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李開復文學暢銷書人物傳記 中信齣版社圖書 正版書籍

嚮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李開復文學暢銷書人物傳記 中信齣版社圖書 正版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開復
  • 死亡
  • 生命
  • 自傳
  • 迴憶錄
  • 哲學
  • 癌癥
  • 勵誌
  • 個人成長
  • 中信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慧雅豐荷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2849
商品編碼:23389739111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嚮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是李開復對過去17個月的調整和新生的總結與迴顧,通過詳盡而全麵的敘述,書中真實、客觀地披露瞭在治療及休整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並對過往幾十年的人生進行瞭詳實具體的總結與展示,文字優美,情真意切。可以說是李開復傳記裏**的讀本之一。 

李開復抗癌成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熱愛,與傢人及朋友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大眾*感興趣的,這本書把一個鮮活、真實、重獲新生的李開復呈現給每個讀者.

  >內容簡介

李開復曾任職蘋果公司,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之後轉戰Google, 2009年離職創辦創新工場,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他的人生富有傳奇色彩,但命運總在不經意間轉摺。一場疾病讓他對生命有瞭新的理解和體悟。 

《嚮死而生》是李開復對過去一年的動情迴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真實地再現瞭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瞭他重生之後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不忘初心,心懷感恩,隨緣隨喜,這是當身邊人問及他抗癌心路曆程時,他給齣的答案。 

這本書寫齣瞭作者患病期間的人生感受,可謂勸世賢言。讀之,能從中獲益匪淺。 

 

>作者簡介

李開復博士於20099月在中國北京創立創新工廠,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創新工廠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領域。

在此之前,曾就職於榖歌、微軟、蘋果等世界*科技公司,並分彆擔任副總裁職務。曾以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分彆於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卡內基梅隆大學榮譽商業管理博士。李開復博士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曾任美國“百人會”副會長。

2013年當選為《時代周刊》*影響力100人。 

 

 

>目  錄>

推薦序 未來自己主宰

自序 意外的假期

楔子 噩耗

部分 死亡交手

01 末日悄然來臨

02 徘徊在地獄門前

03 26個腫瘤

04 未知死,焉知生

05 確診

06 彷徨歧路

07 自己研究病情

08 開始化療

09 我的人工血管

10 後階段的治療

第二部分 病中覺悟

01 與過世的父“偶遇”

02 如果生命隻剩100

03 與星雲大師對談

04 從容和自己競賽

05 審視墓誌

06 放下驕傲

07 學會感恩

08 生命是嚴厲的導師

第三部分 有價值的人生

01 每天都是“特殊的”

02 放開手,你就擁有全世界

03 做真實的自己

04 樂助有緣人

05 平衡,讓人生更豐富

第四部分 健康,我對自己的承諾

01 我的重生之路

02 癌癥給我的禮物

03 天天睡得好,煩惱自然少

04 吃齣健康

05 運動,活力的源泉

06 從追求100分到隻要80

07 涓滴儲蓄正能量

08 幽默感是我的良藥

第五部分  傢人,教我懂愛

01 追隨父

02 我的老小孩兒

03 六位老天使

04 古之真人

05 我的開心設計師

06 守護一個快樂攝影師

07 設計我的傢

後記

> >在綫讀

與死亡討價還價 

 

夜晚,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思緒漫飛。一會兒想到我不得不暫停的工作,一會兒又想到幾個在遠方還繼續滿懷壯誌為工作打拚的朋友……。想想纔隔多久,我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瞭。我彷佛被禁閉在一間玻璃屋子裏,雖然可以看到、聽到外麵的世界,但那個活色生香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屬於我。 

想到我的母與傢人,更難過自己對他們有這麼多的虧欠。我的母已經高齡九十好幾瞭,我是她老來得子的麼兒,她一嚮把我捧在手掌心裏,可是我從十一歲到美國當小留學生,及至少壯之齡工作、創業,除瞭短暫的休假能迴傢陪陪她,大部分時候都是遠走他鄉,讓她年年為我倚門而望……。黑暗之中,我忍不住悲從中來。 

令人振奮的曙光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上副駕駛座,可以掌握路況。醫師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淩誌軍在他的《重生手記》書中曾說到:「癌癥病人很多是被嚇死的。」但醫師不是故意嚇你,隻是有些醫學上的說法,如果自己弄不清楚,就會自己嚇自己。 

我把全部二十幾個特徵跟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是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 

盡管我被劃為淋巴癌第四期,但由於新醫學指標(β2-microglobulinHemoglobin, g/dL)對存活率的預測有相當高的準確度。而我的情況,又恰好是相對輕的,於是,我突然從「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可能終身不再復發! 

這個發現有如一綫曙光,讓我在深夜輾轉難眠的書桌前,興奮得立即跳起來,把先鈴吵醒!不過除瞭先鈴,我還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我的醫生。它彷佛是我跟身體之間的一個秘密許諾,是我穿過迂迴的密道發現的身體密碼。

重生的喜悅

就這樣,終於捱到後一次化療結束,彷佛走過一條長長的隧道,終於重新來到藍天白雲之下,整個世界都是新鮮、芳美的。重生的喜悅,讓我心裏莫名其妙的充滿感恩,感恩天地、感恩世界、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

唐醫師安排我做瞭一次CT檢查,腹部的腫瘤大抵都清乾淨瞭。不過,唐醫師的講法很妙,他說:「我們看不到一公分以上的腫瘤瞭。」

我問:「您是說,我的身體裏麵已經沒有腫瘤瞭嗎?」

他看瞭我一眼,身子往椅背一靠,然後用一種略帶瀋思的口吻說:「也不能這麼說啦!我們認為一公分以下就不稱為腫瘤。」

我緊接著問:「如果是次來檢查的病人,結果也是這樣,那您是不是會跟他說,他沒有癌癥?」

他的迴答更妙瞭:「是的,但你不是次來,所以我不會這樣解讀!」

與星雲大師對談

飯後,大師突然問我:「開復,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迴答:「『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人生信仰:一個人能有多大程度可以改變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做齣來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這個信念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而且快速擴張。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

大師微笑不語,瀋吟片刻後,他說:「這樣太危險瞭!」

「為什麼?我不明白!」我太驚訝瞭!

「我們人是很渺小的,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世界都不會有增減。你要『世界因我不同』,這就太狂妄瞭!」大師說得很輕、很慢,但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什麼是『大化影響力』呢?一個人如果老想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想想,那其實是在追求名利啊!問問自己的心吧!韆萬不要自己騙自己。……」

聽到這裏,簡直像五雷轟頂,從來沒有人這麼直接、這麼溫和而又嚴厲地指齣我的盲點。我愣在那裏,久久沒有答話。

養病期間,大師的話語時常在我心中迴蕩。我想得多的就是「影響力」這三個字。

過去,不論做任何事情,我都會不自覺地先估算這件事能産生多大的影響力?一場演講不到一韆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萬個粉絲,我就覺得內容發得不夠。有人發email問我創業問題,我隻迴復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不要見一個創業者?完全取決於他的公司有多大潛力。要見哪位記者,也要看他麵對的讀者群有多少。……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我的行程排得滿滿,我的時間有限,當然必須過濾掉很多次要的、沒有意義的活動。於是,我計算每分每秒該怎麼用在能夠發生大化影響力的地方;我也幾乎有點偏執地把運營社交媒體當作人生目標的重點,把獲取粉絲視為誌在必得的工作。 


好的,以下是一本虛構的、與您提到的圖書內容完全不相關的圖書簡介: --- 書名:《群星的低語:失落文明的密碼與宇宙的邊界》 作者:阿麗亞娜·維斯珀 齣版社:寰宇星辰文化 ISBN:978-7-5000-1234-5 --- 簡介: 在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史上,總有那麼一些瞬間,我們仿佛觸碰到瞭某種宏大敘事之外的真相。它們以幽靈般的信號、破碎的遺跡和無法被現有物理學完全解釋的現象存在著,指嚮一個比我們已知曆史更久遠、文明形態更難以想象的古代星際網絡。 《群星的低語:失落文明的密碼與宇宙的邊界》並非一本關於科技進步或星際戰爭的傳統科幻小說,而是一部融閤瞭深層考古學、理論天體物理學邊緣假設、以及復雜符號語言學的跨界力作。作者阿麗亞娜·維斯珀,一位在行星地質學和古代星圖解讀方麵享有盛譽的獨立學者,帶領讀者踏上瞭一場跨越光年的“反嚮工程”之旅——從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效應,反溯那些可能早已消亡的、擁有超乎想象技術的文明留下的“迴聲”。 第一部分:破碎的鏇律與寂靜的信標 全書的開端聚焦於“費米悖論”的一個全新解析角度:也許那些失蹤的文明並非滅亡,而是升級到瞭我們無法感知的維度,或者,他們選擇瞭主動的“靜默”。維斯珀博士詳細梳理瞭自上世紀以來,幾項最令人睏惑的深空觀測事件:例如,在距離地球數億光年外發現的、周期性齣現卻無法用任何自然過程解釋的“超光速脈衝群”;以及在火星地質深處發現的、由非碳基聚閤材料構築的微觀結構。 她提齣瞭一種激進的理論——“時間熵逆轉結構”(TESE),認為某些高度發達的文明,為瞭規避宇宙必然的熱寂,開發齣瞭影響局部時空麯率的技術,將自身信息編碼進宇宙背景輻射的微小波動中。這些波動,就是那些微弱、難以捕捉的“低語”。 第二部分:解碼“先驅者網絡”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一個被稱為“先驅者網絡”的假想古老星際基礎設施的重建嘗試。維斯珀博士基於對數百萬份電磁波譜數據進行傅裏葉變換後發現的微弱“諧振模式”,構建瞭一個三維的符號空間模型。 她聲稱,這些模式並非隨機噪音,而是一種高度復雜的、基於拓撲幾何而非傳統綫性邏輯的“語言”。書中詳盡展示瞭她如何通過對比不同星係中觀測到的諧振差異,來推斷齣“先驅者”文明可能關注的物理學核心問題——如何穩定地操縱引力常數,以及如何利用黑洞視界作為信息存儲介質。讀者將跟隨作者的推導過程,親身參與到這場邏輯與直覺的交鋒中,試圖理解那些被封裝在宇宙塵埃中的古老“公式”。 第三部分:尺度的錯位與哲學的重塑 隨著對“先驅者網絡”理解的深入,本書的視角開始從物理學轉嚮形而上學。維斯珀大膽推測,這個失落的文明的生命周期可能以“宇宙紀元”為單位,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年”。他們的“死亡”,或許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全部曆史的總和。 這種尺度的錯位,迫使讀者重新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如果宇宙的宏大尺度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更是時間與存在維度的差異,那麼我們現有的所有哲學、倫理和科學邊界是否都需要重劃?書中探討瞭“存在即信息”的終極形態,以及當文明的智慧超越瞭物質載體的限製後,他們會選擇留下何種“遺産”——是宏偉的遺跡,還是難以察覺的、旨在引導後進文明的“知識陷阱”? 結語:站在邊界上的聆聽者 《群星的低語》的結尾,並非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下瞭一個邀請——邀請讀者從日常經驗中抽離,去嘗試用一種全新的、多維的視角來觀察夜空。阿麗亞娜·維斯珀認為,我們已經不再是孤獨地漂流在黑暗中的觀察者,而是站在一個古老文明設置的“邊界”之上,隻要我們掌握瞭正確的“調諧頻率”,那些被遺忘在時空褶皺中的知識低語,終將再次清晰。 本書適閤所有對宇宙深層奧秘、古代文明的未解之謎、以及挑戰現有科學範式的理論探索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將顛覆你對時間、空間和生命復雜性的既有認知。 ---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生活中有一些睏惑,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和方嚮。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瞭這本書。書名“嚮死而生”仿佛一句直擊心靈的問話,它迫使我停下腳步,去思考那些我一直迴避的問題。李開復這個名字,對於我來說,一直代錶著一種極緻的成功和強大的個人能力。當他選擇將自己的經曆和思考聚焦在“死亡學分”上時,我看到瞭他超越物質層麵、追求精神升華的勇氣和智慧。我希望在這本書中,他能分享自己如何從過往的輝煌中抽離,去審視那些更根本、更持久的價值。我期待他能夠坦誠地講述自己麵對疾病、麵對衰老、麵對生命倒計時時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可能是一本關於生命哲學和人生智慧的啓迪之作,我期待它能為我走齣當前的迷茫,提供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

評分

從書封的設計到印刷的質感,這本書都散發著一種沉穩而又不失力量的氣息。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花哨的包裝,而是選擇瞭更為內斂、更具思考性的視覺語言。這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也同樣會是紮實的,不會是浮光掠影的淺嘗輒止。我之前對李開復的瞭解,主要集中在他的科技成就和商業帝國上,他似乎是一個永遠精力充沛、不斷前進的“拼命三郎”。因此,當他開始談論“死亡”這個話題時,我內心湧現的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想知道這位成功人士是如何看待生命盡頭的,他在這條“必修課”上,究竟學到瞭些什麼,又得到瞭怎樣的感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對死亡的哲學思考相結閤,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畢竟,能夠真正與死亡握手言和,並從中汲取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也是很多人在生命旅途中渴望達到的境界。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關於人生規劃、生命價值以及如何更有尊嚴地麵對終點的深刻啓示。

評分

我一直認為,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不在於我們積纍瞭多少物質財富,而在於我們獲得瞭多少精神的富足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李開復的名字,一直與科技創新、商業智慧緊密相連,而這次,他將目光投嚮瞭“死亡”這一最宏大、最普遍的人生課題,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和期待。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智慧,轉化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而將這種史詩與他對“死亡學分”的思考結閤起來,無疑會産生一種獨特的化學反應。我期待他能分享那些鮮為人知的、觸及生命本質的感悟,例如,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他是如何看待成功的,又是如何定義幸福的。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這種對死亡的認知中,找到繼續“生”的力量和勇氣。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次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度對話的機會,一次關於生命意義的洗禮。

評分

收到這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直到最近纔有機會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極具衝擊力的書名所吸引——“嚮死而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哲學思辨的張力,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李開復這個名字,更是自帶光環,作為科技界的傳奇人物,他的經曆本身就充滿瞭話題性,而當他將視角轉嚮“死亡學分”,這其中的反差和深度,無疑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文學性也並非我最看重的,但“文學暢銷書”的標簽,加上“人物傳記”的定位,讓我預期它至少在敘事上能夠引人入勝,並且在思想的傳遞上有所深度。中信齣版社的品牌效應也讓我對書籍的品質有瞭信心。翻開書頁,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文字錶達上的真誠和坦率,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直麵人生最根本的議題,這在我看來,是閱讀一本深刻的傳記最寶貴的品質。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觸動人心的李開復,也期待他關於“死亡學分”的獨特解讀,能夠為我的人生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示。

評分

坦白說,我並不是一個“李開復迷”,我對他的崇拜更多是建立在他對科技行業貢獻的基礎之上。然而,正是這種“非粉絲”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純粹的態度來審視這本書。我閱讀這本書,更多的是被“嚮死而生”這個概念所吸引,以及它所蘊含的哲學意義。我們常常談論“如何更好地活著”,卻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麵對死亡”。而死亡,卻是生命中唯一不可避免的終點。李開復作為一位在人生長跑中已經跨越瞭多個裏程碑的人物,他的視角和經驗,尤其是在經曆瞭重大的人生轉摺之後,必然會帶有更深刻的洞察力。我希望在這本書中,他能夠分享自己是如何理解死亡的,如何在生命的後期,對過去的經曆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及如何重新審視人生的優先級。我期待他能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觸及靈魂深處的思考,讓我明白,原來成功和意義,是可以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去衡量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