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
定价:48.00元
作者:许锦文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60327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是怎样一个谜一样的女人让国际章子怡放下身价,甘心出演只有六场戏的配角?2008年度*值得期待的大片《梅兰芳》即将上映,陈凯歌导演,黎明饰演梅兰芳,章子怪倾情演绎梅氏夫人孟小冬。
这个女人是很坚韧的,她对爱情的态度是非常的。
我觉得我不是在演人物,我觉得我找到了她的个性,她的灵魂,她的血脉。
我从没有演过一个人物,她会有如此灿烂的笑容,我从来没有为一个人物笑过那么多。
——章子怡 (摘子怡《凤凰时尚》)
内容提要
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六日)生于上海,名若兰,字令辉,乳名小冬,后艺名即用小冬。梨园世家。
五岁随父孟鸿群练功,习唱老生唱段。九岁写给姨夫仇月祥为徒,并登台演出。之后几年演出于无锡、上海、南洋、汉口、天津等地,崭露头角。十八岁首演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三庆园,以全本《探母回令》。一炮而红,名震京城;同年与梅兰芳合演堂会戏《四郎探母》、生旦对儿戏《游龙戏凤》,台上阴阳颠倒,引起轰动。二十岁与梅兰芳结为伉俪,洞房设在东四九条冯耿光公馆里,金屋藏娇,婚后脱离舞台。二十一岁天津沙大风撰文捧孟为“冬皇”。二十三岁时梅兰芳祧母逝世,小冬拟以儿媳身份戴孝,受阻,与梅失和。二十四岁正式与梅分手。三十岁在金兰姐妹、杜月笙的第四房小妾姚玉兰的撮合下,委身于杜。三十一岁正式拜余叔山石为师,并喜得琴师王瑞芝辅佐。之后五年直至余师逝世,小冬立雪余门,共学会《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三十出余派戏,其中约十二出戏为拿手,余师生前给小冬打分为:唱工得七分,做工五分,念白只得三分,但这是余门弟子中获得高的得分。四十岁参加杜寿赈灾义演,连演两场《搜孤救孤》,盛况空前,演毕即宣布告别菊坛。四十三岁在香港与杜月笙补行婚礼,正式成为杜的第五房小妾,次年杜月笙病逝,分得遗产二万美元。之后定居香港,其间总理曾托人盛邀小冬回大陆观光,未果。六十岁迁居台北,在家静养。一九七七年病逝,享年七十虚岁。
目录
一、冬皇出世
二、梨园世家
三、童年时代
四、拜师学艺
五、初登氍毹
六、无锡挑帘
七、梅开二度
八、三莅无锡
九、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台
十一、汉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献艺泉城
十四、北闯津门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对戏
十九、梅孟结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离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门
二十五、紧要启事
二十六、重返舞台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门
二十九、姐妹伴学
三十、继续深造
三十一、师徒永诀
一二十二、杜寿义演
三十三、广陵绝唱
三十四、由来
三十五、随杜迁港
三十六、补行婚礼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与张大干
三十九、总理重托
四十、十年台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录一 冬皇遗音
附录二师承与弟子
附录三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
孟小冬年表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韵味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孟小冬的传奇一生。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种视角,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铺陈,又有微观的细节描摹,使得整个故事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饱满。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她早期生活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在梨园行摸爬滚打的艰辛,与名伶们的竞争,以及她如何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努力,一步步登上巅峰,这些都充满了戏剧性。而当她的人生进入新的阶段,面对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时代变迁时,那种从容与隐忍,又展现了她性格中更为成熟和深刻的一面。书中对她与杜月笙先生关系的描写,并非流于表面的八卦,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下,两人之间情感的维系与升华,以及她如何在这段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描写,试图理解她在那一刻的内心活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并非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他们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有着自己的挣扎与选择。
评分读完《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内心充斥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久久不能平息。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孟小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她艺术生涯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她嗓音的独特之处,唱腔的细腻变化,以及她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都让我对这位“冬皇”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并非只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是以自己的才情和坚韧,在那个属于男性的舞台上,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比艺术成就更触动我的,是她人生中的那份“哀愁”。书中并没有回避她与杜月笙先生的晚年生活,那种在动荡年代中,一位女性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维系尊严与情感,其间的隐忍与不易,读来令人心酸。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在幕布落下后,也同样需要面对生活的风雨,品味人生的甘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光鲜背后,往往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磨砺。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定格的伟岸身影,他们的“美丽”与“哀愁”,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生命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
评分《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购入的,当时只是被封面那个眉眼间带着几分英气的女子所吸引,名字也带着一种古老而迷人的韵味。拿到书后,我被它朴实无华的装帧和扉页上淡淡的墨香所吸引。我并非梨园子弟,对京剧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孟小冬这个名字,却总带着一股传奇色彩,仿佛总在历史的烟尘中若隐若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缓慢而细致的探寻,作者并没有急于给我一个结论,而是如同循循善诱的长者,一点点揭开尘封的往事。我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它不喧哗,不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关于她早年登台的辛酸,与梅兰芳先生的爱恨纠葛,以及后来生活的种种不易,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总觉得,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其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最动人的剧目,而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次深入其中,感受那份“美丽与哀愁”的绝佳机会。我开始思考,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尤其是一个身处聚光灯下的女性,究竟要承受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和牺牲,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对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我总觉得容易流于枯燥的说教。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如此传奇的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孟小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的刻画,无论是她初登舞台的青涩与锐气,还是在情感波折中的迷茫与坚定,亦或是晚年生活的淡泊与从容,都写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能体会到她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书中对于她与梅兰芳先生之间情感的描写,也并非简单的爱恨情仇,而是更加侧重于他们之间作为艺术家灵魂的碰撞与共鸣,以及时代背景下两人命运的交织。这种更加深刻的解读,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发现,这位“冬皇”的美丽,不仅在于她倾国倾城的外貌,更在于她那份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而她的“哀愁”,也并非简单的悲伤,而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体验,是她更加丰盈和立体。
评分《一个真实的孟小冬—美丽与哀愁》这本书,让我对“传奇”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传奇人物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光彩夺目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传奇背后,同样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波折。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描绘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人生故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孟小冬艺术造诣的详尽描述,她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如何打破了性别界限,成为一代名伶,这些都让我肃然起敬。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她人生中的那份“哀愁”。我看到了她在情感上的几次重大转折,看到了她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适应,看到了她在晚年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一份宁静与尊严。书中对她与杜月笙先生晚年生活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在乱世之中,女性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和选择,这种智慧与勇气,令人感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人生,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光影。孟小冬的美丽,在于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被书写的史诗,而她的哀愁,则为这部史诗增添了最为动人、最为深刻的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