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十五講(第2版)》是作者陳波在北京大學開設全校通選課“邏輯導論”的講稿。全書係統地論述瞭邏輯學的基本理論範疇和思維方法、技能,並介紹瞭曆**幾位重要的邏輯學傢。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難對邏輯學有一個基本的輪廓性瞭解,對其*基本的內容、方法和技能有較好的掌握,*重要的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本次修訂增加瞭*新研究成果,附錄四篇相關文章。
具體說來,邏輯學有三大源流:以亞裏士多德的 詞項邏輯為代錶的古希臘邏輯;以先秦名辯學為代錶 的古中國邏輯;以正理論和因明學為代錶的古印度邏 輯。目前,邏輯學在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人 工智能研究的推動下,正進入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創 造齣許多新的邏輯理論。並且,邏輯學還廣泛地進入 我們的日常生活,進入我們的閱讀、論辯、思考、寫 作活動之中,發揮實際的功用和效力。
陳波著的這本《邏輯學十五講(第2版)》通過 十五講篇幅係統地論述瞭邏輯學的基本理論範疇和思 維方法、技能,並介紹瞭曆**幾位重要的邏輯學傢 。
本書讀者主要是青年,適閤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 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讀物。
陳波,195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領域為邏輯學和分析哲學。先後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美國邁阿密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大學做訪問學者或閤作研究各一年。 代錶作品:《邏輯哲學研究》《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邏輯學是什麼》《邏輯學導論》《邏輯學十五講》《邏輯哲學》《理性的執著:對語言、邏輯、意義和真理的追問》《悖論研究》《思維魔方——讓哲學傢和數學傢糾結的悖論》《與大師一起思考》等。在哲學和邏輯學**期刊發錶多篇英文論文,其學術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學術奬勵。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第二版自序
初版自序
**講 天纔值得我們敬仰——西方曆**的邏輯學傢
一 亞裏士多德
二 中世紀邏輯學傢
三 培根
四 萊布尼茨
五 弗雷格
六 羅素
七 哥德爾
八 剋裏普剋
第二講 給思維的野馬套上繮繩——什麼是邏輯學?
一 邏輯
二 命題
三 推理
四 推理形式
五 推理的省略形式
六 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七 論證:演繹和歸納
八 推理或論證的可靠性
九 前提對結論的支持或反駁程度
十 邏輯基本規律
第三講 “香格裏拉”和“馬太效應”——詞項、概念和定義
一 語詞、詞項和概念
二 詞項的內涵和外延
三 詞項的種類和外延關係
四 定義的方法和規則
五 劃分與分類
第四講 “假如生活欺騙瞭你……”——復閤命題及其推理
一 簡單命題和復閤命題
二 聯言命題和聯言推理
三 選言命題和選言推理
四 假言命題和假言推理
五 負命題及其等值命題
六 幾種常用的復閤命題推理
第五講 “所有的金子都是閃光的”——直言命題及其推理
一 直言命題
二 直接推理
三 三段論
第六講 “有的投票人贊成所有的候選人”——量化命題及其推理
一 個體詞、謂詞、量詞和公式
二 自然語言中量化命題的符號化
三 模型和賦值普遍有效式
四 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釋方法
第七講 “太陽明天仍將從東方升起”——歸納推理和歸納方法
一 什麼是歸納推理?
二 簡單枚舉法
三 排除歸納法
四 類比推理
五 統計歸納法
六 歸納的證成
第八講 以嚴格性、**性、係統性為目標——邏輯係統和元邏輯
一 什麼是邏輯係統?
二 邏輯係統的構成
三 元邏輯研究
四 形式化方法的意義
第九講 換一個角度來思考……——變異邏輯:一些另類係統
一 什麼是變異邏輯?
二 多值邏輯
三 相乾邏輯
四 直覺主義邏輯
五 次協調邏輯
第十講 “你不可能在所有時刻欺騙所有的人”——廣義模態邏輯
一 馮·賴特的廣義模態邏輯構想
二 模態詞和模態邏輯
三 可能世界語義學
四 道義邏輯
五 時態邏輯
六 認知邏輯
第十一講 意會:“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自然語言邏輯
一 語言的意義在於它的使用
二 語境、預設與蘊涵
三 言語行為理論
四 閤作原則、會話含義和語用推理
第十二講 且聽莊子大侃“辯無勝”——論證的識彆和建構
一 論證的識彆
二 論證的圖解
三 論證的評估
四 論證的建構
五 對一個論證的反駁
第十三講 “以貌似講理的方式……”——謬誤:有缺陷的推理
一 謬誤和詭辯
二 歧義性謬誤
三 假設性謬誤
四 關聯性謬誤
第十四講 一隻咬著自己的尾巴亂轉的貓——悖論:思維的魔方
一 什麼是悖論?
二 一些常見的悖論
三 悖論産生的原因
四 關於悖論的解決方案
第十五講 “彼,不兩可兩不可也”——中國曆**的邏輯學傢
一 中國先秦邏輯學傢
二 西方邏輯的早期翻譯傢
三 現代邏輯的傳入者和研究者
附錄一 邏輯學和理性精神
附錄二 邏輯:一個生長和變動的概念
附錄三 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的發展
附錄四 從《哲學邏輯手冊》(第二版)看當代邏輯的發展趨勢
主要參考書目和**讀物
終於翻完瞭手頭的這本關於《西方哲學史導論》的厚書,心情復雜得難以言喻。這本書的敘述跨度之大,簡直像在坐過山車。從泰勒斯那模糊的“水是萬物之源”開始,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思潮,作者似乎想在一本相對精簡的篇幅裏塞進人類幾韆年的思想脈絡。坦白說,對於初涉哲學領域的讀者,這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提供瞭宏觀的鳥瞰圖,讓你對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和康德的先驗哲學有個大緻的印象,知道“誰”在“什麼時間”提齣瞭“什麼核心觀點”。但另一方麵,這種“包羅萬象”的背後,必然是深度的缺失。很多重要的哲學概念,比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或是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分析,都僅僅被輕輕帶過,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匆匆走馬觀花,隻在展品前站瞭三秒鍾。尤其是在涉及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部分,作者往往更側重於“曆史事件”而非“論證結構”,這使得我們很難真正理解為什麼某個思想傢會得齣那個結論,缺少瞭那種邏輯推演的嚴密性和說服力。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查閱補充材料,試圖將那些過於精簡的論述填充完整,但如果純粹依靠這本書本身,那種醍醐灌頂的頓悟感是難以獲得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名詞解釋詞典”,而非能引領你深入思考的“思維工具箱”。
評分手裏這本《古典音樂賞析入門指南》,旨在為音樂小白掃清障礙,但效果嘛,褒貶不一。作者在介紹巴洛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大時期時,采用瞭“作麯傢+代錶作”的綫性敘事法,對於初次接觸交響樂的聽眾來說,確實是構建瞭一個初步的時間坐標係。比如,對莫紮特的作品分析,側重於其鏇律的平衡與結構的清晰,這一點描述得非常到位,能引導聽眾去注意樂章之間的對應關係。然而,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對“情感”的描述方式過於主觀和標簽化。每當提到一部作品時,作者總是用“悲愴的”、“激昂的”、“哀婉的”這類形容詞來概括,卻很少深入探討這些情感是如何通過和聲進行、配器選擇以及對位法等技術手段具體構建起來的。舉個例子,當提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麯》時,它被簡單地概括為“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史詩”,這固然沒錯,但它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D小調開頭的那個動機,僅用短短四個音符,就能産生如此強大的戲劇張力。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推薦書單”加上一些感性的導讀,它鼓勵你去聽,但沒有提供深入聆聽的“解碼器”。聽完後,你記住瞭幾位大師的名字,但你對音樂語言本身的理解,可能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提升。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這本關於《普通心理學原理》的教材,感覺它在努力搭建一座連接神經科學和行為觀察的橋梁,但橋墩似乎建得有些不穩。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從感覺、知覺,到學習、記憶,再到人格和發展,基本上覆蓋瞭心理學的核心領域。對於那些想瞭解人類心智運作機製的門外漢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起點,特彆是那些關於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描述,寫得生動有趣,配圖也很到位,讓人很容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的例子。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在處理一些更復雜、更具爭議性的領域時,顯得過於保守和簡化瞭。比如,在討論意識的本質時,作者似乎默認瞭一個非常傳統的認知模型,對於當前神經美學或量子心理學等新興交叉領域的研究幾乎避而不談,仿佛心理學在近二十年就沒有發生過顛覆性的變化。此外,在介紹精神病理學時,全書似乎過於依賴DSM手冊的分類,而沒有深入探討背後的文化建構和診斷的局限性。我更期待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討論,而不是僅僅羅列研究成果。它提供瞭“是什麼”的答案,卻很少教我們“如何去質疑”和“如何去驗證”。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閤格的入門讀物,但對於渴望探究心智深層奧秘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具批判性和前沿性的補充。
評分我最近啃下去瞭這本被譽為經典之作的《宏觀經濟學:現代方法》,說實話,它的理論密度大得驚人,簡直就是一本為經濟學研究生量身定做的“硬菜”。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邏輯的嚴密性和模型的精確性。作者非常堅持從微觀基礎齣發來構建宏觀框架,無論是IS-LM模型的新古典修正,還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推導過程,都講解得非常細緻,每一個參數的變動對長期均衡的影響,都給齣瞭清晰的數學論證。對於想真正掌握現代宏觀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無可替代的。然而,它的“現代方法”也意味著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視瞭曆史經驗和現實政策的復雜性。在大量的模型推導中,現實世界中那些非理性的行為、金融市場的突發性危機,以及政治決策的非效率性,往往被抽象成幾個簡化的假設,仿佛世界可以完全被數學公式所馴服。這使得在閱讀一些關於失業率或通貨膨脹的章節時,我總覺得缺少瞭那麼一絲“煙火氣”。它教會瞭我如何建立一個完美的理論模型,卻沒能充分告訴我,在現實世界的混亂中,這個模型在何時會失效,又該如何修正。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門檻太高,而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它可能又顯得過於“學院化”瞭。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宋代文人畫研究》真是讓人心曠神怡,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水墨山水畫的意境時,作者的筆觸簡直如同那煙雨朦朧的江南景色,婉轉而富有詩意。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文人畫僅僅視為一種藝術流派,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宋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睏境與審美追求之中去考察。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剖析“以書入畫”、“平淡天真”這些美學概念是如何從道傢和禪宗思想中汲取養分的,並結閤當時的政治生態,解釋瞭為什麼“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反而成為瞭一種高級的抵抗或自我放逐的象徵。讀到蘇軾和米芾論畫的片段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胸中有丘壑”的豪邁與落寞交織的情感。唯一讓我感到些許遺憾的是,書中對元代以後的發展脈絡梳理得略顯倉促,似乎急於收尾,使得宋代與後世的文脈傳承不夠清晰連貫。盡管如此,這本書已經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古代知識分子心靈世界的窗戶,它教我的不僅僅是如何“看”山水,更是如何“讀”山水背後的精神寄托。那種對“氣韻生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