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见病中医诊治方例
:38.00元
作者:高俊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811108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妇科病300例,分成六大类:一是月经病,二是带下病,三是妊娠病,四是产后病,五是妇科杂证,六是症,共分十类。
下篇内科病(少量外科、伤科穿插其中)377例。遵循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中医临证备要》的简明通俗、切合临床实用的分类方法,按形体部位分成十九个证状。
目录
自序
上篇
妇科病
一、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四)经期延长
(五)经量过多
(六)经量过少
(七)痛经
(八)闭经
(九)崩漏
二、带下病
(一)白带
(二)黄带
(三)杂色带
(四)带下补遗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证
(一)阴痒
(二)湿疣
(三)交感出血
(四)吊阴痛
(五)乳房疾患
六、症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经期错乱
(四)经多经少
(五)痛经、闭经
(六)经色异常
(七)管阻、不排卵
(八)带下特多
(九)抑郁抗体
(十)补遗及无病
男性症
儿科病
下篇
内科病
一、全身证状
二、头面证状
三、目证状
四、耳证状
五、鼻证状
六、口唇证状
七、咽喉证状
八、颈项证状
九、胸脘证状
十、胁肋证状
十一、脐腹证状
十二、腰背证状
十三、四肢证状
十四、手脚证状
十五、皮外证状
十六、前阴证状
十七、后阴证状
十八、内脏证状
(一)咳喘肺痨
(二)失眠、惊悸、健忘
(三)半夜发热
(四)自汗、盗汗
(五)抑郁、癫狂
(六)肝炎、黄疸
(七)慢性胆囊炎
十九、疑难危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一抹淡雅的青瓷色,配上烫金的繁体字书名,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韵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那纸张的纹理和墨色的深浅处理,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上的考量,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度,也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方剂排列起来显得井井有条,绝不会让人产生阅读上的压迫感。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医典籍的读者,也会因为这精美的物理呈现而愿意多翻阅几页。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雅物,每一次摩挲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过程中,心情也跟着沉静下来,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这种对“物”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扎实和可靠,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判断力。市面上很多医案分享,要么是过度美化,将治愈过程写得过于顺利,要么就是纯粹的罗列,缺乏对“为什么这么治”的深度剖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提供的案例分析,简直就像是高明的临床带教老师在耳边细语。每一个方剂的选取,作者都会详尽地解释其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深入到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精准地契合了病机的特定环节。更关键的是,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在不同病程阶段,如何灵活调整方子以适应体质或环境的变化。这种对“变通”之道的强调,突破了死记硬背药方的窠臼,真正培养了读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实际操作层面的信心,是无价的。
评分我对工具书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其检索的便捷性和索引的详尽程度。很多专业书籍的索引往往只是简单的条目罗列,一旦需要查找特定病症或药材的交叉引用信息,往往要翻遍全书。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处理得非常专业和人性化。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病症索引,更巧妙地设计了“常见症状与对应方剂群落”的快速检索表,这对于日常工作中需要快速定位思路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效率倍增的利器。此外,书后附带的术语解释部分也极其详尽,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古籍中的特定表述,都有非常精准的现代注释,有效避免了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误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随时可查阅的案头常备良友。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过几本市面上流传的“速成”类中医书籍,那些书往往像赶集一样,信息量大到让人应接不暇,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读完后总感觉抓不住重点,知识点散落一地,难以融会贯通。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安排却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清明感。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困惑,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药味和剂量,而是循序渐进地从基础理论的现代诠释入手,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概念,用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使得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随后,内容自然地过渡到针对不同病症的辨证思路,那推导过程是层层递进的,清晰地展示了中医思维的严密性——从“见微知著”到“治于未病”的完整链条,让人真正体会到,中医的魅力绝非简单的经验堆砌,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系统科学。这种结构上的精心编排,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被动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主动的探索之旅。
评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文笔是否流畅且富有感染力。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成熟、内敛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达方式。它既有传统中医文献的严谨和规范,又避免了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古板腔调。行文中偶有穿插的对医者仁心的探讨,以及对患者病苦的深切同情,让整本书的基调温暖而富有温度。例如,在描述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心得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沉稳和淡然,仿佛让人感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在不经意间传授毕生所学,没有丝毫的夸张或自诩。这种真诚的交流感,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学术钻研,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心灵的深度对话,令人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愿意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