在用这些词,但请你们务必清楚它们的分量和边界。”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辅助日常沟通、提升表达效率的实用指南,而非仅仅是供人膜拜的语言高塔。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一批老旧的学术资料,发现很多术语在不同年代的定义出现了漂移,这让我对“标准”这个概念产生了深深的困惑。《新华语典》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历史的断层问题。它在收录传统词汇时,并没有一股脑地“现代化”,而是非常审慎地标注了词义的“沿革”或“旧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做历史文献比对和语感恢复的需求。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具有文化特定性的词汇的处理,比如一些带有地域色彩或特定历史背景的成语、典故。它不像一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给出注释,而是提供了足够的文化背景信息,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能够理解这些词汇在过去的重量和分量。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照相结合的编纂理念,使得这本词典的厚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工具书。它不只是告诉你“现在怎么说”,更让你明白“过去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这种深度解读,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视野,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说实话,我对词典类书籍一直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古董,与我日常的阅读体验相去甚远。然而,《新华语典》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择既经典又易读,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绝妙的是,它在解释一个核心词汇时,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近义词或反义词,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语义网络。例如,当你查阅一个表示“复杂”的词语时,它会先给出最通用的解释,然后细分出“结构复杂”、“情感复杂”、“逻辑复杂”等不同维度,并配以相应的语境示例。这种结构化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语言的细微差别。以前我常犯的错误就是,明明想表达A层面的意思,却错误地使用了B层面的词汇。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配备了一把高精度的语义尺,让我能够更精准地丈量和选择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对于追求文字精确性的读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新华语典》的问世,无疑给咱们这些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之风。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精心的编排和现代化的视角所吸引。它不像以往那些厚重的工具书,动辄引经据典,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更像是位和蔼可亲的向导,耐心地为你梳理着现代汉语的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那些层出不穷的新词汇、网络用语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洞察力。比如,对于一些混合了外来语或特定群体内部流行的表达,它没有简单地斥之为“不正统”,而是细致地考证了其来源、使用场景以及在社会语境中的微妙变化。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写作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尤其欣赏它在释义时所采用的例句,那些例句往往选取自当代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甚至是热门的影视剧对白,生动、鲜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这个词在实际应用中究竟该如何拿捏,避免了那种干巴巴、脱离现实的尴尬境地。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份活态的语言观察报告,记录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如何思考和表达。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美学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我最看重的往往是词语的“韵味”和“张力”。很多词典只是给出了意思的等同,却无法传递出词语本身所蕴含的音乐感和画面感。《新华语典》在这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在描述某些形容词或动词时,它提供的替代性词汇群,往往能让你的文字瞬间“活”起来。比如,对于“看”这个简单的动作,它能细分出“凝视”、“窥探”、“审视”、“睃巡”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动态和目的性。我发现,每当我写作受阻时,翻开它,随意浏览几个词条,就像是给我的思维输入了一剂强心针。那些精心挑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往往能像钥匙一样,开启我被卡住的表达通道。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定义堆砌,而更像是一场由语言大师精心策划的“色彩搭配”展示会。它教你的不仅仅是“什么意思”,更是“怎样用得更漂亮、更有力量”。这种对语言艺术性的关注,让它在众多工具书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