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术.神话与祭祀
定价:39.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2187
版次:1
出版时间:2013-01-01
《美术、神话与祭祀》的作者张光直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多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彻底的试验。
作者:(美国)张光直 译者:郭净
张光直(1931—2001),华裔考古人类学家。祖籍台湾,自称“番薯人”。1950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师从李济。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为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张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把祖国古代文明的丰富考古材料介绍给世界。更倡导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过中国文明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美术、神话与祭祀》对此观点作一番论证。
中译本作者前记
鸣谢
序言
第一章 氏族、城邑与政治景观
第二章 道德与强制力量
第三章 巫觋与政治
第四章 艺术:攫取权力的手段
第五章 文字:攫取权力的手段
第六章 对手段的独占
第七章 政治的崛起
附录 三代帝王表
后记 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
译者的话
2001年版校译者的话
《左传》这段文字的关键,便是“物”这个词。它不能解释为“物品”,而应作“牺牲之物”或“助巫觋通天地之动物”解。其根据为两点事实:其一,我们所见的古代礼器上全是动物而无其他“物品”,所以《左传》中所谓“铸鼎象物”只能指动物;其二,这段文句说明,铸鼎象物之目的是“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这与上文《国语》关于青铜礼器功能的叙述完全一致。如果青铜礼器是巫觋沟通天地所用配备的一部分,那么毫不奇怪,上面所铸的动物纹样也有对此予以辅助的功用。
“物”这个字能否这样使用?它在《左传》里出现了六七十次,意义也不一,但在不少场合它都表示“神物”或“牺牲之物”。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云:“叔孙氏之甲有物。”根据我们对古代铠甲的认识,这个物象只能是动物纹样而非“物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条有这样一段话: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临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曰,亦其物也。
.........
.........
坦白说,《美术.神话与祭祀》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某种吸引力,它似乎指向了一种超越表象的理解方式。张光直先生的名字,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佩,他的学术造诣和对古代文明的深刻洞见,让我对他在这本书中的论述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谈论远古时期的艺术品时,我们往往停留在对其造型、工艺的鉴赏层面。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局限,将它们置于当时的神话体系和祭祀活动中去解读,它们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另一番面貌?神话往往是抽象的,是关于创世、英雄、神灵的故事,而美术则提供了具象化的可能。祭祀则是这些抽象理念和具象表达最终落地实践的场合。想象一下,一件精心制作的祭祀器皿,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可能承载着某个神祇的形象,记录着某个创世神话的关键情节,并在特定的祭祀仪式中被使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张光直先生在这本书中,大概就是为我们铺设了一条通往这种深层理解的道路,让我们看到美术、神话和祭祀是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古代社会的精神图腾。
评分这本书,书名《美术.神话与祭祀》,作者张光直。光是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让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停下脚步。张光直先生的学术声望,毋庸置疑,他的研究总是能带来令人振奋的发现和深刻的见解。我一直认为,研究人类文明,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深入其精神世界。而神话,正是窥探早期人类精神世界的钥匙。它们讲述着宇宙的诞生,英雄的传奇,以及人类与自然、与神灵的关系。祭祀,则是这些神话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连接人与超自然力量的桥梁。那么,美术,也就是艺术,在这其中又该如何定位?我猜想,它绝非独立的个体,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神话和祭祀的土壤之中。那些古老的壁画、雕塑、甚至是仪式用的器物,它们本身就是神话的载体,是祭祀的道具,更是古代先民沟通天地、表达信仰的重要媒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美术、神话和祭祀之间那种浑然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更清晰地看到古代文明是如何通过这三者来构建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精神信仰。
评分这本《美术.神话与祭祀》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张光直先生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作为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巨擘,其治学严谨、洞察深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人文社科的领域,本身就蕴含着对人类文明深邃的探索,而将“美术”、“神话”和“祭祀”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议题并置,无疑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从远古先民的岩画、陶器纹饰,到神秘的仪式场域,再到口耳相传的创世神话,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联系?美术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信仰的载体;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宇宙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而祭祀,则是连接人与神、人与自然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理解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是如何通过艺术、叙事和仪式来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这些精神世界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张光直先生的笔触,我想一定是既有学理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冰冷的考古发现重新焕发生机,让遥远的神话传说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书。书名《美术.神话与祭祀》,再加上作者张光直先生,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早期文明,其核心一定是围绕着“意义”的构建。而神话,无疑是这些早期文明赋予世界意义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天空”、“为什么会有大地”、“人是怎么来的”等等基本问题。而祭祀,则是人类在理解了这些“为什么”之后,试图与他们所理解的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进行互动的具体行动。那么,美术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难道仅仅是“好看”的装饰?我怀疑事情远不止于此。很可能,那些古老的雕塑、绘画、建筑,甚至是一些生活器皿上的纹饰,都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信息,并且是在特定的祭祀场合中使用的。张光直先生,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我想一定能够揭示出这三者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让我们窥见那个古老时代人们的心灵世界和价值取向。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美术.神话与祭祀》的书,作者是享有盛誉的张光直先生。这本书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结合了艺术史、宗教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想象着,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古老的遗迹,比如那些刻满神秘符号的石碑,或是那些承载着古老图腾的器物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泥土吗?不,它们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精神世界。神话,作为这些古老文明的灵魂,是他们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而祭祀,则是他们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维系社会秩序的仪式性行为。那么,美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神话的视觉呈现,是祭祀仪式的核心元素,还是连接凡人与神圣空间的桥梁?我迫切地想知道,张光直先生是如何将这三者融会贯通,揭示出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相互作用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独特性和共通性。
评分好评
评分书很好,是正版。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评分非常好,太棒了
评分好评
评分终于重新出版了
评分好评
评分很好很好,满意!
评分不错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