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中日关系/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
:38.00元
作者:张历历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12286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中后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内容提要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东部,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长达近两千年的交往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华夏文明影响哺育日本文化,两国关系友好和睦。但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以对华侵略为基本国策,侵略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威胁。可以说,一百多年来,中日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有着复杂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之一,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百年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在处理和对待某些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这是很自然的。但只要中日双方坚持《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原则,求大同,存小异,真诚相待,21世纪的中日关系将会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
全书运用史料正确、翔实、立论正确、言之有据,思路开阔,有独特见解。
目录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总序总结历史,面向未来
序言
绪论
编 清末和北京时期的中日关系(1900—1927)
章 进入20世纪的中日两国
节 面临瓜分狂潮严重危机的中国
第二节 靠侵华起家的新兴帝国主义——日本
第二章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前后日本的外交活动
节 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第二节 日本是八国联军侵华主力
第三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日本的外交活动
第三章 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及日本清末侵华活动
节 日本决心为侵华占领东北发动战争
第二节 日、俄等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第三节 日俄战争爆发
第四节 清的“局外中立”政策
第五节 日俄战争的影响
第六节 清末日本的侵华活动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中日交涉
节 辛亥革命和日本的两面政策
第二节 在承认中国新问题上日本的外交活动
第三节 日本趁火打劫
第五章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日关系
节 日本出兵山东
第二节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和复辟丑剧
第三节 中国警察、治安主权受损
第四节 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斗争
第五节 寺内正毅和西原龟三的对华外交
第六节 巴黎和会上的中日交锋
第六章 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的中Ft交涉
节 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交锋
第二节 中日间关于山东等问题的交涉
第三节 日本加紧向东北、内蒙渗透和背后操纵北洋
第二编 国民时期的中日关系(1927—1949)
章 国民成立时期的中日交涉
节 国民成立和列强的态度
第二节 确定日本侵华战略的“东方会议”
第三节 “济南惨案”发生
第四节 东渡日本
第五节 日本承认国民和币原外交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及国民对日不抵抗政策
节 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日关系的冲击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占领东北
第三节 国民的对日不抵抗政策
第四节 “一·二八”事变和列强的干涉
第五节 中国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第六节 伪满洲国成立和李顿调查团
第三章 日军进犯华北和对日妥协外交
节 日本步步进逼,蚕食华北
第二节 “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建立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节 日本确定灭亡中国的国策及准备全面侵华
第四章 中国抗日形势的高涨
节 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第二节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第五章 “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节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野心的破灭和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
第六章 国民的对日外交
节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抵抗比较坚决
第二节 国民的外和活动
第三节 汪精卫卖国成立
第四节 远东慕尼黑阴谋
第五节 日本灭亡中国政策的实施
第六节 国民积极加入反同盟
第七章 中国党的抗日政策及行动
节 坚决抗日,英勇作战
第二节 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第三节 中国党抗日反战工作
第八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
节 反同盟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及《雅尔塔协定》
第二节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第三节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九章 抗日战争末期国民对日本的政策和行为
节 利用日本侵华军队抢占胜利果实
第二节 对日战争处理上的以德报怨政策及恶劣影响
第三节 蒋、日被纳入美国的战后冷战体系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邦交不正常时期(1949~1972)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日关系的状况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和国际分野
第二节 美国控制下的日本
第三节 美国操纵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第四节 中国的对日外交政策
第二章 民间交往的艰难发展
节 初的中日民间接触
第二节 中日贸易协议的签订和中日民间外交方针的提出
第三节 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第四节 民间交往出现高潮
第三章 中日关系的严重挫折
节 第四次贸易协议阶段谈判无结果
第二节 冲破阻碍——第四次贸易协议终于签订
第三节 岸信介内阁的政策
第四节 “长崎国旗事件”导致中日关系中断
第五节 政治三原则和政治经济不可分原则的提出
第四章 重新启动的半官半民关系和发展
节 对日贸易三原则的提出
第二节 中日备忘录贸易的产生
第三节 日本右翼势力的干涉
第五章 佐藤内阁造成中日关系停滞
节 佐藤内阁的政策
第二节 中日关系受到破坏
第三节 中国同佐藤行为的斗争
第六章 国际形势大变和中日友好形成潮流
节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大变
第二节 中美接近、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造成的“越顶外交”
第三节 佐藤内阁进行政治投机的失败
第四节 中日友好形成历史潮流
第四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时期(1972—2000)
章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期准备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意义
第二章 中日各实务协定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节 中日各实务协定的签订
第二节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邓副总理访日
第四节 中日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中日两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迅速发展
节 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国内形势
第二节 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双边交往的增加
第四节 经济科技贸易的发展
第五节 日本势力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1989年中国政治风波后日本的对华政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节 围绕中日关系的国际环境及各自国内的变化
第二节 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中日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 世纪之交时的关系发展
第五章 21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2001~2005)
节 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
第二节 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的变化
第三节 小泉的对华政策的调整和中日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对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的分析
附录
百年中日关系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历历,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司聘特邀专家、中国国史学会理事。1982年在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外交学院获硕士学位,旋即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外交、外交学、中日关系研究20多年。合著有《现代国际关系学》《当代中国外交史》等,独著有《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国崛起与霸权更迭的周期律》的书,它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历史宿命感。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宏大,它跨越了数百年,梳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至今,主要大国地位变迁的脉络。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仅关注军事和经济的硬指标,更着重于分析支撑霸权体系的“制度红利”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最终又是如何被自身积累的“结构性惰性”所侵蚀的。书中对“范式转移”时期的描述尤其精彩,每一次权力交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金融崩溃、技术停滞以及内部社会撕裂的复杂过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站在历史的高处俯瞰人类文明的潮起潮落,让人对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为谦卑和审慎的认识。虽然它没有给出任何解决当代挑战的“万灵药”,但它提供的历史参照系,足以让我们对未来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清醒。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重塑》的部分,它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如何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将经济的相互依存与地缘政治的博弈穿插在一起,展示了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以及新兴大国崛起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我尤其欣赏它对“软实力”概念的重新界定,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化输出,而是将其与技术标准制定权、金融规则制定权紧密挂钩,提供了相当新颖的视角。书中对技术民族主义兴起的分析,简直像是对当下热点议题的精准预言,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在5G技术标准制定上的策略差异及其背后的国家利益驱动,论证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未来全球治理的蓝图究竟会是何种模样。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可读性,适合对国际政治有一定基础了解的读者。
评分《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战与认知干预》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为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量身定制的“警世恒言”。作者的笔触犀利且充满紧迫感,直指当前信息生态系统中最隐蔽也最危险的层面。他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泛泛而谈“假新闻”,而是深入剖析了算法推荐机制、情感驱动叙事、以及“深伪技术”(Deepfake)等新兴技术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公众对事实的共同认知基础。我尤其欣赏它对“意义建构”环节的分析,即信息如何被包装和投放,以最大化其对特定群体的情绪煽动效果。书中通过对几个经典案例的解剖,清晰地展示了现代认知战是如何从传统宣传演变为更为精准、更难察觉的“认知渗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偏向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病理的批判和反思,读完后让人对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一切信息,都不得不多留一个心眼,极大地提升了媒介素养。
评分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挑战与前景展望》的探讨,让我对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明确,就是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在追求经济整合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差异及其遇到的结构性障碍。作者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对比了北美自贸区、欧盟的深度整合以及东南亚的松散合作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它没有回避一体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蛋糕分配不均”问题,对于成员国内部不同阶层和产业受到的冲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使得论述非常接地气,而不是空谈理论模型。我个人觉得,书中对主权让渡与区域利益平衡的探讨尤为深刻,揭示了政治意愿在经济整合中的核心制约作用。对于任何关注国际贸易协定、产业链重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其丰富和细致的参考资料,它的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远超一般性的经济概论读物。
评分翻完《跨文化冲突与理解的理论构建》这本,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作者显然是一位精通人类学和符号学的大家,他不仅仅是罗列不同文明间的摩擦点,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更为精细的分析框架,来解释这些冲突的深层文化根源。书中对“语境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非常发人深省。例如,对于一个在西方被视为积极信号的手势,在某个特定东方文化中可能蕴含着极大的冒犯,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追溯到历史信仰和集体潜意识层面进行解读,这种深度挖掘令人印象深刻。全书的语言充满了思辨色彩,时不时会抛出一些让人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的哲学命题,比如关于“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固化性”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国家间互动,或者仅仅是想提升自己跨文化交流敏感度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论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