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8版) 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医学教材 新华书店官方正版

儿科学(第8版) 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医学教材 新华书店官方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卫平 著
图书标签:
  • 儿科学
  • 医学教材
  • 临床医学
  • 儿科
  • 教材
  • 大学教材
  • 第八版
  • 十二五规划
  • 新华书店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1366
商品编码:229345364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3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版教材遵循2012年2月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暨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属于学院阶段教学的理念,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着重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王卫平等在第7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制订了五年制本书教材的编写提纲。

内容简介

  本书遵循2012年2月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暨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属于学院阶段教学的理念,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着重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第7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制订了五年制第8版《儿科学》教材的编写提纲。

作者简介

  王卫平,男,1951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医学教育协会(AMEA)副主席。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30余年。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主编儿科学规划教材3部,主编其他医学专著3部,参编数部。

目录

第章 绪论
第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第三节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七、青春期
第四节 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节 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第三节 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四、体格生长评价
第四节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一、骨骼
二、牙齿
三、生殖系统
第五节 神经心理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感知觉的发育
三、运动的发育
四、语言的发育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第六节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一、能力测验
一、适应性行为测试
第七节 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
一、儿童发育与行为的概念
二、儿童行为问题
三、学习障碍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第节 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一、胎儿期及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与青春期
第二节 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一、护理
二、营养
三、计划免疫
四、儿童心理卫生
五、定期健康检查
体格锻炼
七、意外事故预防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一、体格检查
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一、护理原则
二、饮食治疗原则
三、药物治疗原则
……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六章 青春期健康与疾病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
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内分泌疾病
第十八章 儿童急救

精彩书摘

  (3)眼、耳、鼻:有无眼睑水肿、下垂、眼球突出、斜视、结膜充血、眼分泌物、角膜混浊及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检查双外耳道有无分泌物、局部红肿及外耳牵拉痛;若怀疑有中耳炎时应用耳镜检查鼓膜情况。观察鼻形,注意有无鼻翼扇动、鼻腔分泌物及通气情况。
  (4)口腔:口唇色泽有无苍白、发绀、干燥、口角糜烂、疱疹。口腔内颊黏膜、牙龈、硬腭有无充血、溃疡、黏膜斑、鹅口疮,腮腺开口处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牙齿数目及龋齿数,舌质、舌苔颜色。咽部检查放在体格检查的最后进行,医师一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其面对光源,一手持压舌板,在小儿张口时进入口腔,压住舌后根部,利用小儿反射性将口张大暴露咽部的短暂时间,迅速观察双侧扁桃体是否肿大,有无充血、分泌物、脓点、假膜及咽部有无溃疡、充血、滤泡增生、咽后壁脓肿等情况。
  6.颈部颈部是否软,有无斜颈、短颈或颈蹼等畸形,颈椎活动情况;甲状腺有无肿大,气管位置;颈静脉充盈及搏动情况,有无颈肌张力增高或弛缓等。
  7.胸部
  (1)胸廓:注意有无鸡胸、肋骨串珠、肋膈沟、肋缘外翻等佝偻病的体征;胸廓两侧是否对称,心前区有无隆起,有无桶状胸、漏斗胸,肋间隙饱满、凹陷、增宽或变窄等。(2)肺:视诊应注意呼吸频率和节律有无异常,有无呼吸困难和呼吸深浅改变;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吸气性凹陷,即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向内凹陷;呼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呼气延长。触诊在年幼儿可利用啼哭或说话时进行。因小儿胸壁薄,叩诊反响比成人轻,故叩诊时用力要轻或可用直接叩诊法,用两个手指直接叩击胸壁。听诊时正常小儿呼吸音较成人响,呈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应注意听腋下、肩胛间区及肩胛下区有无异常,因肺炎时这些部位较易听到湿性哕音。听诊时尽量保持小儿安静,小儿啼哭后深吸气时容易闻及细湿哕音。(3)心:视诊时观察心前区是否隆起,心尖搏动强弱和搏动范围,正常小儿心尖搏动范围在2-3cm2之内,肥胖小儿不易看到心尖搏动。触诊主要检查心尖搏动的位置及有无震颤,并应注意出现的部位和性质(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通过叩心界可估计心脏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的位置,叩诊心界时用力要轻才易分辨清、浊音界线,3岁以内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右界;叩左界时从心尖搏动点左侧起向右叩,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各年龄小儿心界参考表4-2。小儿心脏听诊应在安静环境中进行,听诊器的胸件要小。小婴儿心音与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随年龄的增长,心尖部心音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第二心音超过心音。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响(P2>A2),有时可出现吸气性第二心音分裂。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常于肺动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生理性收缩期杂音或窦性心律不齐。
  ……
儿科疾病诊疗概览(临床实践指南) 编委会 (此处应列出编委会专家名单,例如:主编、副主编、编委等,涵盖各儿科专业领域知名专家,例如: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肾脏、内分泌、血液、感染、新生儿、急救等) 前言 儿科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承担着守护儿童健康成长、防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重任。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儿科疾病的诊疗理念、技术手段和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本书旨在为广大儿科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与时俱进的诊疗参考,帮助其提升临床思维能力,优化诊疗决策,最终为患儿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现状与需求,力求在继承传统儿科诊疗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最新的国际进展和研究成果。全书涵盖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后评估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力求做到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指导性强。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儿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编写过程中,编委会成员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现有儿科诊疗指南、重要学术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总结和提炼。我们力求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临床应用的便捷性,使本书成为儿科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提升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我们诚挚地希望本书能得到广大儿科同道的认可与好评,并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评价 1.1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1.1 胎儿期生长发育 1.1.2 新生儿期生长发育 1.1.3 婴儿期生长发育 1.1.4 幼儿期生长发育 1.1.5 儿童期生长发育 1.2 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与评价 1.2.1 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的测量方法 1.2.2 生长曲线的绘制与解读 1.2.3 偏离生长轨道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1.3 神经精神发育的评价 1.3.1 各年龄段神经精神发育里程碑 1.3.2 常用神经精神发育评估工具 1.3.3 发育迟缓的筛查与诊断 1.4 生殖系统发育与青春期发育 1.4.1 儿童期生殖器官发育 1.4.2 青春期发育的启动与进程 1.4.3 性早熟与青春期延迟的识别与评估 1.5 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早期识别 1.5.1 矮身材 1.5.2 肥胖 1.5.3 智力低下 1.5.4 语言发育迟缓 1.5.5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第二章 儿童营养 2.1 儿童营养需求 2.1.1 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2.1.2 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 2.1.3 水与电解质的生理需求 2.2 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 2.2.1 母乳的优势与喂养指导 2.2.2 配方奶粉的选择与喂养 2.3 辅食添加与合理膳食 2.3.1 辅食添加的原则与时机 2.3.2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膳食指南 2.4 常见营养缺乏与过剩 2.4.1 铁缺乏性贫血 2.4.2 维生素D缺乏症 2.4.3 维生素A缺乏症 2.4.4 钙缺乏症 2.4.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4.6 维生素超量中毒 2.5 营养评估与干预 2.5.1 营养评估方法 2.5.2 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 第三章 儿童免疫与预防接种 3.1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3.1.1 先天性免疫 3.1.2 适应性免疫 3.2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与原则 3.2.1 计划免疫与非计划免疫 3.2.2 疫苗的分类与作用 3.3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 3.3.1 卡介苗(BCG) 3.3.2 乙型肝炎疫苗(HepB) 3.3.3 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 3.3.4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3.3.5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CV) 3.3.6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enACWY) 3.3.7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 3.3.8 甲型肝炎疫苗(HepA) 3.3.9 流感疫苗(IIV) 3.4 重点疫苗接种的临床指征与禁忌症 3.4.1 轮状病毒疫苗 3.4.2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 3.4.3 带状疱疹疫苗 3.5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3.5.1 常见不良反应 3.5.2 严重不良反应 3.6 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的疫苗接种 第四章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4.1 患儿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要点 4.1.1 特殊的病史采集技巧 4.1.2 儿童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4.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4.2.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2.2 生化检查 4.2.3 病原学检查 4.2.4 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MRI) 4.3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4.3.1 药物剂量计算与调整 4.3.2 常见儿童用药的剂型与给药途径 4.3.3 儿童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4.4 输液治疗的适应证与原则 4.5 呼吸支持与生命体征监测 第二篇 各系统疾病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1.1 上呼吸道感染(URTI) 1.1.1 感冒(普通感冒) 1.1.2 鼻炎 1.1.3 咽炎、扁桃体炎 1.1.4 喉炎(急性喉炎、喉喘鸣) 1.2 下呼吸道感染 1.2.1 支气管炎 1.2.2 肺炎(细菌性、病毒性、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1.3 哮喘 1.3.1 诊断与分型 1.3.2 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1.3.3 哮喘长期控制治疗 1.4 支气管扩张 1.5 肺结核 1.6 胸腔积液与脓胸 1.7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1.8 机械通气在儿科呼吸支持中的应用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2.1 食管疾病 2.1.1 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 2.1.2 食管狭窄 2.2 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2.2.1 急性胃肠炎 2.2.2 消化性溃疡 2.2.3 幽门螺杆菌感染 2.3 肠道疾病 2.3.1 腹泻(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 2.3.2 便秘 2.3.3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2.3.4 肠套叠 2.3.5 肠系膜淋巴结炎 2.4 肝脏疾病 2.4.1 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 2.4.2 药物性肝损伤 2.4.3 脂肪性肝病 2.4.4 肝功能衰竭 2.5 胆道疾病 2.5.1 胆道闭锁 2.5.2 胆囊炎、胆管炎 2.6 胰腺疾病 2.6.1 急性胰腺炎 2.7 腹部其他疾病 2.7.1 阑尾炎 2.7.2 腹膜炎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 3.1 先天性心脏病 3.1.1 常见类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 3.1.2 诊断与治疗进展 3.2 获得性心脏病 3.2.1 病毒性心肌炎 3.2.2 感染性心内膜炎 3.3 心律失常 3.3.1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等) 3.3.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4 心力衰竭 3.4.1 病因与分类 3.4.2 治疗原则 3.5 心脏神经官能症 3.6 高血压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4.1 围产期神经系统损害 4.1.1 缺氧缺血性脑病 4.1.2 新生儿脑损伤 4.2 感染性疾病 4.2.1 细菌性脑膜炎 4.2.2 病毒性脑炎 4.2.3 脑脓肿 4.3 癫痫 4.3.1 癫痫的诊断与分型 4.3.2 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 4.3.3 抗癫痫药物的应用 4.4 运动障碍 4.4.1 脑性瘫痪 4.4.2 舞蹈病 4.5 神经肌肉疾病 4.5.1 重症肌无力 4.5.2 脊髓性肌萎缩症 4.6 颅内压增高 4.7 脑血管病(儿童时期) 第五章 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 5.1 肾小球疾病 5.1.1 急性肾小球肾炎 5.1.2 慢性肾小球肾炎 5.1.3 肾病综合征 5.2 肾小管疾病 5.2.1 急性肾小管坏死 5.2.2 范可尼综合征 5.3 泌尿道感染 5.3.1 肾盂肾炎 5.3.2 膀胱炎 5.4 泌尿道畸形 5.4.1 肾发育不全 5.4.2 输尿管异位 5.5 肾功能衰竭 5.5.1 急性肾功能衰竭 5.5.2 慢性肾功能衰竭 5.6 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1 矮身材的诊断与治疗 6.1.1 生长激素缺乏症 6.1.2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6.1.3 宫内发育迟缓 6.2 糖尿病 6.2.1 1型糖尿病 6.2.2 2型糖尿病 6.2.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3 甲状腺疾病 6.3.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6.3.2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6.3.3 甲状腺炎 6.4 肾上腺疾病 6.4.1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6.4.2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6.5 性腺疾病 6.5.1 性早熟 6.5.2 青春期延迟 6.5.3 性发育异常(如特发性性腺发育不全) 6.6 尿崩症 第七章 血液系统疾病 7.1 红细胞疾病 7.1.1 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1.2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7.2 白细胞疾病 7.2.1 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 7.2.2 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3 血小板疾病 7.3.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7.3.2 血小板无力症 7.4 出血性疾病 7.4.1 血友病 7.4.2 血管性血友病 7.5 淋巴系统疾病 7.5.1 淋巴结肿大 7.5.2 淋巴瘤 7.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7.7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 8.1 细菌感染 8.1.1 败血症 8.1.2 脓毒症 8.1.3 侵袭性细菌感染(如A族链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 8.2 病毒感染 8.2.1 流行性感冒 8.2.2 登革热 8.2.3 手足口病 8.2.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8.2.5 传染性红斑 8.3 寄生虫感染 8.3.1 蛔虫病 8.3.2 蛲虫病 8.3.3 贾第鞭毛虫感染 8.4 真菌感染 8.4.1 念珠菌感染 8.4.2 皮肤癣菌病 8.5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第九章 新生儿疾病 9.1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9.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9.3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9.4 新生儿败血症 9.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9.6 新生儿低血糖 9.7 新生儿低血钙 9.8 新生儿呼吸暂停 9.9 新生儿喂养困难 9.10 新生儿溶血病 第十章 过敏性疾病与风湿免疫病 10.1 变应性鼻炎 10.2 支气管哮喘(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详述) 10.3 异位性皮炎(湿疹) 10.4 药物过敏 10.5 食物过敏 10.6 过敏性紫癜 10.7 川崎病 10.8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10.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10.10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十一章 皮肤病 11.1 婴儿湿疹 11.2 尿布皮炎 11.3 痱子 11.4 荨麻疹 11.5 幼儿急疹 11.6 水痘 11.7 传染性软疣 11.8 脓疱疮 11.9 癣类疾病 第十二章 外科疾病(儿科常见) 12.1 腹外斜疝 12.2 幽门狭窄 12.3 肠套叠(已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详述) 12.4 阑尾炎(已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详述) 12.5 隐睾 12.6 包茎 12.7 脐疝 12.8 脑积水 12.9 先天性巨结肠 第十三章 急症与中毒 13.1 呼吸系统急症(喉梗阻、严重哮喘发作、肺炎合并呼吸衰竭) 13.2 消化系统急症(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肠套叠、急性腹膜炎) 13.3 循环系统急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 13.4 神经系统急症(癫痫持续状态、脑疝) 13.5 内分泌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 13.6 意外伤害(跌伤、烧伤、溺水、触电) 13.7 常见中毒 13.7.1 药物中毒(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等) 13.7.2 农药中毒 13.7.3 毒物误食 13.8 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则与处理 第十四章 肿瘤(儿科常见) 14.1 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4.2 神经母细胞瘤 14.3 肾母细胞瘤(Wilms瘤) 14.4 肝母细胞瘤 14.5 骨骼肿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 14.6 淋巴瘤(已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详述) 14.7 脑肿瘤 第三篇 专科与特殊情况 第一章 儿童重症监护 1.1 儿童重症监护单元(PICU)的设置与管理 1.2 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 1.3 呼吸支持(无创通气、有创通气) 1.4 循环支持(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 1.5 肾功能支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1.6 营养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1.7 镇痛与镇静 第二章 罕见病与疑难病 2.1 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糖原累积病、溶酶体贮积症等)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淀粉样变性等) 2.3 罕见感染性疾病 2.4 基因诊断与咨询 2.5 多学科会诊(MDT)在疑难病诊治中的应用 第三章 疼痛管理 3.1 儿童疼痛的评估 3.2 疼痛的非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疗法) 3.3 疼痛的药物治疗(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 3.4 慢性疼痛的管理 第四章 临终关怀 4.1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支持 4.2 症状控制(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4.3 临终决策与预后交流 第五章 循证医学在儿科的应用 5.1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5.2 临床指南的解读与应用 5.3 临床研究的评价 后记 (此处可简要介绍本书的完成过程,感谢参与编写的专家、审稿人员以及出版社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根据您的要求,精心构建的一本“儿科疾病诊疗概览(临床实践指南)”的图书简介。其内容范围广泛,力求详实,并避开了直接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您可以根据需要,填充具体的专家姓名、病例分析、最新研究进展等细节,使其更加充实和个性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儿科学(第8版)》作为一本本科临床教材,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常见儿科疾病的阐述,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再到治疗原则和预后评估,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讲解。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部分,对于肺炎的分类、影像学表现、以及不同类型肺炎的抗生素选择,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并且结合了最新的临床指南,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讨论上也颇有见地,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材的排版也很人性化,重点突出,概念清晰,对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医学知识非常有帮助。虽然作为一本教材,它的篇幅不可避免地比较大,但其内容的高质量和实用性,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必备的知识宝库。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非常丰富,能够直观地展示解剖结构、病理变化以及操作步骤,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教材。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儿科学(第8版)》的过程中,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我注意到书中在讨论一些争议性话题时,会引用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权威指南,并权衡不同的观点,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对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在面对复杂的儿科疾病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另外,教材在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的讨论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对于各种遗传模式、基因检测的意义以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都有清晰的介绍,这在当前的精准医学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的广阔天地。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在实践操作性上的描述印象尤为深刻。虽然教材的本质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儿科学(第8版)》却尝试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些重要的儿科操作,比如新生儿复苏、静脉输液、以及给药剂量的计算等方面,教材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文字说明,还配备了相关的流程图和示意图,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在学习消化系统疾病时,关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程度脱水的补液方案,并标注了重要的注意事项,这让我对临床上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和处理腹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教材在疾病的预后和并发症的讨论上也相当到位,能够让读者对疾病的长期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随访和健康教育。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在临床上完全运用书中的所有知识,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儿科临床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儿科医学充满热情的学习者,《儿科学(第8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儿科疾病的大门。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疾病名称和治疗方案,更注重对疾病背后机制的剖析。例如,在免疫系统疾病的章节里,对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作者从血管壁的免疫损伤到血小板的激活,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解读,让我对疾病的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深度分析,对于培养临床医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此外,教材对围产期医学的关注也做得很好,对于新生儿窒息、黄疸、感染等常见问题,都有详细的论述,并且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于新生儿这个脆弱的群体有了更多的敬畏和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非常出色,它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的生长发育规律,到各系统常见疾病,再到一些少见但重要的疾病,都有系统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长发育评估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年龄段的体格发育标准、智力发育里程碑,以及如何识别发育迟缓和矮小等问题。这对于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育儿非常有帮助。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章节里,作者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诊断方法以及外科手术指征的描述,都非常详尽,并且融入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得内容既经典又前沿。此外,教材对于药物治疗的介绍也力求全面,不仅列出了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还重点强调了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比如剂量计算、不良反应的监测等,这些细节的关注,恰恰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