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百年中日關係/百年中外關係係列叢書
:38.00元
作者:張曆曆
齣版社:世界知識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12286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曆史是不能忘記的。曆史是一麵鏡子。曆史給人以啓迪。曆史發人深思。曆史能使人振奮。
《百年中外關係係列叢書》是一套研究中國與世界主要大國和周邊國傢雙邊關係的大型學術專著,其內容的時間跨度涉及19、20、21三個世紀,囊括瞭清中後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曆史時代的100多年曆史,充分展示瞭各個時期中國與相關國傢的外交政策及當時的國際形勢,記錄瞭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展示瞭中國邊界的曆史演變,中國在冷戰時期的曆史事變與經曆,反映瞭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忠實地記錄瞭冷戰後,特彆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有關各國雙邊關係的快速發展。
本叢書以忠實於曆史事實為宗旨,準確評述瞭主要曆史事件,反映瞭作者們的學術觀點。該係列叢書是國際問題研究人員、從事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專業大院校學生必備的參考書,也是關心國際問題和中國外交讀者的良師益友。
內容提要
中日兩國同處亞洲東部,是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國。中日兩國在曆史上有長達近兩韆年的交往史,在大部分時間裏一直是華夏文明影響哺育日本文化,兩國關係友好和睦。但是在19世紀後期以來,日本走上瞭軍國主義道路,以對華侵略為基本國策,侵略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給中國人民帶來瞭沉重災難,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威脅。可以說,一百多年來,中日關係在中國對外關係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並有著復雜深遠的影響。
本書是“百年中外關係係列叢書”之一,為讀者詳細介紹瞭百年中日關係。
中日兩國從各自的國傢利益齣發,在處理和對待某些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和主張,這是很自然的。但隻要中日雙方堅持《中日聯閤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原則,求大同,存小異,真誠相待,21世紀的中日關係將會是充滿希望和光明的。
全書運用史料正確、翔實、立論正確、言之有據,思路開闊,有獨特見解。
目錄
《百年中外關係係列叢書》總序總結曆史,麵嚮未來
序言
緒論
編 清末和北京時期的中日關係(1900—1927)
章 進入20世紀的中日兩國
節 麵臨瓜分狂潮嚴重危機的中國
第二節 靠侵華起傢的新興帝國主義——日本
第二章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醜條約》簽訂前後日本的外交活動
節 中國人民掀起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第二節 日本是八國聯軍侵華主力
第三節 《辛醜條約》的簽訂和日本的外交活動
第三章 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及日本清末侵華活動
節 日本決心為侵華占領東北發動戰爭
第二節 日、俄等加緊侵略中國東北
第三節 日俄戰爭爆發
第四節 清的“局外中立”政策
第五節 日俄戰爭的影響
第六節 清末日本的侵華活動
第四章 民國初年的中日交涉
節 辛亥革命和日本的兩麵政策
第二節 在承認中國新問題上日本的外交活動
第三節 日本趁火打劫
第五章 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日關係
節 日本齣兵山東
第二節 日本提齣《二十一條》和復闢醜劇
第三節 中國警察、治安主權受損
第四節 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鬥爭
第五節 寺內正毅和西原龜三的對華外交
第六節 巴黎和會上的中日交鋒
第六章 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的中Ft交涉
節 華盛頓會議上中日交鋒
第二節 中日間關於山東等問題的交涉
第三節 日本加緊嚮東北、內濛滲透和背後操縱北洋
第二編 國民時期的中日關係(1927—1949)
章 國民成立時期的中日交涉
節 國民成立和列強的態度
第二節 確定日本侵華戰略的“東方會議”
第三節 “濟南慘案”發生
第四節 東渡日本
第五節 日本承認國民和幣原外交
第二章 “九一八”事變及國民對日不抵抗政策
節 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中日關係的衝擊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和日本占領東北
第三節 國民的對日不抵抗政策
第四節 “一·二八”事變和列強的乾涉
第五節 中國黨和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
第六節 僞滿洲國成立和李頓調查團
第三章 日軍進犯華北和對日妥協外交
節 日本步步進逼,蠶食華北
第二節 “二二六”事變後日本建立軍國主義體製
第三節 日本確定滅亡中國的國策及準備全麵侵華
第四章 中國抗日形勢的高漲
節 紅軍主力到達陝北
第二節 “西安事變”及和平解決
第五章 “七七”事變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
節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麵侵華
第二節 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形成
第三節 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野心的破滅和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
第六章 國民的對日外交
節 抗戰初期正麵戰場的抵抗比較堅決
第二節 國民的外和活動
第三節 汪精衛賣國成立
第四節 遠東慕尼黑陰謀
第五節 日本滅亡中國政策的實施
第六節 國民積極加入反同盟
第七章 中國黨的抗日政策及行動
節 堅決抗日,英勇作戰
第二節 中國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成為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
第三節 中國黨抗日反戰工作
第八章 抗日戰爭的勝利
節 反同盟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及《雅爾塔協定》
第二節 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階段
第三節 抗日戰爭勝利的曆史意義和影響
第九章 抗日戰爭末期國民對日本的政策和行為
節 利用日本侵華軍隊搶占勝利果實
第二節 對日戰爭處理上的以德報怨政策及惡劣影響
第三節 蔣、日被納入美國的戰後冷戰體係
第三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邦交不正常時期(1949~1972)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日關係的狀況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響和國際分野
第二節 美國控製下的日本
第三節 美國操縱下的日本對華政策
第四節 中國的對日外交政策
第二章 民間交往的艱難發展
節 初的中日民間接觸
第二節 中日貿易協議的簽訂和中日民間外交方針的提齣
第三節 解決戰後遺留問題
第四節 民間交往齣現高潮
第三章 中日關係的嚴重挫摺
節 第四次貿易協議階段談判無結果
第二節 衝破阻礙——第四次貿易協議終於簽訂
第三節 岸信介內閣的政策
第四節 “長崎國旗事件”導緻中日關係中斷
第五節 政治三原則和政治經濟不可分原則的提齣
第四章 重新啓動的半官半民關係和發展
節 對日貿易三原則的提齣
第二節 中日備忘錄貿易的産生
第三節 日本右翼勢力的乾涉
第五章 佐藤內閣造成中日關係停滯
節 佐藤內閣的政策
第二節 中日關係受到破壞
第三節 中國同佐藤行為的鬥爭
第六章 國際形勢大變和中日友好形成潮流
節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形勢大變
第二節 中美接近、聯閤國恢復中國閤法席位造成的“越頂外交”
第三節 佐藤內閣進行政治投機的失敗
第四節 中日友好形成曆史潮流
第四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邦交正常化時期(1972—2000)
章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
節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期準備
第二節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意義
第二章 中日各實務協定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
節 中日各實務協定的簽訂
第二節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
第三節 鄧副總理訪日
第四節 中日兩國關係的全麵發展
第五節 中日兩國在這一時期齣現的問題及其原因
第三章 20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的迅速發展
節 國際形勢和中日兩國國內形勢
第二節 政治關係的不斷發展
第三節 雙邊交往的增加
第四節 經濟科技貿易的發展
第五節 日本勢力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第六節 1989年中國政治風波後日本的對華政策
第四章 20世紀90年代中日關係的變化和發展
節 圍繞中日關係的國際環境及各自國內的變化
第二節 中日關係的發展
第三節 中日關係中的各種問題
第四節 世紀之交時的關係發展
第五章 21世紀初期的中日關係(2001~2005)
節 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
第二節 中日兩國的國力對比的變化
第三節 小泉的對華政策的調整和中日關係的變化
第四節 對21世紀初的中日關係的分析
附錄
百年中日關係大事記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張曆曆,外交學院外交學係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司聘特邀專傢、中國國史學會理事。1982年在廈門大學獲學士學位,1985年在外交學院獲碩士學位,鏇即留校任教。從事中國外交、外交學、中日關係研究20多年。閤著有《現代國際關係學》《當代中國外交史》等,獨著有《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特彆是關於《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重塑》的部分,它深入剖析瞭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如何經曆瞭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敘事的簡單羅列,而是巧妙地將經濟的相互依存與地緣政治的博弈穿插在一起,展示瞭跨國公司、國際組織以及新興大國崛起對傳統權力結構的衝擊。我尤其欣賞它對“軟實力”概念的重新界定,不再僅僅局限於文化輸齣,而是將其與技術標準製定權、金融規則製定權緊密掛鈎,提供瞭相當新穎的視角。書中對技術民族主義興起的分析,簡直像是對當下熱點議題的精準預言,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它詳細對比瞭不同國傢在5G技術標準製定上的策略差異及其背後的國傢利益驅動,論證邏輯嚴密,數據支撐充分,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去思考,未來全球治理的藍圖究竟會是何種模樣。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學術化,但又不失可讀性,適閤對國際政治有一定基礎瞭解的讀者。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大國崛起與霸權更迭的周期律》的書,它給我帶來瞭強烈的曆史宿命感。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宏大,它跨越瞭數百年,梳理瞭從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建立至今,主要大國地位變遷的脈絡。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僅僅關注軍事和經濟的硬指標,更著重於分析支撐霸權體係的“製度紅利”是如何産生的,以及最終又是如何被自身積纍的“結構性惰性”所侵蝕的。書中對“範式轉移”時期的描述尤其精彩,每一次權力交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著金融崩潰、技術停滯以及內部社會撕裂的復雜過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站在曆史的高處俯瞰人類文明的潮起潮落,讓人對當下所處的時代背景有瞭更為謙卑和審慎的認識。雖然它沒有給齣任何解決當代挑戰的“萬靈藥”,但它提供的曆史參照係,足以讓我們對未來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清醒。
評分翻完《跨文化衝突與理解的理論構建》這本,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極大地拓寬瞭。作者顯然是一位精通人類學和符號學的大傢,他不僅僅是羅列不同文明間的摩擦點,而是嘗試構建一個更為精細的分析框架,來解釋這些衝突的深層文化根源。書中對“語境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決定性作用的論述,非常發人深省。例如,對於一個在西方被視為積極信號的手勢,在某個特定東方文化中可能蘊含著極大的冒犯,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追溯到曆史信仰和集體潛意識層麵進行解讀,這種深度挖掘令人印象深刻。全書的語言充滿瞭思辨色彩,時不時會拋齣一些讓人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的哲學命題,比如關於“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與固化性”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對於那些希望瞭解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國傢間互動,或者僅僅是想提升自己跨文化交流敏感度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論基石。
評分《後真相時代的輿論戰與認知乾預》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為我們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量身定製的“警世恒言”。作者的筆觸犀利且充滿緊迫感,直指當前信息生態係統中最隱蔽也最危險的層麵。他沒有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泛泛而談“假新聞”,而是深入剖析瞭算法推薦機製、情感驅動敘事、以及“深僞技術”(Deepfake)等新興技術如何係統性地瓦解瞭公眾對事實的共同認知基礎。我尤其欣賞它對“意義建構”環節的分析,即信息如何被包裝和投放,以最大化其對特定群體的情緒煽動效果。書中通過對幾個經典案例的解剖,清晰地展示瞭現代認知戰是如何從傳統宣傳演變為更為精準、更難察覺的“認知滲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偏嚮於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充滿瞭對當下社會病理的批判和反思,讀完後讓人對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一切信息,都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極大地提升瞭媒介素養。
評分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挑戰與前景展望》的探討,讓我對全球化並非一帆風順有瞭更具體的認識。這本書的側重點非常明確,就是分析不同地理區域在追求經濟整閤過程中所采取的路徑差異及其遇到的結構性障礙。作者以詳實的數據和案例,對比瞭北美自貿區、歐盟的深度整閤以及東南亞的鬆散閤作模式之間的本質區彆。它沒有迴避一體化進程中必然齣現的“蛋糕分配不均”問題,對於成員國內部不同階層和産業受到的衝擊進行瞭細緻的描述,這使得論述非常接地氣,而不是空談理論模型。我個人覺得,書中對主權讓渡與區域利益平衡的探討尤為深刻,揭示瞭政治意願在經濟整閤中的核心製約作用。對於任何關注國際貿易協定、産業鏈重構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的專業人士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其豐富和細緻的參考資料,它的分析框架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意義,遠超一般性的經濟概論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