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哲学思考书籍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哲学思考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貝 等人/著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自我认知
  • 法国哲学
  • 高中生
  • 哲学入门
  • 自我建构
  • 存在主义
  • 思辨
  • 青少年读物
  • 哲学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家出版
ISBN:9789869492706
商品编码:246913523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5
页数:2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作者:侯貝 等人/著

出版:大家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200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492706

出版日期:2017-07-05

思考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動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行動。

我們承擔了行動的責任,因為我們是行動的發起者。

如此,我們才成為享有尊嚴的人,成為擁有權利與責任的道德行動者──

也才成為主體

愛他人,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還依舊保存住自己?

我是個孤島,還是真的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饜足的欲望,還是節制欲望的規範?

存在需要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繼續?

在這裡,我們思考主體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討論主體如何運用知覺來掌握外界。

我們探討他人的處境如何召喚我們,讓主體之間產生連結。

我們試圖從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獲致幸福的可能。

我們從時間的流逝,去探討存在的本質。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有資格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人,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我是誰?我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嗎?或是我必須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見自己?

我真的能夠感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嗎?如何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不再人云亦云?

這是一本關乎「自我」的書。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問題的回答,從這本書開始!

【哲學家格言】

「因此,我們愛的永遠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質。」──巴斯卡《沉思錄》

「我們並不是因為判斷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們稱某物為善的,是因為它是我們所欲望的。」──史賓諾莎《倫理學》

「不論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還是其他每個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時候同時當作目的,決不僅僅當成手段來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那些擁有天資者受苦*深。」──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你們的鄰人之愛是你們對自己低劣的愛。」──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主體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主體哲學?

因為人不是無需費力,自然而然就成為主體。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肩負起行動的責任,他才真正成為主體──主體的地位是努力得來的。

▍主體哲學在談什麼?

「主體」相對於「客體」,一如「自我」相對於「他人」(和「他物」)。主體哲學就在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他物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體哲學討論了哪些主題:

──人,在什麼時候才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那個意識中的我,以及無意識中的我,哪個才是我?

──透過知覺感官來認識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觀性?

──我們如何藉由他人來認識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為道德的基礎?

──欲望與主體的關係為何?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了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差異?活著需要理由嗎?

▍主體哲學有「什麼用」?

當我們透過意識、感知、行動、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與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有助於我們深度地理解社會上發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但也能理解並重視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學習主體哲學讓自己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人」。

專家推薦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中學教師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本書目的**不是呈現琳琅滿目的抽象概念,而是為了讓讀者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我以及自己與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度理解社會上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制於欲望,不隨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異己並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葉浩

「保持心靈的無限開放,享受書中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哲學文本,這也就是蘇格拉底詰問的*終目的︰『認識你自己』。」──曾瑞明

【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薦序】「主體」與「主體性」──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哲學探討╱葉浩

【推薦序】讀哲學的前提是什麼?──當我們讀哲學時,我們讀的是什麼?╱曾瑞明

▍**章 主體哲學導論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是各種行動的起源。

【問題思考】

問題1 人類如何獲得主體的地位?

1. 人類在意識到自身而成為主體

2. 人類透過行動對外在世界發揮作用,而贏得主體的地位

3. 人類透過關係而顯示自己是主體

問題2 主體在什麼條件下能達到客觀?

1. 要達到客觀,主體應該排除哪些可能介入自身與客體(對象)之間的東西

2. 主體可以藉由諮詢他人而達到客觀

3. 主體在採納普遍觀點而非特殊觀點的條件下,可以做到客觀

【哲人看法】

問題1 人類如何獲得主體的地位?

1. 康德:主體是能思考的存在

2. 黑格爾:藝術創作,是認識自己身為主體的方式

3. 卡繆:反抗,以此獲得主體地位

問題2 主體在什麼條件下能達到客觀?

1. 柏拉圖:主體應該避免各種有害的影響

2. 阿蘭:許多主體所共通的事物,即是客觀

3. 皮亞傑:主體藉由改變觀點而變得客觀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我們是否能懷疑主體的存在?

1. 尼采:主體的存在是個不確定的假說

2. 沙特:我不是我所認為之所是

3. 柏拉圖:透過對話,主體得以認識自己

【延伸思考】

繪畫──主體性是否能被我們所再現?

訪談:法國社會學家黑蒙.布東(Raymond Boudon)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是再現我們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過程。無意識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假說,用以解釋意識所無法說明的事物。

【問題思考】

問題1 意識是否能帶來某種知識(認知)?

1. 懷疑是認識的**步

2. 意識讓世界與我們的判斷具有某種結構

3. 意識就是自由

問題2 我們能否認識自己?

1. 「我」難以掌握

2. 「我」會令人迷惑

3. 意識會在無意識中醞釀出來

問題3 為何要假設無意識的存在?

1. 難以接受的假設

2. 無意識是必要的假設

3. 無意識的假設讓我們能對壓抑作出解釋

【哲人看法】

問題1 意識是否能帶來某種知識(認知)?

1. 笛卡兒:擁有意識,首要在於懷疑

2. 梅洛-龐蒂:必須重建對意識的認識

3. 康德:道德意識指導我們應做之事

4. 沙特:意識是對於「沒有理由卻必須選擇」的焦慮

問題2 我們能否認識自己?

1. 巴斯卡:我是什麼?

2. 休謨:「自我」並不具有穩定性

3. 尼采:在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情上,意識欺騙了我們

4. 萊布尼茲:我們的行動醞釀於無意識之中

問題3 為何要假設無意識的存在?

1. 佛洛伊德:自戀創傷

2. 佛洛伊德:無意識的假說解釋了無法解釋的事物

3. 佛洛伊德:被壓抑的事物雖被遺忘,卻未被抹消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無意識會讓我們不用負責任嗎??

1. 阿蘭:無意識是無效的不在場證明

2. 佛洛伊德:無意識並不會解除我的任何責任

3. 沙特:人類對自己與全體人類負有責任

【延伸思考】

電影──我們是自己的過去的受害者嗎?

哲學時事──認識自己真的如此必要嗎?

訪談:克萊蒙.羅賽(Clément Rosset, 1939-)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知覺

所謂知覺,就是知覺的主體和被知覺的客體發生接觸之後,產生各種感覺所組織而成的整體。

【問題思考】

問題1 知覺是否等於感覺?

1. 知覺是透過我們的感官接收強烈的印象

2. 知覺並未注意到*細微的感覺

3. 知覺選取訊息

問題2 知覺可以訓練嗎?

1. 學習描述知覺以體驗主體的角色

2. 學會以科學的方式知覺

3. 學習擺脫只求實利的知覺

問題3 知覺是客觀的嗎?

1. 靈魂預先感受到疼痛:知覺是主觀的

2. 疼痛的知覺並不全然是主觀的

3. 疼痛關乎意識的活動

【哲人看法】

問題1 知覺是否等於感覺?

1. 洛克:感覺,知覺的起點

2. 萊布尼茲:知覺是由我們所感覺不到的細微感知所組成

3. 梅洛-龐蒂:一切知覺都是某種預期的結果

問題2 知覺能訓練嗎?

1. 胡塞爾:學習描述知覺,才能掌握主體的角色

2. 巴舍拉:科學認識的斷裂

3. 柏格森:訓練,是學習以公正的方式感知

問題3 知覺是客觀的嗎?

1. 柏拉圖:各種身體的感情都觸及靈魂

2. 巴克萊:痛苦的根源在於對某物的感覺

3. 叔本華:為何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痛苦?

【長文閱讀】

笛卡兒,〈屈光學〉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藝術家對世界的知覺是否與眾不同?

1. 梵樂希:舞蹈的哲學

2. 柏格森:藝術家的感知擴大了我們平常的感知

3. 馬蒂斯:藝術家教導我們像孩子一樣感知事物

4. 柏拉圖:藝術家是否會扭曲我們的知覺?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感知指的是去詮釋世界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他人

他人是另我,既是有別於我,因為他並不是我,同時卻又與我相似,因為他是有意識與感覺的存在。

【問題思考】

問題1 他人是另一個我自己嗎?

1. 對於與我們相似的人,我們會有憐憫之心

2. 我們處於相同的處境底下

3. 他人與我們相似,但並不是一模一樣

問題2 我們是否能觸及他人?

1. 我們只能認識到他人的外在

2. 然而,我們可以感知到他人體驗著某些感受

問題3 若沒有他人,我們能否成為自己?

1. 我們只有對著他人才會展現自己的樣子

2. 我們的自由建立在對他人的肯認之上

3. 他人迫使我們清楚認識自己

【哲人看法】

問題1 他人是另一個我自己嗎?

1. 盧梭:自愛心讓我感受到對人的憐憫

2. 維永:人類兄弟,認我做你們的一員吧

3. 尼采:愛遠人勝於愛鄰人

問題2 我們是否能觸及他人?

1. 梅洛-龐蒂:相似者有所不同

2. 謝勒:私密之我的表達

問題3 若沒有他人,我們能否成為自己?

1. 鄂蘭:我們只有對著他人才會展現自己的樣子

2. 伊波利特:他人──透過他,我才獲得意識

3. 沙特:他者──抵抗自欺的城牆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他人是道德意識的基礎嗎

1. 李維史陀:拒絕他人的傾向

2. 康德:他人並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3. 列維納斯:面容的脆弱性,禁止我殺人

【延伸思考】

文學──是否可能不再成為一個人?

繪畫──愛情是盲目的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五章 欲望

欲望是對缺乏的意識,以及我們為了填補缺乏所付出的努力,而缺乏卻永不止息地再生。

【問題思考】

問題1 我們是否應該克制自己的欲望?

1. 滿足所有欲望並不會感到幸福

2. 節制欲望,迴避痛苦

3. 改變那些讓我們不幸的欲望

問題2 我們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克制欲望有違自然

2. 道德審判並非總是合理

3. 忠誠與欲望的本質相反

問題3 欲望真正的性質為何?

1. 欲望可以yin領我們向善

2. 尚未滿足的欲望已經是某種快樂

3. 欲望是人的本質

【哲人看法】

問題1 我們是否應該克制自己的欲望?

1. 叔本華:欲望不過是不滿足罷了

2. 伊比鳩魯:快樂並不在於富足

3. 艾比克泰德:只有我們的欲望與判斷,才是取決於我們的

問題2 我們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柏拉圖:只有符合我們天性的欲望,我們才應該滿足它

2. 拉康:欲望需要得到滿足

3. 莫里哀:所有的享樂都是變動不居的

問題3 欲望真正的本質為何?

1. 柏拉圖:我們都混淆了對善與對享樂的愛

2. 盧梭:我們相信欲望應該得到滿足

3. 斯賓諾沙:我們相信意志能夠對欲望產生作用

【長文閱讀】

艾比克泰德,《手札》

1. 我們的欲望過多

2. 幸福在於對自我的掌控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我們的欲望是自由的嗎?

1. 吉哈德:消費是種模擬

2. 布希亞:我們想要的不是擁有而是存在

3. 艾爾諾:消費社會或是欲望的異化

【延伸思考】

繪畫──欲望難道不是另一個欲望的欲望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六章 存在與時間

存在就是「真實地在」這個事實。度量與影響存在的就是時間。

【問題思考】

問題1 我們真的知道時間是什麼嗎?

1. 時間不在別處,只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之中

2. 我們並非真的「在」時間「裡」

3. 改變那些讓我們不幸的欲望

問題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時間的影響?

1. 存在太過短促,如果我們不注意時間

2. 時間會欺騙我們

3. 死亡並不能妨礙我們的自由

【哲人看法】

問題1 我們真的知道時間是什麼嗎?

1. 奧古斯丁:時間是對於變化的意識

2. 康德:我們有的只是時間的再現

3. 柏格森:時間的空間表象會騙人

問題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時間的影響?

1. 馬可.奧勒留:我們的生命全在於當下

2. 巴斯卡:我們未曾活過,但我們想要過活

3. 尼采:要彷彿我們永遠不會死那般熱愛生活

4. 沙特:終有一死並不能限制自由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存在需要理由嗎?

1. 笛卡兒:上帝必然存在

2. 康德:就算神是無限的也無訪證明其存在

3. 斯賓諾沙:在存在的事件中尋求目的是種錯誤

4. 尼采:永恆,即再活一次自己的生命的意願

5. 維永:活著的時間

【延伸思考】

藝術──我們可以描繪存在嗎?

陳箴,《搖籃》,聲音裝置,1995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迷途中的指南针:现代思辨的探索之旅》 一部引领读者深入现代哲学核心议题的导览式著作,聚焦于知识的边界、伦理的困境以及存在的意义追问。 本书并非一部旨在提供终极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以及“生命究竟为何?”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共同踏入一场激动人心的智识冒险。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已在既定教材中被过度阐述的古典哲学范畴,转而将聚光灯投向了二十世纪至今,那些最具颠覆性和时代性的哲学思潮。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当代社会普遍关切的哲学难题展开深入的思辨与分析。 --- 第一部:知识的重建与幻觉——认识论的后现代转向 在信息爆炸且真假难辨的数字时代,我们对“真实”的把握前所未有地脆弱。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传统认识论的危机,特别是当主体性受到挑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逐渐瓦解后的新图景。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描述的转向”与语言的陷阱: 探讨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对日常语言哲学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如何通过分析语言的使用情境来揭示概念的运作机制?书评述了后结构主义者如德里达对文本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解构,强调意义的无限延异性与不稳定,从而挑战了任何声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企图。 2. 科学实在论的黄昏? 面对库恩(Thomas Kuhn)对科学范式的革命性阐释,以及波普尔(Karl Popper)的“可证伪性”原则在实际科学发展中的局限性,本书审视了科学知识的累积性与断裂性。读者将了解到,科学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线性描摹,而是在特定历史与社会结构中协商达成的“最佳解释”。 3. “模拟现实”的困境: 引入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关于拟像(Simulacra)和超真实(Hyperreality)的理论。在虚拟现实、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如何区分符号的表征与被表征物的本体?本书探讨了技术媒介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感知结构,使主体深陷于一个由图像构成的迷宫之中,失去了锚定真实世界的参照系。 第二部:伦理的碎片化——价值重估与道德行动 现代性带来的个体解放,也带来了普适性道德基础的瓦解。本部分关注在多元文化和技术加速的背景下,伦理学如何从寻找绝对律令转向处理具体情境中的责任与选择。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后传统伦理学的窘境: 对康德式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当代批判。当义务论的绝对性面临多重冲突的道德两难时,其僵硬性显得力不从心;而功利主义的“最大化幸福”原则,又常常以牺牲少数个体为代价。 2. “他者”的伦理学复兴: 重点考察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伦理学”。这不再是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思辨,而是要求主体对“面孔”(Face)所呈现出的、无法被概念化的他者之脆弱性做出无条件的责任回应。这种伦理学强迫读者审视自身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 3. 生物技术伦理与“人”的边界: 探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人性”(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这一核心概念的冲击。本书不提供简单的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叙事,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当我们有能力重新设计生命时,我们是否有权定义“自然”与“完美”?这要求我们建立一套超越传统生命神圣性观念的新型伦理框架。 第三部:自由的重量——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消解 本部分从个体自由的实现,转向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反思。它关注当代政治场域中,自由是如何被建构、被规训,甚至在不经意间被自我出卖的。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福柯的权力谱系学: 详尽梳理福柯关于“知识-权力”不可分割性的分析。从规训社会(Disciplinary Society)到后来的“治理术”(Governmentality),本书展示了权力如何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压迫,而是内化为一种自我审查和自我优化的机制,作用于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微观层面。 2. “被操控的同意”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化: 继承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本书着重分析在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合谋下,何种形式的“自由选择”实际上是对既有体制的强化。读者将思考,我们对“民主”和“权利”的理解是否已被资本逻辑所渗透和稀释。 3. 主体性的去中心化: 探讨在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的视野下,传统上被视为统一、自主的“公民主体”是如何被分解为身份政治的复杂交织点(如种族、性别、阶级)。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政治参与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第四部:意义的漂泊——存在的追问与虚无的超越 最后,本书回归到最根本的哲学追问:在上帝已死、宏大叙事崩塌的时代,个体如何面对存在的偶然性与最终的虚无感? 核心议题聚焦于: 1. 荒谬(Absurdity)与反抗: 聚焦于加缪(Albert Camus)的哲学核心。本书细致分析了“荒谬”并非是外部世界的属性,而是人类对意义的永恒渴望与世界冰冷沉默之间的冲突。它提出了“反抗”——一种清醒的、充满激情的存在状态——作为超越虚无的唯一途径,而非逃避。 2. 德勒兹的“欲望机器”与生成(Becoming): 介绍德勒兹与伽塔利(Félix Guattari)对传统主体观的颠覆性构建。生命被视为一系列“流”和“连接”的动态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实体。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从“我是谁”的固定身份焦虑中解放出来,拥抱持续的“生成”状态。 3. 无神论时代的精神寄托: 探讨当代哲学家(如泰勒、查尔斯·泰勒)在世俗化背景下,对“意义需求”的严肃对待。这并非提倡回归宗教,而是探索在缺乏超验承诺的现实中,如何通过艺术、人际关系或对当下瞬间的绝对专注,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可抵御虚无的临时性价值结构。 --- 《迷途中的指南针:现代思辨的探索之旅》 是一本要求读者积极参与的哲学对话录。它不提供安逸的答案,只提供清晰的地图,帮助读者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哲学实验场。通过对这些前沿思想的梳理和碰撞,读者将获得一种必要的智识工具,以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身所处的知识、伦理与政治环境。这是一次对现代性及其后遗症的勇敢直面。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学派来罗列知识点,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成长困境”来组织的。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心灵地图”。它清晰地勾勒出在自我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比如如何区分外界期待与内心渴望,如何处理群体认同与个体独特性之间的张力等等。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逻辑链条的严密性,虽然语言轻松,但论证过程却丝毫不含糊。每当引入一个新的哲学流派时,都能看到它如何有效地回应了前面提出的某个具体困境。这种问题导向的写作方式,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思维框架。读起来感觉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而不是在迷雾中摸索。

评分

第五段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在稍微深入探讨一些复杂理论后,总会穿插一些小故事、引人深思的问句,或者一个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来“喘口气”。这种张弛有度的编排,避免了读者在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后产生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将阅读时间拉长,因为每一次阅读的结束点,都恰好是一个可以停下来回味的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读完一个章节需要做大量的笔记和梳理,这本书读完后,很多核心观点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里,不需要刻意去“背诵”。它更像是一次潜移默化的心灵洗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自身存在和世界运行的敏感度,读完后感觉对周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内心,都有了更清晰的“分辨率”。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拿到手的时候就给人一种非常用心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棒,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概念时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很多哲学概念听起来总是高高在上,但作者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让人感觉哲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思考工具。比如,当探讨到“自由意志”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康德或萨特的理论,而是通过描述一个高中生在面临选择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把抽象的哲学问题具体化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对哲学只是略有耳闻的人也能迅速进入状态,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宏大的命题。书中的插图设计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种呆板的配图,而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艺术化表达,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视觉上的小小的享受,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

第二段 我一直以为哲学书籍必然是晦涩难懂的“硬骨头”,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奇地平易近人,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充满热情的老师在旁边循循善诱。它没有刻意使用那些复杂的术语来炫耀学识,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语气,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核心。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个人价值和身份认同的部分时,作者的提问非常尖锐,直击人心。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一个又一个关键的问题抛给你,强迫你去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对着镜子或窗外发呆,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那些被重新审视的信念,那种感觉既有点不适,但更多的是一种清理思绪后的清爽。这种互动性,是很多哲学导论书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了“读进去”,而不是“读过去”。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对经典哲学尊重的同时,注入了非常现代和批判性的视角。它没有将古代的哲学家神化,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审视他们的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例如,在讨论“真实自我”的概念时,它不仅引用了笛卡尔等人的经典论述,还结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下“人设”的构建与消解,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挑战。这种跨时代的对话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哲学普及,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心智装备手册”。它鼓励读者不要盲目接受任何既定的真理,无论是来自古人还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声音,而要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