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丰子恺艺术四书(慈悲的滋味、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 | ||
宣 传 语
| 一套有人情味的艺术启蒙之书!根据开明书店经典版本重新编辑。看一代民国大家以返璞归真之心,讲述四种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 | ||
关键词
| 丰子恺 艺术 民国 活着本来单纯无宠不惊过一生 href="#" title="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 到山中去 护生画集 丰子恺谈建筑 西洋美术史 豁然开朗敝帚自珍 我这一生此生多珍重 你是这世界的慈悲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建筑 绘画 国画 油画 印象派 文学 入门 启蒙 诗画 漫画 历史 叶圣陶 朱自清 朱光潜 泰戈尔 李叔同 蒋勋 | ||
作 者 | 丰子恺 著 | ||
出版日期 | 2017年7月1日 第1次印刷 | ||
定 价 | 299.00元 | ||
规 格 | 170*240*51(mm) | ||
页 数 | 960页(612千字) 印 张:60.75 | ||
图书类别 | 文艺 畅销 图书分类号: | ||
书 号 | 《慈悲的滋味》:ISBN 978-7-5477-2493-4 《认识绘画》:ISBN978-7-5477-2500-9 《美的情绪》:ISBN 978-7-5477-2501-6 《认识建筑》:ISBN 978-7-5477-2494-1 | ||
内文用纸 | 100克艺术超感 | 封面用纸 | 封面:250克环保沙褐,250克白卡,230克靓彩艺纹 腰封:170克高阶映画 |
印 刷 | 平装 四色 裸书脊 | 书脊厚度 | 51mm |
策 划 | 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 ||
出 版 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
编辑推荐
l 五十年间说慈悲,三十四讲谈大美。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艺术大家丰子恺先生,这次以返璞归真之心,讲述四种融汇中西的艺术故事!
l 根据开明书店经典版本重新编辑。其中《认识绘画》在《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等著作基础上重新编排,是丰子恺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认识建筑》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年)等著作基础上编辑而成;《美的情绪》在《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年)“外一种 西洋画派十二讲”基础上重新编排。
l 整理补充300余幅图片,经过细致得当的编排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便于当下读者更好地理解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世界。内文采用艺术超感纸,对图片有较好的表现力。祼书脊线装,方便180度平摊阅读。
内容简介 |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一是,讲义当著作;二是,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等——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丰子恺艺术四书”之《认识绘画》《美的情绪》《认识建筑》皆源于此。其中: 《认识绘画》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美的情绪》中,丰子恺几乎梳理了经典西方美术的所有流派,门外汉看来纷繁复杂的西方美术渊源,在丰子恺笔下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清晰简单。跟随他的讲解,你也能看得懂画,理解美的情绪和精神。 《认识建筑》是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这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背后,丰子恺先生真正讲述的却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慈悲的滋味》精选散文58篇、画作59幅,从“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面向,充分展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既洒脱又悲悯的人生情味。在丰子恺笔下,猫儿打架了、看蚂蚁搬家、春困的懒腰都可入画,市井的闲情、孩子们的梦话和窗前的梧桐树也都可以写成散文,正如朱光潜说他,“是个从顶至踵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是艺术的,全都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
作者简介 |
丰子恺(1898-1975) 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从夏丏尊学习文学。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发表了其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8年,首部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美术史》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首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任教于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和写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再笔》,漫画集《子恺漫画》《护生画集》,艺术论著《》《》《西洋建筑讲话》《艺术修养基础》等,译作《源氏物语》《猎人笔记》等。
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丰子恺)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泰戈尔
在三十年代,子恺兄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编了好几本书,使一代的知识青年,连我这个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 ——叶圣陶
先生著述之丰,恐怕在中国近代文艺界也是不多的。他是近代中国美术的启蒙者,是美术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漫画家,为我们社会诚诚恳恳做了那么多事。 ——华君武
他(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尘世,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 ——朱自清
人家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 ——郁达夫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 ——巴金
他的命题是大的,落笔却是别致有趣……丰子恺以简洁、稚拙、不事雕琢的线条勾勒出的那些只属于他的形象,他的画风影响着中国的后辈漫画家。 ——铁凝 |
目 录 |
《慈悲的滋味》
第一章 人间世
剪网(图花生米不满足)
渐(图寒假回家的哥哥,弟弟看见不认识了)
儿女(图爸爸回来了)
闲居(图好花时节不闲身)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图天然秋千)
东京某晚的事(图钻研)
楼板(图买粽子)
姓(图把酒话桑麻)
晨梦(图逃避与追求)
大账簿[图BROKEN HEART(心碎)]
秋(图雀巢可俯而窥)
暂时脱离尘世[图 KISS(吻)]
塘栖(图落日放船好)
旧上海(图车厢一角)
物语(图柑子哭起来)
午夜高楼(图卖花人去路还香)
生机(图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实行的悲哀(图星期六之夜)
梧桐树(图最高犹有几枝青
新年怀旧(图恭贺新禧)
“带点笑容” (图 哥哥带点笑,妹妹头抬高,弟弟别吃糕)
清晨(图蚂蚁搬家)
敬礼(图火肉粽子)
代画(图办公室)
第二章 山水间
山中避雨(图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西湖船(图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
初冬浴日(图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扬州梦(图客船自载钟声去)
西湖春游(图好鸟枝头亦朋友)
杭州写生(图落日解鞍芳草岸)
庐山游记之一江行观感(图长条乱拂春波动)
庐山游记之二九江印象(图旧时王谢堂前燕)
庐山游记之三庐山面目(图莫言千顷白云好)
黄山松(图客从远方来)
黄山印象(图一肩担尽古今愁)
上天都(图几人相忆在江楼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童寺忆雪舟(图唯有君家老松树)
不肯去观音院(图海水摇空绿)
第三章 众生相
阿难(图母亲又要生小弟弟了)
癞六伯(图手倦抛书午梦长)
五爹爹(图跌一跤且坐坐)
菊林(图还有5里路)
戎孝子和李居士(图冬)
算命(图晚凉)
老汁锅(图赶火车)
砒素惨案(图街头)
三大学生惨案(图米贵偏逢饭量加)
陶刘惨案(图低头弄针线,不管春深浅)
歪鲈婆阿三(图夏景)
小学同级生(图小学时代的同学)
S姑娘(图 打驴子给马看)
乐生(图深秋佳兴打桐子)
宽盖(图只是青云浮水上,教人错认做山看)
元帅菩萨(图樱桃豌豆分儿女,草草春风又一年)
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一 (图圣诞老人)
记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之二 (图婆婆好!阿姨好!)
新年随笔[图 昨夜剪刀寻不着,晓来横在石阑干(栏杆)]
阿咪(图人瑞一母三胎)
《认识绘画》
序 图画与人生
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
第四章 绘画的学习法
绘画的学习,西洋画有一定的方法,而中国画没有定论。因为西洋画容易学,中国画不容易学。学西洋画可以用功而成就,学中国画用功不相干,全靠天才。
一、 绘画的种类
二、 绘画的工具
三、 绘画的学习法
四、 图画学习法
五、 形体的描法
六、 色彩的描法
七、 构图法
第五章 绘画的欣赏
(凡绘画)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力求肖似实物的,即依照眼前的实际状态而描写的。其二是故意背叛实物的,即依照心中的想像姿态而描写的。前者可称为“写实”的,后者可称为“写意”的。
一、 绘画的欣赏
二、 绘画与文学
三、 漫画
四、 画鬼
第六章 中国美术的优胜
西洋美术与东洋美术一向有着不可越的差别。然而最近半世纪以来,美术上忽然发生了奇怪的现象,即近代西洋美术显著地蒙了东洋美术的影响,而千余年来偏安于亚东的中国美术忽一跃而雄飞于欧洲的艺术界,为近代艺术的导师了。
一、 中国画简史
二、 中国画与远近法
三、 中国画与西洋画
四、 绘事后素
附录中国美术的优胜
《美的情绪》
书卷首
序 讲 现代画派及其先驱:古典派,浪漫派
第一讲 现实主义的绘画:写实派
第二讲 近世理想主义的绘画:拉斐尔前派,新浪漫派
第三讲 艺术的科学主义化:印象派
第四讲 外光描写的群画家:印象派画风与画家
第五讲 外光描写的科学的实证:点彩派(即新印象派)
第六讲 主观主义化的艺术:后期印象派
第七讲 新时代四大画家:后期印象派四大家
第八讲 西洋画的东洋画化:野兽派
第九讲 形体革命的艺术:立体派
第十讲 感情爆发的艺术:未来派与抽象派
第十一讲 意力表现的艺术:表现派
第十二讲 虚无主义的艺术:达达派
《认识建筑》
第一讲从坟到店
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经过五次的变更: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在希腊时代是神殿,在中世时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宫室,到了现代是商店。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很有兴味。
五、 埃及坟墓
六、 希腊神殿
七、 哥特教堂
八、 近代宫室
九、 商业化建筑
第二讲坟的艺术
他们看见人死了,确信他将来一定会复活;于是设法把他的死骸好好地保存,以便将来复活时灵魂仍旧归宿进去。他们又确信人死后依旧生活着,不过不是活的生活而是“死的生活”;于是设法给他建造“死的住宅”,好让他死后依旧安乐地生活。他们以为这是人生重要不过的大事,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这工作上。
一、 金字塔
二、 坟墓殿堂
第三讲殿的艺术
看了以上所述的帕特农神殿建筑的视觉矫正的五要项,谁不惊叹希腊人的造形美感的异常的灵敏?想象了这殿堂的十全之姿,而反观我们日常所见的所谓建筑,真是草率了事,谈不到“美术”的。
一、希腊精神
二、希腊神殿
三、楣式建筑的特征
四、希腊建筑中的视觉矫正
第四讲寺的艺术
但这并不全是迷信,伟大的宗教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一、 地下礼拜堂
二、 地上礼拜堂
三、 拜占庭式
四、 罗马式
五、 哥特式
六、 复兴式
第五讲宫的艺术
由教堂建筑变成宫室建筑,是世界文化的一大转机。若以古今二字把历史划分为二时期,则教堂以前的可称为古代的建筑,宫室以后的可称为今代的建筑。自从宫室文化时代以后,建筑都以人生为题材,都为人生现世的幸福而建造。
一、古今建筑的差别
二、宫室建筑的兴亡
第六讲店的艺术
未来的建筑的主要题材,大约不复是为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
一、 广告性质的建筑
二、 合理主义的建筑
《认识绘画》这部分,彻底打开了我对艺术的全新认知。在此之前,我对绘画的理解,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层面,顶多是对名家名作的景仰。但丰子恺先生以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绘画的本质、绘画的趣味、绘画的意义娓娓道来。他并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去“教育”读者,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看懂”绘画,去“感受”绘画。他强调绘画的“日常性”,认为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从儿童的涂鸦讲到大师的杰作,从自然景物的描摹讲到人物情感的表达,都展现了他对绘画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意境”的阐释,他认为好的绘画,不在于写实到何种程度,而在于能够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一种画家内心的感受。这种“留白”的艺术,在东方绘画中尤为重要,也让我想起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画,而是开始尝试用心去感受画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去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世界。这种“认识”的过程,让我觉得绘画变得更加亲切和可感,也激发了我自己动手去尝试描绘的兴趣。
评分《认识建筑》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建筑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建筑就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是冰冷的结构和功能的体现。但丰子恺先生却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建筑与生活、与文化、与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没有去深入探讨复杂的建筑理论,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情感和体验。他写庭院的幽静,写老房子的韵味,写寺庙的庄严,都让我体会到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他强调建筑的“人情味”,认为好的建筑应该能够与居住者产生共鸣,能够体现出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他对于东方传统建筑的喜爱,也让我看到了建筑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阅读这本书,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其外观,而是去体会它所传达的氛围,去感受它与环境的融合,去思考它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是凝固的诗,是无声的歌,它诉说着属于人类的喜怒哀乐,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流转。
评分《美的情绪》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内心的共鸣。我常常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美好,都来源于我们对美的感知和捕捉。丰子恺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美的情绪”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滋生的。无论是雨后初霁的清新,还是落叶飘零的萧瑟,他都能从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文字。他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摹,更是对内心感受的捕捉。他写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眷恋,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并非只存在于艺术品或名胜古迹中,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比如,清晨阳光洒在书页上的光斑,傍晚归家时社区里传来的饭菜香,甚至是与朋友一次轻松的谈话,都可能蕴含着一份淡淡的美。丰子恺先生教会我,要拥有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受那些细微而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情绪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力量。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一位知己促膝长谈,分享着对生活点滴的感悟,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如今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评分《认识绘画》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如同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近绘画的世界。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绘画的构图、色彩、笔触,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幅作品的生命力。他尤其强调了“意境”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受用。以前我总觉得绘画就是把事物画得越像越好,但丰子恺先生告诉我,绘画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意念,一种画家内心的世界。他举的例子,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还是刻画人物神态,都让我看到了绘画的无限可能性。他让我明白,即使是寥寥几笔,也能够勾勒出万千气象,传达出丰富的情感。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遥远和畏惧,而是开始对绘画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好奇心。我开始尝试去欣赏画中的细节,去体会画家的用心,去感受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评分《丰子恺的艺术与人生》这个合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启迪。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看似轻松幽默,实则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他的人生,也因他的艺术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是如何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他的人生观,可以用“随缘”二字来概括,他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执着,在顺境中保持平和,在逆境中寻找乐趣。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了东方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非对外在物质的追求。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平和与幸福的道路。丰子恺先生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真我,活出风骨,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的人生,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虽然色彩不浓烈,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丰子恺艺术四书》这本书,自从拿到手,就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原本有些浑浊的日常。我一直对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有着特别的喜爱,他笔下的生活,简朴却充满诗意,平凡却蕴藏哲理。这次的“四书”合集,更是将他艺术观的各个层面一一呈现,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慈悲的滋味》让我看到了丰子恺先生对生命最本真的关怀,那种超越个体、发自内心的悲悯,如同甘露滋润着疲惫的心灵。他对于众生的怜惜,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他生活态度的体现,从他对动物、对孩子、对普通人的细微观察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他描绘的“慈悲的滋味”,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生活智慧,比如对待生死的豁达,对待得失的淡然,这些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执着于外在的物欲,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与丰盈。书中的插画,更是点睛之笔,寥寥几笔,却勾勒出无限的意境,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平和而美好的氛围。阅读这本书,仿佛与丰子恺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用他温厚的文字和淳朴的画风,教会我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柔软,一份善良,一份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更加懂得珍惜当下,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安抚心灵的文字,直到我翻开这本《丰子恺艺术四书》。我尤其钟爱《慈悲的滋味》篇章,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而是用最朴实、最真切的语言,触及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丰子恺先生描绘的“慈悲”,并非是某种宏大的理论,而是体现在他对生活细节的体察,对众生平等的关怀。他笔下的孩童,那种纯真无邪的笑脸,那种无忧无虑的玩耍,都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童年,同时也为当下的孩子们感到一丝忧虑。他对动物的怜悯,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更是让我反思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并没有刻意去宣扬某种宗教信仰,但他所展现出的那种悲悯情怀,却是一种超越宗教的普世价值。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平静,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可以休憩的心灵栖息地。它提醒我,即使身处困境,也应该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去体谅世事。
评分《美的情绪》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容易被生活中的小美好打动的人,而丰子恺先生恰恰捕捉到了这些细微的美感,并将其升华。他笔下的生活,总是充满了诗意,即使是平凡的日常,也被他描绘得如诗如画。他写春天的嫩芽,写夏天的蝉鸣,写秋天的落叶,写冬天的炉火,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场景,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和情感。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这些“美的情绪”的捕捉,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他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然后用文字将这份美传递给我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的存在,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无限美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滋养了,我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
评分《认识建筑》这本书,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建筑只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但丰子恺先生却告诉我,建筑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情感性。他没有用专业的术语去解读建筑,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体验。他写庭院的幽静,写老房子的韵味,写寺庙的庄严,都让我体会到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他对于东方传统建筑的独特见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好的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体现出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其外观,而是去体会它所传达的氛围,去感受它与环境的融合,去思考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评分《丰子恺的艺术与人生》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丰子恺先生用他的一生,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将艺术与生活完美地结合。他的艺术,看似轻松幽默,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他的人生,也因他的艺术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人生观,可以用“随缘”二字来概括,他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执着,在顺境中保持平和,在逆境中寻找乐趣。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了东方智慧,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而非对外在物质的追求。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平和与幸福的道路。丰子恺先生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真我,活出风骨,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他的人生,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虽然色彩不浓烈,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