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二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之
月份牌
第三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四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五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自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六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郎的脸和身体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七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八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十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漫谈(上海)怀旧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上海,从过去到现在:若干文化反思
这本书,初见书名《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修订版)》,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听到那个时期滩头熙攘的人声,看到霓虹闪烁的招牌。我对那个跨越了动荡与繁华的年代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既充满可能性又充满矛盾的时光。书名中的“摩登”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指时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的解放,一种与世界接轨的姿态。1930年代到1945年,这是一个怎样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还是民族危亡中的暗流涌动?“新都市文化”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建筑风格的革新?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是消费模式的改变?亦或是社会阶层的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具体的时代,触摸到那些具体的细节,感受那些鲜活的人物,理解那个时代上海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巴黎”的独特魅力,以及在那份“摩登”之下,隐藏的更深层的社会肌理和文化变迁。对于“修订版”的标记,也让我感到好奇,究竟是内容的增补,还是视角的深化,亦或是史料的更新?这一切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一探究竟。
评分不得不说,《上海摩登》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上海最闪耀的特质——“摩登”。但阅读的过程,却让我意识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作者在深入探讨1930-1945年间上海的都市文化时,并没有将重点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展现了这种“摩登”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我被书中关于城市空间、消费模式、生活方式演变以及社会群体互动的论述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是如何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如何吸纳、融合并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形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化”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实践,以及不同文化元素在碰撞中产生的活力与张力。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关于上海,也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次深刻而生动的解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构建的上海形象,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有了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色彩。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性”,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了多么深刻的萌芽和实践。从书中对当时上海建筑、服饰、娱乐方式的细腻描绘,我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街头巷尾,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开放。那些西方文化的涌入,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着奇妙的碰撞与融合,催生出一种独属于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书中对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探讨,尤其让我着迷,它揭示了这些艺术如何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塑造市民认同的重要载体。我开始思考,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艺术创作与社会变迁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相互作用?而“摩登”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挣扎与适应?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立体地去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充满魅力的上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1930年代至1945年这段历史时期,在上海这座城市留下的独特印记,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刻画,无论是那些老上海的咖啡馆、舞厅,还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汽车鸣笛声,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而“新都市文化”的提出,更是将我的视野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维度。它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改变,或是服饰的更新,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生活方式的革新,以及一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形成。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上海是如何成为孕育和展示这种“摩登”文化的独特土壤。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摩登”一词背后复杂性的深刻挖掘。起初,我以为“摩登”更多指的是物质层面的洋化和奢华,但通过阅读,我才发现,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旧有束缚的挣脱,是对个体自由和生活品质的向往。书中对女性地位变化的描写,以及她们在社会舞台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证。这些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开始追求独立的生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成为时尚和文化的引领者。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以及外部势力的渗透,这些都为“摩登”的表象增添了几分沉重的底色。这种审视的深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张力,以及在这种张力中,一种新的都市文化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