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文學批評史:從柏拉圖到現在 |
| 作者: | 者 [美]M.A.R.哈比布,譯者 閻嘉 |
| 定價: | 188.0 |
| 齣版社: | 南京大學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
| ISBN: | 9787305162879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從古代到現在的文學批評史指南。它不僅提供瞭文學批評的主要運動、人物和文本的概覽,也提供瞭能使學生們在語境之中去瞭解的文化、曆史和哲學背景。 本書的結構大體上按年代順序編排。它從對古典文學批評的理解齣發,揭示瞭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重要哲學思想的基礎和範疇。同樣,就以後的各個時期而言,本書提供瞭各種背景性信息,無論是關於洛剋的哲學、法國大的曆史、馬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論,還是弗洛伊德對文明的看法,本書將這些信息與文學批評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結閤瞭起來。 |
| 目錄 | |
1 / 緻謝 1 / 經常援引的著作縮略語錶 1 / 導言 5部分古代希臘的批評 7 / 古典文學批評:知識與政治背景 16章柏拉圖(公元前428—約公元前347年) 37 / 第二章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57 / 第二部分修辭學的傳統 59 / 第三章希臘的修辭學 普羅塔哥拉,高爾吉亞,安提豐,呂西阿斯,伊索剋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 72 / 第四章希臘化時期與羅馬的修辭學 修辭學,西塞羅,昆體良 93 / 第三部分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語和拉丁語批評 95 / 第五章賀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年) 108 / 第六章朗吉努斯(公元1世紀) 118 / 第七章新柏拉圖主義 普羅提諾,馬剋羅比烏斯,波伊提烏 137 / 第四部分中世紀 139 / 第八章中世紀早期 聖奧古斯丁 153 / 第九章中世紀晚期 聖維剋托隱修院的於格,索爾茲伯裏的約翰,但丁·阿利吉耶裏,文紹夫的傑弗裏,伊本·路世德(阿維羅伊),聖托馬斯·阿奎那 198 / 第十章轉摺:中世紀的人本主義 喬萬尼·薄伽丘,剋裏斯蒂娜·德·皮桑 211 / 第五部分現代早期到啓濛運動 213 / 第十一章現代早期 詹巴蒂斯塔·吉拉爾迪,羅多維科·卡斯特爾維屈羅,雅各布·馬佐尼,托爾誇托·塔索,約阿基姆·杜·貝萊,皮埃爾·德·龍薩,菲利普·锡德尼爵士,喬治·蓋斯科因,喬治·普登漢姆 253 / 第十二章新古典主義文學批評 皮埃爾·高乃依,尼古拉·布瓦洛,約翰·德萊頓,亞曆山大·蒲柏,阿弗拉·貝恩,塞繆爾·約翰遜 288 / 第十三章啓濛運動 約翰·洛剋,約瑟夫·艾迪生,詹巴蒂斯塔·維柯,大衛·休謨,埃德濛·博剋,瑪麗·沃爾斯通剋拉夫特 文學批評史:從柏拉圖到現在目錄321 / 第六部分19世紀早期和浪漫主義 323 / 現代導論 330 / 第十四章康德式的體係與康德的美學 352 / 第十五章G.W.F.黑格爾(1770—1831年) 375 / 第十六章浪漫主義(1):德國和法國 弗裏德裏希·馮·席勒,弗裏德裏希·施萊爾馬赫,熱爾曼娜·德·斯塔爾 393 / 第十七章浪漫主義(2):英國和美國 威廉·華茲華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埃德加·愛倫·坡 429 / 第七部分19世紀晚期 431 / 第十八章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 喬治·艾略特,埃米爾·左拉,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亨利·詹姆斯 450 / 第十九章象徵主義與唯美主義 查爾斯·波德萊爾,沃爾特·佩特,奧斯卡·王爾德 462 / 第二十章異端思想傢 阿瑟·叔本華,弗裏德裏希·尼采,亨利·柏格森,馬修·阿諾德 484 / 第二十一章馬剋思主義 卡爾·馬剋思,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喬治·盧卡奇,特裏·伊格爾頓 511 / 第八部分20世紀 513 / 20世紀:背景與概觀 525 / 第二十二章精神分析批評 弗洛伊德和拉康 552 / 第二十三章形式主義 維剋多·什剋洛夫斯基,鮑裏斯·埃亨鮑姆,米哈伊爾·巴赫金,羅曼·雅各布森,約翰·剋羅·蘭色姆,威廉·K.威姆薩特,門羅·C.比爾茲利,T.S.艾略特 579 / 第二十四章結構主義 斐迪南·德·索緒爾,羅蘭·巴特 595 / 第二十五章解構 雅剋·德裏達 611 / 第二十六章女性主義批評 弗吉妮亞·伍爾夫,西 |
進入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章節,我幾乎能聞到羊皮紙和墨水的味道。作者對神學與俗世文學衝突的描摹,堪稱精妙絕倫。他沒有簡單地將中世紀的批評視為宗教教條的附庸,而是深入挖掘瞭文本解釋權力的轉移過程——從教會對《聖經》的壟斷性闡釋,到人文主義者如何試圖從古典文本中奪迴解釋的主導權。這種權力博弈的動態過程,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而當論述觸及文藝復興時,作者對“復興”一詞的審慎態度尤其值得稱道。他指齣,這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場充滿矛盾的“再創造”,是對古典形式的自覺挪用與本土化改造。比如,他對但丁和彼特拉剋在繼承與革新之間的掙紮的描繪,充滿瞭人性的洞察力。讀到此處,我仿佛置身於佛羅倫薩的辯論廳,感受著新舊思想碰撞時産生的思想火花。作者的筆力沉穩而富有曆史的厚重感,絕非膚淺的年代劃分,而是對特定曆史情境下思想生態的深層結構分析。
評分十八世紀的啓濛運動部分,仿佛迎來瞭一場邏輯與理性的盛大慶典,但作者卻在這片光明中,敏銳地捕捉到瞭裂痕。他對十八世紀批評傢們對“普遍性”和“規則性”的狂熱追求的剖析,既有客觀的描述,又不乏批判性的反思。他成功地展示瞭這種對古典規範的迴歸,如何在追求清晰和秩序的過程中,無意中壓抑瞭對個體經驗和情感復雜性的關注。特彆是作者對英國“常識”哲學的引入,以及它如何影響瞭對文學作品“可理解性”的標準,這一點令人耳目一新。這部分內容行文流暢,節奏明快,充滿瞭辯論的張力,讓人不禁想立刻拿起一本十八世紀的評論集,對照著書中的觀點去重新審視那些被置於“典範”位置的作品。作者對時代精神的把握精準到位,使得我們能夠理解,那些看似僵硬的格律和教條,實際上是特定時代社會心理需求的投射。
評分這部作品的開篇,作者對古代文學觀念的梳理,簡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步。他沒有將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視為高懸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細緻地剖析瞭這種形而上學的傾嚮如何滲透到早期對“美”與“真”的界定中,進而影響瞭後世對文學功用的根本性認識。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亞裏士多德《詩學》中“摹仿說”的重新闡釋,他強調的不是機械地復製現實,而是一種具有能動性的建構過程。這種解讀的細緻入微,使得即便是對古典理論耳熟能詳的讀者,也能從中發掘齣新的維度。比如,作者對“淨化”(Catharsis)的討論,他巧妙地將其置於城邦公民道德塑造的脈絡下考察,而非僅僅停留在個體情感宣泄層麵。這種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文本分析相結閤的方式,為我們理解西方文學批評的源頭活水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富有張力的基礎。我甚至感覺,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瞭整個西方美學思想的初始布局,清晰地看到瞭那些奠基性的綫條是如何被勾勒齣來的。
評分浪漫主義思潮的章節,如同一次情感的噴發,作者的文字風格也隨之變得更加富於感染力,仿佛能聽到詩人們在山間、在暴風雨中激昂的呼喊。他精彩地描繪瞭“天纔”概念的崛起,以及想象力如何被提升到知識的最高形式。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沒有沉溺於浪漫主義的唯美錶象,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對個體內在世界的過度強調,是如何為後來的現代主義對“主體性危機”的關注埋下瞭伏筆。他將歌德的“未完成性”與柯爾律治的“創造性想象力”放在一起比較,清晰地勾勒齣浪漫主義批評內部的張力結構。這種對同一思潮內部異質性的挖掘,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思辨能力。閱讀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被捲入瞭一場對人類創造力本質的深刻追問之中,充滿激情,又帶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憂鬱。
評分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結構主義、符號學和後結構主義的交鋒,對我的智力構成瞭極大的挑戰,但也帶來瞭巨大的滿足感。作者在這裏的敘述變得更為精確和學術化,如同在進行一場精密的邏輯手術。他梳理瞭索緒爾語言學如何被利維-斯特勞斯應用於神話分析,再到俄國形式主義如何挑戰瞭既有的文學定義,整個脈絡清晰得令人嘆服。更重要的是,作者成功地將這些看似相互對立的流派,置於一個宏大的現代性批判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揭示瞭它們共同指嚮的對“意義”和“權威”的解構過程。我特彆欣賞他對巴特“作者之死”的論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接受這一論斷,而是將其放在瞭權力與文本關係的曆史演變中進行考察,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整部著作在處理當代復雜的理論思潮時,依然保持瞭批判性的距離和深度。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工具書,而非簡單的曆史羅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