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剑平、储道立编著的《中国古代情报史》对历代情报活动与用间案例也做了详尽的评析,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情报活动的大体情况和情报思想的一般内容,了解古代情报谋略施展和用间案例的大致情况。本书主要记录了我在军事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心得,反映了我对军事情报工作的认识。
《辞海》对情报这样定义:“战时关于敌情之报 告,曰情报。”“情”强调情报的消息性,价值性, “报”强调情报的传递性。有“情”无“报”,有“ 报”无“情”,都不能算作“情报”。
熊剑平、储道立编著的《中国古代情报史》是***部介绍中国古代情报史的专著,阐述了从远古、夏 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辽 金、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情报工作理论、活 动和特点。
储道立,1945年生于江苏南京。1962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汉语史硕士(1981年)。著有《白话吕氏春秋》《孙子的用兵艺术》《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等,发表论文30余篇。解放军**关系学院军事思想专业硕士生导师.军事情报学博士后合作导师。 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章 远古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的萌生
**节 远古时期情报活动
(一)情报活动溯源
(二)口耳相传中的谍战
第二节 商代的情报活动
(一)伊尹行间与商灭夏
(二)商代监视方国制度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情报活动
(一)吕尚对时局的战略分析
(二)搜集情报和战争谋划
第四节 《周易》情报思想
(一)君子之观:知彼知己情报观的萌芽
(二)原始要终:情报认识论
(三)知几:预警思想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理论的形成
**节 春秋争霸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一)秦国巧收由余和称霸西戎
(二)楚材晋用与晋楚争霸
(三)勾践复国的情报谋略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游说活动和情报谋略
(一)烛之武退秦师和秦、郑谍战
(二)子贡救鲁的情报活动
(三)张孟谈救赵的情报活动
第三节 《孙子》情报思想
(一)战略情报分析理论:庙算和称胜
(二)情报搜集之法:相敌和用间
(三)情报谋略:示形之术
(四)缺失和不足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理论的发展
**节 战国时期的情报谋略活动
(一)张仪的情报谋略
(二)苏秦的情报活动
(三)范雎反间除廉颇
(四)信陵君遭受诋毁
(五)战国纵横家情报活动特点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谍战
(一)田单巧计救齐
(二)赵奢巧施反间计
(三)郭开巧计除赵将
(四)郑国修渠
(五)苏代救赵
(六)荆轲刺秦
第三节 《周礼》外交和情报官制
(一)专门官职
(二)相关官职
(三)“官常”和“官联”
第四节 《管子》情报思想
(一)遍知天下:论情报工作地位
(二)《八观》与情报搜集
(三)《八观》与情报分析
(四)知能和知意:对情报工作本质的认识
第五节 《鬼谷子》情报思想
(一)观往验来,知彼知己
(二)因其言,听其辞
(三)揣摩真意
第六节 《吕氏春秋》情报思想
(一)知化:对情报地位的认识
(二)察疑与察传:情报资料甄别
(三)知化与知道:论预警情报
(四)重言与慎言:反情报思想
第七节 战国兵书的情报思想
(一)《吴子》的情报思想
(二)《尉缭子》的情报思想
(三)《司马法》的情报思想
(四)《六韬》的情报思想
……
第四章 汉朝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谋略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第七章 元明时期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第八章 清朝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第九章 清朝的情报活动和情报思想
后记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空泛地讨论“情报”这个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历史时期,去挖掘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制度。比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论述所打动。他们不仅仅是口若悬河的辩士,更是游走于各国之间,收集政治风云变幻、君王心思意图的“情报分析师”。他们的每一次出使,每一次游说,背后都牵扯着巨大的信息博弈。还有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隐姓埋名、潜伏敌营的“内应”的描写,更是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这些人物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并非如同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粗暴,而是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心理的博弈。这本书让我明白,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它并非现代概念的专属,而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我合上书页,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古代智者运筹帷幄的画面,不禁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智慧而感到自豪。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乏故事的精彩。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善于引用生动的史料和传说,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密探”、“线人”的工作场景的描绘,即使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让人不禁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好奇。同时,作者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能够从中提炼出情报工作的普遍规律和时代特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情报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因时而变、因地而异”的特点的分析。例如,在某些统一王朝时期,情报工作更加注重集中和高效;而在分裂时期,情报工作则显得更加分散和灵活,甚至带有浓厚的江湖气息。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情报工作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故事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非常值得我反复品读和深入思考。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并且能够洞察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情报逻辑。书中对不同朝代情报机构的演变,以及情报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等方面的描写,都非常具体。例如,唐朝的“密的官”制度,以及对官员的监视机制,就展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信息控制的重视。而到了宋朝,由于其重文轻武的国策,情报工作又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更加依赖于文官体系和渗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情报工作描绘成一个冰冷、纯粹的技术性工作,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之下,强调了情报的获取、分析和运用,与君主的决策、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发生在不同朝代的一些重大军事行动或政治变动,都深入剖析了情报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并非偶然,而是信息不对称和情报优势劣势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颇有“拨云见日”之感的书。以往阅读中国古代史,总觉得有些事件的发生显得突兀,或者人物的决策动机不够清晰。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透过“情报”这扇窗户,去理解历史的真相。例如,在描述一些边疆冲突或对外关系时,书中会详细阐述朝廷是如何获取敌方情报的,是如何评估对方的实力和意图的,以及如何在情报的指引下做出外交或军事决策的。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统治者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客观和审慎,既不回避历史的真相,也不进行过度解读。书中对一些“潜伏”人物的描述,例如在敌国长期潜伏,为我方传递重要信息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现实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情报工作的艰辛与不易。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中国古代情报工作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的发现都令人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印刷质量也很棒,纸张触感舒适,字迹清晰,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以往接触的大多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料,总觉得历史的面纱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特别是关于那些“幕后”的运作,更是引人遐想。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考证功底所吸引。从夏商周时期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延伸出的信息获取,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谍报网络,再到秦汉时期统一帝国对情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书中不再仅仅是舞台中央的帝王将相,更是需要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搜集、分析、运用情报的“操盘手”。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对古代统治者如何维护国家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