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作者:侯貝 等人/著
齣版:大傢齣版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200 頁
裝幀:平裝
ISBN:9789869492706
齣版日期:2017-07-05
思考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動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行動。我們承擔瞭行動的責任,因為我們是行動的發起者。
如此,我們纔成為享有尊嚴的人,成為擁有權利與責任的道德行動者──
也纔成為主體
愛他人,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還依舊保存住自己?
我是個孤島,還是真的能夠與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饜足的欲望,還是節製欲望的規範?
存在需要理由嗎?沒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繼續?
在這裡,我們思考主體如何認識自己。
我們討論主體如何運用知覺來掌握外界。
我們探討他人的處境如何召喚我們,讓主體之間產生連結。
我們試圖從自身的欲望中,分辨齣自己的缺乏和獲緻幸福的可能。
我們從時間的流逝,去探討存在的本質。
人,在什麼時候纔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纔有資格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人,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瞭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我是誰?我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嗎?或是我必須在他人身上纔能看見自己?
我真的能夠感受、理解別人的痛苦嗎?如何纔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不再人雲亦雲?
這是一本關乎「自我」的書。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問題的迴答,從這本書開始!
【哲學傢格言】
「因此,我們愛的永遠不是人,而隻是一些特質。」──巴斯卡《沉思錄》
「我們並不是因為判斷某事物是善的纔欲望它,而是相反,我們稱某物為善的,是因為它是我們所欲望的。」──史賓諾莎《倫理學》
「不論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還是其他每個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時候同時當作目的,決不僅僅當成手段來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那些擁有天資者受苦*深。」──叔本華《意誌與錶象的世界》
「你們的鄰人之愛是你們對自己低劣的愛。」──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主體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主體哲學?
因為人不是無需費力,自然而然就成為主體。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肩負起行動的責任,他纔真正成為主體──主體的地位是努力得來的。
▍主體哲學在談什麼?
「主體」相對於「客體」,一如「自我」相對於「他人」(和「他物」)。主體哲學就在探討自我的構成、自我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和他物的連結、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體哲學討論瞭哪些主題:
──人,在什麼時候纔算是個主體?在什麼條件下,纔能談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嚴?
──那個意識中的我,以及無意識中的我,哪個纔是我?
──透過知覺感官來認識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觀性?
──我們如何藉由他人來認識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為道德的基礎?
──欲望與主體的關係為何?人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為瞭擁有某物,還是想成為一種特定的存在?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時間之中的持續存在?與其他物體存續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差異?活著需要理由嗎?
▍主體哲學有「什麼用」?
當我們透過意識、感知、行動、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與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有助於我們深度地理解社會上發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製於欲望,但也能理解並重視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學習主體哲學讓自己瞭解「怎樣纔是真正的人」。
專傢推薦
硃傢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瀋清楷╱輔仁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苑舉正╱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曾瑞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兼任講師、中學教師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本書目的**不是呈現琳琅滿目的抽象概念,而是為瞭讓讀者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我以及自己與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關係。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度理解社會上的具體案件,也能培養讀者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和自我觀點,不讓自己受製於欲望,不隨波逐流,甚至懂得尊重異己並同情和理解他人的痛苦,成為真正的道德主體。」──葉浩
「保持心靈的無限開放,享受書中各種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哲學文本,這也就是蘇格拉底詰問的*終目的︰『認識你自己』。」──曾瑞明
【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瀋清楷【推薦序】「主體」與「主體性」──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哲學探討╱葉浩
【推薦序】讀哲學的前提是什麼?──當我們讀哲學時,我們讀的是什麼?╱曾瑞明
▍**章 主體哲學導論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是各種行動的起源。
【問題思考】
問題1 人類如何獲得主體的地位?
1. 人類在意識到自身而成為主體
2. 人類透過行動對外在世界發揮作用,而贏得主體的地位
3. 人類透過關係而顯示自己是主體
問題2 主體在什麼條件下能達到客觀?
1. 要達到客觀,主體應該排除哪些可能介入自身與客體(對象)之間的東西
2. 主體可以藉由諮詢他人而達到客觀
3. 主體在採納普遍觀點而非特殊觀點的條件下,可以做到客觀
【哲人看法】
問題1 人類如何獲得主體的地位?
1. 康德:主體是能思考的存在
2. 黑格爾:藝術創作,是認識自己身為主體的方式
3. 卡繆:反抗,以此獲得主體地位
問題2 主體在什麼條件下能達到客觀?
1. 柏拉圖:主體應該避免各種有害的影響
2. 阿蘭:許多主體所共通的事物,即是客觀
3. 皮亞傑:主體藉由改變觀點而變得客觀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我們是否能懷疑主體的存在?
1. 尼采:主體的存在是個不確定的假說
2. 沙特:我不是我所認為之所是
3. 柏拉圖:透過對話,主體得以認識自己
【延伸思考】
繪畫──主體性是否能被我們所再現?
訪談:法國社會學傢黑濛.布東(Raymond Boudon)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二章 意識與無意識
意識是再現我們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過程。無意識是佛洛伊德所提齣的假說,用以解釋意識所無法說明的事物。
【問題思考】
問題1 意識是否能帶來某種知識(認知)?
1. 懷疑是認識的**步
2. 意識讓世界與我們的判斷具有某種結構
3. 意識就是自由
問題2 我們能否認識自己?
1. 「我」難以掌握
2. 「我」會令人迷惑
3. 意識會在無意識中醞釀齣來
問題3 為何要假設無意識的存在?
1. 難以接受的假設
2. 無意識是必要的假設
3. 無意識的假設讓我們能對壓抑作齣解釋
【哲人看法】
問題1 意識是否能帶來某種知識(認知)?
1. 笛卡兒:擁有意識,首要在於懷疑
2. 梅洛-龐蒂:必須重建對意識的認識
3. 康德:道德意識指導我們應做之事
4. 沙特:意識是對於「沒有理由卻必須選擇」的焦慮
問題2 我們能否認識自己?
1. 巴斯卡:我是什麼?
2. 休謨:「自我」並不具有穩定性
3. 尼采:在關於我們自己的事情上,意識欺騙瞭我們
4. 萊布尼茲:我們的行動醞釀於無意識之中
問題3 為何要假設無意識的存在?
1. 佛洛伊德:自戀創傷
2. 佛洛伊德:無意識的假說解釋瞭無法解釋的事物
3. 佛洛伊德:被壓抑的事物雖被遺忘,卻未被抹消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無意識會讓我們不用負責任嗎??
1. 阿蘭:無意識是無效的不在場證明
2. 佛洛伊德:無意識並不會解除我的任何責任
3. 沙特:人類對自己與全體人類負有責任
【延伸思考】
電影──我們是自己的過去的受害者嗎?
哲學時事──認識自己真的如此必要嗎?
訪談:剋萊濛.羅賽(Clément Rosset, 1939-)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三章 知覺
所謂知覺,就是知覺的主體和被知覺的客體發生接觸之後,產生各種感覺所組織而成的整體。
【問題思考】
問題1 知覺是否等於感覺?
1. 知覺是透過我們的感官接收強烈的印象
2. 知覺並未注意到*細微的感覺
3. 知覺選取訊息
問題2 知覺可以訓練嗎?
1. 學習描述知覺以體驗主體的角色
2. 學會以科學的方式知覺
3. 學習擺脫隻求實利的知覺
問題3 知覺是客觀的嗎?
1. 靈魂預先感受到疼痛:知覺是主觀的
2. 疼痛的知覺並不全然是主觀的
3. 疼痛關乎意識的活動
【哲人看法】
問題1 知覺是否等於感覺?
1. 洛剋:感覺,知覺的起點
2. 萊布尼茲:知覺是由我們所感覺不到的細微感知所組成
3. 梅洛-龐蒂:一切知覺都是某種預期的結果
問題2 知覺能訓練嗎?
1. 鬍塞爾:學習描述知覺,纔能掌握主體的角色
2. 巴捨拉:科學認識的斷裂
3. 柏格森:訓練,是學習以公正的方式感知
問題3 知覺是客觀的嗎?
1. 柏拉圖:各種身體的感情都觸及靈魂
2. 巴剋萊:痛苦的根源在於對某物的感覺
3. 叔本華:為何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痛苦?
【長文閱讀】
笛卡兒,〈屈光學〉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藝術傢對世界的知覺是否與眾不同?
1. 梵樂希:舞蹈的哲學
2. 柏格森:藝術傢的感知擴大瞭我們平常的感知
3. 馬蒂斯:藝術傢教導我們像孩子一樣感知事物
4. 柏拉圖:藝術傢是否會扭麯我們的知覺?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感知指的是去詮釋世界嗎?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四章 他人
他人是另我,既是有別於我,因為他並不是我,同時卻又與我相似,因為他是有意識與感覺的存在。
【問題思考】
問題1 他人是另一個我自己嗎?
1. 對於與我們相似的人,我們會有憐憫之心
2. 我們處於相同的處境底下
3. 他人與我們相似,但並不是一模一樣
問題2 我們是否能觸及他人?
1. 我們隻能認識到他人的外在
2. 然而,我們可以感知到他人體驗著某些感受
問題3 若沒有他人,我們能否成為自己?
1. 我們隻有對著他人纔會展現自己的樣子
2. 我們的自由建立在對他人的肯認之上
3. 他人迫使我們清楚認識自己
【哲人看法】
問題1 他人是另一個我自己嗎?
1. 盧梭:自愛心讓我感受到對人的憐憫
2. 維永:人類兄弟,認我做你們的一員吧
3. 尼采:愛遠人勝於愛鄰人
問題2 我們是否能觸及他人?
1. 梅洛-龐蒂:相似者有所不同
2. 謝勒:私密之我的錶達
問題3 若沒有他人,我們能否成為自己?
1. 鄂蘭:我們隻有對著他人纔會展現自己的樣子
2. 伊波利特:他人──透過他,我纔獲得意識
3. 沙特:他者──抵抗自欺的城牆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他人是道德意識的基礎嗎
1. 李維史陀:拒絕他人的傾嚮
2. 康德:他人並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3. 列維納斯:麵容的脆弱性,禁止我殺人
【延伸思考】
文學──是否可能不再成為一個人?
繪畫──愛情是盲目的嗎?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五章 欲望
欲望是對缺乏的意識,以及我們為瞭填補缺乏所付齣的努力,而缺乏卻永不止息地再生。
【問題思考】
問題1 我們是否應該剋製自己的欲望?
1. 滿足所有欲望並不會感到幸福
2. 節製欲望,迴避痛苦
3. 改變那些讓我們不幸的欲望
問題2 我們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剋製欲望有違自然
2. 道德審判並非總是閤理
3. 忠誠與欲望的本質相反
問題3 欲望真正的性質為何?
1. 欲望可以yin領我們嚮善
2. 尚未滿足的欲望已經是某種快樂
3. 欲望是人的本質
【哲人看法】
問題1 我們是否應該剋製自己的欲望?
1. 叔本華:欲望不過是不滿足罷瞭
2. 伊比鳩魯:快樂並不在於富足
3. 艾比剋泰德:隻有我們的欲望與判斷,纔是取決於我們的
問題2 我們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柏拉圖:隻有符閤我們天性的欲望,我們纔應該滿足它
2. 拉康:欲望需要得到滿足
3. 莫裏哀:所有的享樂都是變動不居的
問題3 欲望真正的本質為何?
1. 柏拉圖:我們都混淆瞭對善與對享樂的愛
2. 盧梭:我們相信欲望應該得到滿足
3. 斯賓諾沙:我們相信意誌能夠對欲望產生作用
【長文閱讀】
艾比剋泰德,《手劄》
1. 我們的欲望過多
2. 幸福在於對自我的掌控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4 我們的欲望是自由的嗎?
1. 吉哈德:消費是種模擬
2. 布希亞:我們想要的不是擁有而是存在
3. 艾爾諾:消費社會或是欲望的異化
【延伸思考】
繪畫──欲望難道不是另一個欲望的欲望嗎?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六章 存在與時間
存在就是「真實地在」這個事實。度量與影響存在的就是時間。
【問題思考】
問題1 我們真的知道時間是什麼嗎?
1. 時間不在別處,隻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之中
2. 我們並非真的「在」時間「裡」
3. 改變那些讓我們不幸的欲望
問題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時間的影響?
1. 存在太過短促,如果我們不注意時間
2. 時間會欺騙我們
3. 死亡並不能妨礙我們的自由
【哲人看法】
問題1 我們真的知道時間是什麼嗎?
1. 奧古斯丁:時間是對於變化的意識
2. 康德:我們有的隻是時間的再現
3. 柏格森:時間的空間錶象會騙人
問題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時間的影響?
1. 馬可.奧勒留:我們的生命全在於當下
2. 巴斯卡:我們未曾活過,但我們想要過活
3. 尼采:要彷彿我們永遠不會死那般熱愛生活
4. 沙特:終有一死並不能限製自由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3 存在需要理由嗎?
1. 笛卡兒:上帝必然存在
2. 康德:就算神是無限的也無訪證明其存在
3. 斯賓諾沙:在存在的事件中尋求目的是種錯誤
4. 尼采:永恆,即再活一次自己的生命的意願
5. 維永:活著的時間
【延伸思考】
藝術──我們可以描繪存在嗎?
陳箴,《搖籃》,聲音裝置,1995
【哲學練習】
【綜閤整理】
第三段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學派來羅列知識點,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成長睏境”來組織的。對於青少年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心靈地圖”。它清晰地勾勒齣在自我構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比如如何區分外界期待與內心渴望,如何處理群體認同與個體獨特性之間的張力等等。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邏輯鏈條的嚴密性,雖然語言輕鬆,但論證過程卻絲毫不含糊。每當引入一個新的哲學流派時,都能看到它如何有效地迴應瞭前麵提齣的某個具體睏境。這種問題導嚮的寫作方式,讓知識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構成瞭一個完整的、可以應用於解決實際生活難題的思維框架。讀起來感覺每走一步都有明確的指嚮,而不是在迷霧中摸索。
評分第五段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相當到位。它在稍微深入探討一些復雜理論後,總會穿插一些小故事、引人深思的問句,或者一個簡短的曆史背景介紹來“喘口氣”。這種張弛有度的編排,避免瞭讀者在長時間高強度思考後産生的疲勞感。我發現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將閱讀時間拉長,因為每一次閱讀的結束點,都恰好是一個可以停下來迴味的點。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讀完一個章節需要做大量的筆記和梳理,這本書讀完後,很多核心觀點已經內化到瞭潛意識裏,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它更像是一次潛移默化的心靈洗禮,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瞭對自身存在和世界運行的敏感度,讀完後感覺對周圍的事物,乃至自己的內心,都有瞭更清晰的“分辨率”。
評分第二段 我一直以為哲學書籍必然是晦澀難懂的“硬骨頭”,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勉強理解。然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齣奇地平易近人,簡直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又充滿熱情的老師在旁邊循循善誘。它沒有刻意使用那些復雜的術語來炫耀學識,而是用一種近乎對話的語氣,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核心。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涉及個人價值和身份認同的部分時,作者的提問非常尖銳,直擊人心。它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把一個又一個關鍵的問題拋給你,強迫你去審視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讀完某個章節後,我常常會放下書本,對著鏡子或窗外發呆,腦海裏不斷迴響著那些被重新審視的信念,那種感覺既有點不適,但更多的是一種清理思緒後的清爽。這種互動性,是很多哲學導論書所欠缺的,它真正做到瞭“讀進去”,而不是“讀過去”。
評分第四段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保持對經典哲學尊重的同時,注入瞭非常現代和批判性的視角。它沒有將古代的哲學傢神化,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審視他們的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例如,在討論“真實自我”的概念時,它不僅引用瞭笛卡爾等人的經典論述,還結閤瞭社交媒體時代下“人設”的構建與消解,提齣瞭非常現實的挑戰。這種跨時代的對話能力,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哲學普及,而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心智裝備手冊”。它鼓勵讀者不要盲目接受任何既定的真理,無論是來自古人還是當下社會的主流聲音,而要保持一種健康的懷疑和批判精神,這種精神的培養,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獨立思考的人來說,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第一段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拿到手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非常用心的感覺,紙張的質感很棒,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特彆喜歡它在引入概念時使用的那些生動的比喻和案例,很多哲學概念聽起來總是高高在上,但作者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日常生活場景中,讓人感覺哲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觸手可及的思考工具。比如,當探討到“自由意誌”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康德或薩特的理論,而是通過描述一個高中生在麵臨選擇時內心的掙紮和矛盾,把抽象的哲學問題具體化瞭。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一個對哲學隻是略有耳聞的人也能迅速進入狀態,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宏大的命題。書中的插圖設計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種呆闆的配圖,而是帶有某種象徵意義的藝術化錶達,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視覺上的小小的享受,讓人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