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

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布鳳琴宋鳳臧德奎... 編
圖書標籤:
  • 園林樹木
  • 樹木識彆
  • 植物圖鑒
  • 園藝
  • 景觀設計
  • 園林綠化
  • 植物學
  • 科普
  • 園藝百科
  • 植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火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
ISBN:9787122216571
商品編碼:24982593892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4-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
  • 作者:布鳳琴//宋鳳//臧德奎
  • 定價:55
  • 齣版社:化學工業
  • ISBN號:978712221657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4-09-01
  • 印刷時間:2014-09-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312
  • 字數:280韆字

編輯**語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綠化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多數人日漸熱衷於對身邊園林植物的認知,以提高個人的自然文化素養,由自然植物科學的普及越來越受歡迎而可見一斑。在此自然科學和文化需求的背景下,布鳳琴、宋鳳、臧德奎結閤多年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圖片積纍,整理瞭《300種常見園林樹木識彆圖鑒》一書,以期滿足相關植物科學愛好者的渴求。

內容提要

布鳳琴、宋鳳、臧德奎編著的《300種常見園林 樹木識彆圖鑒》收錄瞭北方常見及應用雖少但錶現良 好的園林樹木300種(種及個彆錶現優良的雜交種) ,加上變種、變形、品種共計566種,隸屬於64科、 145屬。從園林應用的角度,按照習性分為常綠喬木 、落葉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常綠藤木、落葉 藤木六類。每個樹種主要包括:中名、科屬、學名、 産地、識彆特徵、生態習性、園林應用,並與相近種 進行辨析,其中生態習性采用直觀性強的圖例形式。
    本書圖文並茂,每個樹種精選瞭樹形、葉、花、果、 芽等各部分的圖片,並從實際需求齣發,注重休眠期 即鼕態的識彆特徵,增加瞭枝乾、鼕芽、葉痕、枝髓 等鼕態特徵圖片,便於讀者可以在不同時期認知樹種 。
     本書是作者多年實踐及教學工作經驗的成果總結 ,是園林設計及施工人員、工程監理及園林行業其他 相關人員、植物愛好者等優良的實用工具書,也是作 為高等院校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學、城市規劃等相 關專業學生的實習指導書。
    

目錄


常綠喬木
1. 遼東冷杉
2. 紅皮雲杉
3. 白杄
4. 青杄
5. 綠粉雲杉
6. 雪鬆
7. 日本五針鬆
8. 華山鬆
9. 白皮鬆
10. 油鬆
11. 黑鬆
12. 樟子鬆
13. 赤鬆
14. 北美短葉鬆
15. 杉木
16. 柳杉
17. 側柏
18. 美國香柏
19. 日本扁柏
20. 日本花柏
21. 檜柏
22. 粗榧
23. 蚊母樹
24. 廣玉蘭
25. 石楠
26. 大葉女貞
27. 桂花
28. 珊瑚樹
29. 棕櫚
30. 淡竹
31. 早園竹
落葉喬木
32. 銀杏
33. 水杉
34. 金錢鬆
35. 白玉蘭
36. 望春玉蘭
37. 二喬玉蘭
38. 天女木蘭
39. 厚樸
40. 鵝掌楸
41. 雜交鵝掌楸
42. 山鬍椒
43. 法桐
44. 美桐
45. 英桐
46. 楓香
47. 杜仲
48. 白榆
49. 歐洲白榆
50. 大果榆
51. 榔榆
52. 光葉櫸
53. 樸樹
54. 小葉樸
55. 大葉樸
56. 青檀
57. 桑
58. 濛桑
59. 構樹
60. 無花果
61. 核桃
62. 核桃楸
63. 美國山核桃
64. 楓楊
65. 闆栗
66. 麻櫟
67. 槲樹
68. 槲櫟
69. 濛古櫟
70. 遼東櫟
71. 白樺
72. 糠椴
73. 濛椴
74. 紫椴
75. 梧桐
76. 毛葉山桐子
77. 檉柳
78. 毛白楊
79. 加楊
80. 銀白楊
81. 旱柳
82. 垂柳
83. 河柳
84. 柿
85. 君遷子
86. 玉鈴花
87. 杏
88. 梅
89. 美人梅
90. 紫葉李
91. 桃
92. 山桃
93. 山櫻花
94. 日本櫻花
95. 日本晚櫻
96. 歐洲甜櫻桃
97. 山楂
98. 花楸樹
99. 木瓜
100. 木瓜海棠
101. 垂絲海棠
102. 山定子
103. 湖北海棠
104. 海棠花
105. 海棠果
106. 西府海棠
107. 蘋果
108. 杜梨
109. 豆梨
110. 白梨
111. 閤歡
112. 山閤歡
113. 加拿大紫荊
114. 巨紫荊
115. 皂莢
116. 山皂莢
117. 美國肥皂莢
118. 槐
119. 刺槐
120. 桂香柳
121. 紫薇
122. 石榴
123. 刺楸
124. 毛棶
125. 燈颱樹
126. 山茱萸
127. 四照花
128. 絲棉木
129. 烏桕
130. 棗
131. 枳椇
132. 欒樹
133. 黃山欒
134. 文冠果
135. 七葉樹
136. 歐洲七葉樹
137. 茶條槭
138. 元寶槭
139. 色木槭
140. 三角楓
141. 雞爪槭
142. 葛蘿槭
143. 復葉槭
144. 血皮槭
145. 美國紅槭
146. 自由人槭
147. 建始槭
148. 黃連木
149. 黃櫨
150. 火炬樹
151. 臭椿
152. 苦楝
153. 香椿
154. 厚殼樹
155. 粗糠
156. 雪柳
157. 白蠟
158. 絨毛白蠟
159. 美國白蠟樹
160. 大葉白蠟
161. 水麯柳
162. 對節白蠟
163. 暴馬丁香
164. 北京丁香
165. 紫丁香
166. 歐洲丁香
167. 流蘇
168. 毛泡桐
169. 梓樹
170. 楸樹
171. 灰楸
172. 黃金樹
173. 接骨木
174. 西洋接骨木
175. 金銀木
常綠灌木
176. 鋪地柏
177. 砂地柏
178. 粉柏
179. 矮紫杉
180. 狹葉十大功勞
181. 闊葉十大功勞
182. 南天竹
183. 山茶花
184. 海桐
185. 火棘
186. 紅葉石楠
187. 鬍頹子
188. 大葉黃楊
189. 枸骨
190. 黃楊
191. 八角金盤
192. 日本女貞
193. 皺葉莢蒾
194. 闊葉箬竹
195. 紫竹
196. 鳳尾絲蘭
落葉灌木
197. 紫玉蘭
198. 蠟梅
199. 小檗
200. 牡丹
201. 金絲桃
202. 扁擔杆
203. 木槿
204. 迎紅杜鵑
205. 山梅花
206. 太平花
207. 溲疏
208. 綉球
209. 圓錐綉球
210. 香茶藨子
211. 白鵑梅
212. 笑靨花
213. 噴雪花
214. 麻葉綉綫菊
215. 三裂綉綫菊
216. 粉花綉綫菊
217. “金山”綉綫菊
218. “金焰”綉綫菊
219. 北美風箱果
220. 華北珍珠梅
221. 東北珍珠梅
222. 月季
223. 玫瑰
224. 黃刺玫
225. 棣棠花
226. 雞麻
227. 榆葉梅
228. 鬱李
229. 麥李
230. 毛櫻桃
231. 紫葉矮櫻
232. 水栒子
233. 平枝栒子
234. 貼梗海棠
235. 日本貼梗海棠
236. 紫荊
237. 毛刺槐
238. 紫穗槐
239. 本氏木蘭
240. 錦雞兒
241. 樹錦雞兒
242. 鬍枝子
243. 牛奶子
244. 木半夏
245. 沙棘
246. 結香
247. 紅瑞木
248. 衛矛
249. 山麻杆
250. 枸橘
251. 寜夏枸杞
252. 白棠子樹
253. 海州常山
254. 臭牡丹
255. 蕕
256. 濛古蕕
257. 金葉蕕
258. 大葉醉魚草
259. 互葉醉魚草
260. 小蠟
261. 小葉女貞
262. 水蠟樹
263. 金葉女貞
264. 迎春
265. 迎夏
266. 小葉丁香
267. 藍丁香
268. 連翹
269. 金鍾花
270. 糯米條
271. 大花六道木
272. 蝟實
273. 錦帶花
274. 海仙花
275. 木綉球
276. 雪球莢蒾
277. 歐洲雪球
278. 天目瓊花
279. 鬱香忍鼕
280. 雪果
281. 紅雪果
常綠木質藤本
282. 扶芳藤
283. 蔓鬍頹子
284. 絡石
落葉木質藤本
285. 中華獼猴桃
286. 野薔薇
287. 木香
288. 紫藤
289. 雲實
290. 南蛇藤
291. 苦皮藤
292. 葡萄
293. 山葡萄
294. 葎葉蛇葡萄
295. 爬山虎
296. 五葉地錦
297. 五加
298. 淩霄
299. 美國淩霄
300. 金銀花
附錄A 中文名索引
附錄B 拉丁名索引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藝術賞析》 一、 序言:尋根溯源,窺探韆年木藝之魂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古建築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屹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其中,以木材為主要構件的古建築,更是將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饋贈完美結閤,展現齣令人驚嘆的工程技術和審美情趣。它們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曆史的見證,民族精神的載體,以及精湛工藝的結晶。《中國古建築木構架藝術賞析》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些木構架的奧秘,從結構、形式、工藝、文化等多個維度,展現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本書不涉及任何園林樹木的識彆與分類,專注於木構架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與技術智慧。 二、 木構架的結構之美:力與美的和諧共舞 中國古建築的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榫卯結構,巧妙地將梁、柱、枋、檁等構件連接起來,形成穩定而富有彈性的整體。這種結構體係,是中國古人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實踐的結晶,既能抵禦地震等自然災害,又能適應不同地域的氣候條件。 承重體係的精巧: 本書將詳細解析古建築中經典的承重結構形式,如抬梁式、穿鬥式等。我們將深入剖析梁、柱、枋、檁、椽等各個構件的功能與相互關係,講解它們如何通過精密的連接和組閤,將屋頂的重量逐級傳遞到地基。我們會介紹梁架的布置方式,如梁的數量、間隔、以及它們與柱的穿插關係,並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等級建築中梁架結構的變化。穿鬥式結構中,柱子的密集排列和鬥拱的承接作用,將得到細緻的描繪,展示其承重效率和空間塑造的可能性。 榫卯的智慧: 榫卯,是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靈魂。它不使用釘子,而是依靠木材本身的形狀和配閤,形成牢固的連接。本書將詳細介紹各種常見的榫卯形式,如格肩榫、燕尾榫、抱肩榫、方頭榫等,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受力特點和適用範圍。我們將展示榫卯結構如何實現構件的連接、固定、以及在受力時的相互製約與支撐,從而保證整個建築的穩定性和耐久性。對於一些復雜精巧的榫卯,如雙層嵌套、異形組閤,我們將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力求讓讀者清晰理解其製作工藝與力學原理。 鬥拱的奧秘: 鬥拱是中國古建築中最具標誌性的構件之一。它由鬥、拱、昂等相互穿插、層層疊疊的木塊組成,起著承載屋頂荷載、將屋頂荷載傳遞給柱子、以及將屋簷伸齣的作用。本書將深入研究鬥拱的結構演變,從最原始的木塊承接,到唐宋時期的高度發展,再到明清時期的程式化。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鬥拱,如華拱、泥道拱、昂等,以及它們在不同建築類型、不同等級建築中的應用差異。鬥拱的尺寸比例、層數、以及與屋頂麯綫的配閤,都將是本書著力分析的對象,以揭示其在結構和審美上的雙重作用。 三、 形式之韻:風格各異,盡顯中華審美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形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建築中展現齣豐富的多樣性,反映瞭不同時代的審美追求和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風格的差異: 本書將對比分析中國南北方木構架的顯著差異。北方建築,如宮殿、廟宇,通常體量宏大,結構嚴謹,色彩莊重,木構架的設計更加強調規整和氣勢。南方建築,如園林中的亭颱樓閣,則更加注重精巧和靈動,木構架的設計更加靈活多變,常常與山水景觀融為一體。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建築實例,分析這些地域差異是如何體現在木構架的梁架布置、柱式選擇、以及整體造型上的。 功能與美學的融閤: 木構架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滿足結構功能,更是中國古人審美情趣的體現。屋頂的麯綫、飛簷的舒展、梁枋上的雕飾,都蘊含著豐富的藝術信息。本書將探討木構架如何與屋頂的麯綫相互呼應,形成優美的建築輪廓。我們將分析飛簷的設計,它在排水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瞭建築的飄逸感和動勢。同時,我們也將會關注梁枋、鬥拱、以及其他木構件上的雕飾藝術,這些雕飾內容豐富,工藝精湛,是木構架藝術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或承載著吉祥寓意,或描繪著曆史故事,是理解中國古建築文化的重要窗口。 等級與裝飾的區彆: 在古代社會,建築的木構架設計,往往也體現著建築的等級。宮殿、廟宇等皇傢和宗教建築,其木構架的尺度、用材、以及裝飾的精美程度,都遠高於一般的民居。本書將通過對不同等級建築的比較分析,揭示木構架在材料選擇、結構復雜性、以及裝飾細節上所體現的等級差異。例如,宮殿建築中常見的彩畫,其復雜程度和精美程度,是普通民居難以比擬的。 四、 工藝之精:匠心獨運,世代傳承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建造,是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藝的集中體現。從選材、鋸割、鑿榫、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經驗。 木材的選擇與處理: 優質的木材是建造堅固耐用建築的基礎。本書將探討中國古代建築中常用的木材種類,如楠木、鬆木、杉木等,分析它們各自的特性,如紋理、強度、耐腐蝕性等,以及在不同建築部位的選擇原則。同時,我們將介紹古代工匠對木材的處理工藝,如烘烤、防腐等,以保證木材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精湛的製作技藝: 榫卯的製作,是木構架工藝中最具代錶性的部分。本書將詳細介紹古代工匠如何通過精確的測量、嫻熟的切割和鑿削,製作齣嚴絲閤縫的榫卯。我們將強調工匠在製作過程中對材料的理解、對工藝的反復實踐,以及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於一些復雜的構件,如梁、枋的造型,以及鬥拱的各個小構件,我們將分析其製作流程和對工匠技藝的要求。 現場組裝的智慧: 古代建築的木構架,是在現場進行組裝的。這需要工匠們具備極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協作能力。本書將還原古代工匠的現場組裝過程,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巧妙的吊裝、就位、以及臨時支撐,將龐大的木構架安全、高效地組裝起來。我們將探討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情況下,古人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和人力,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 五、 文化之魂:天人閤一,寄寓情懷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不僅僅是建築技術,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載體。它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對宇宙、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與追求。 哲學思想的體現: “天人閤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想,在古建築木構架的設計中得到瞭充分體現。木構架的靈活、適應性,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融,都反映瞭古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本書將分析木構架的設計如何體現陰陽五行、天地乾坤等哲學觀念。 倫理道德的象徵: 建築作為社會生活的空間,其木構架的設計也常常寄寓著倫理道德的象徵。例如,梁柱的穩定支撐,象徵著傢庭的頂梁柱,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裝飾中的吉祥圖案,則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曆史文化的印記: 每一座古建築的木構架,都承載著一段曆史,記錄著一個時代的印記。通過對不同時期木構架的研究,我們可以窺探到曆史的變遷、技術的演進、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古建築木構架所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 六、 結語:傳承與創新,守護古老智慧 《中國古建築木構架藝術賞析》希望通過對這些宏偉而精巧的木構架的深入剖析,讓讀者認識到中國古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理解其在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在傳承古老智慧的同時,不斷探索其在現代建築中的創新應用,讓中國古建築木構架的魅力得以延續,並在新的時代煥發光彩。本書緻力於為有誌於研究、保護和傳承中國古建築的專業人士以及廣大曆史文化愛好者,提供一份詳實而富有啓發性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對“季節變化”的捕捉。園林樹木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們隨著季節而呈現齣的不同風貌。而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瞭樹木的某個固定形態,而是非常細緻地描繪瞭它們在不同季節的變化。比如,在描述銀杏的時候,它不僅展示瞭夏季綠葉的狀態,還會配上鞦季金黃色的葉片,甚至鼕日枯枝的插圖。在描述櫻花的時候,自然少不瞭盛開時的爛漫,也會提及花謝後,果實形成的過程。這種對時間維度的呈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識彆”,更在於“理解”。它讓我明白,一棵樹的生命周期,就是一部不斷變化的史詩。當我閱讀到這些描述時,我仿佛就能預見到,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我的小院子會呈現齣怎樣的景象。這種前瞻性的瞭解,對於園林設計和養護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創造和欣賞。這種“動態”的呈現方式,讓這本書變得更加生動和有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在信息檢索的便捷性上,做得相當齣色。盡管內容豐富,但作者非常貼心地設計瞭詳細的目錄和索引。目錄按照一些比較直觀的分類方式來組織,比如按照樹木的高度,或者按照葉片的形狀,這樣我可以根據我大緻的觀察,快速定位到可能的目標。而後麵的索引,更是按照植物的中文名、學名,甚至是俗名來排列,非常方便查找。我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看到一棵樹,隻記得它的一個模糊的俗稱,但又記不清楚確切的名字。有瞭這本書的索引,我就可以通過這個模糊的俗稱,找到它對應的條目,並且確認它的身份。而且,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快速識彆指南”,列齣瞭一些最常見、最容易混淆的樹種,並用簡明的語言和圖示進行對比。這種“傻瓜式”的指引,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曾多次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外麵看到一棵不認識的樹,掏齣手機拍照,然後打開這本書,對照著快速識彆指南,幾分鍾內就能找到答案。這種高效的檢索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在實際應用中,真的非常實用,能夠幫助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信息呈現上的嚴謹和細緻。雖然它標榜是“常見園林樹木”,但對於每一種樹木的描述,都做到瞭“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除瞭名字、學名,它還會詳細介紹樹木的科屬、形態特徵,比如樹皮的顔色和紋理、葉片的形狀和排列方式、花朵的顔色和花期、果實的形狀和成熟時間等等。這些信息都用非常清晰、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並且都配有相對應的插圖或者照片,非常直觀。我最看重的是它對“相似樹種”的辨彆指導。很多時候,我們會把一些長得很像的樹混淆,而這本書就專門列齣瞭一些容易混淆的樹種,並詳細對比瞭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彆,比如葉子邊緣的鋸齒形狀,或者果實的大小等等。這一點真的太實用瞭!我記得上次在小區裏看到一棵特彆漂亮的楓樹,一直以為它是紅楓,但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它可能是挪威楓,因為它的葉子裂片更寬,邊緣的鋸齒也更鈍。這種細節上的區分,能夠幫助讀者真正掌握辨識的要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大概看起來像”的層麵。而且,書中對樹木的生長習性、對土壤和光照的要求、以及常見的病蟲害防治也都有提及。雖然不是專業的園藝手冊,但對於普通園林愛好者來說,這些信息已經足夠提供瞭很好的參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養護和管理身邊的樹木。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人性化,並且考慮到瞭不同讀者的需求。它不是那種死闆的按照科屬來排列的圖鑒,而是根據一些更直觀的特徵來組織內容。比如,可能會按照“葉形”來分類,或者按照“花期”來分類。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每一種樹木時,都使用瞭“一問一答”式的敘述方式。比如,“這棵樹為什麼葉子這麼大?”“這棵樹的花為什麼是紫色的?”等等。這種方式很吸引人,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並且能夠更有效地解答他們可能存在的疑問。而且,它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親切,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即使是植物學方麵的專業知識,也能被解釋得非常清楚明白。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更專業的植物學書籍,但由於語言門檻,常常看得雲裏霧裏。而這本書,則讓我感覺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講課,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這本書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和喜愛。

評分

這本書作為一本圖鑒,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插圖質量。我見過太多圖鑒,圖片模糊、色彩失真,或者隻是簡單的綫條畫,完全無法提供清晰的識彆信息。但是這本書的插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每一張插圖都經過精心繪製,綫條流暢,色彩過渡自然,對植物的每一個細節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比如,葉片的脈絡、鋸齒,花瓣的紋理,甚至樹皮的溝壑,都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生長階段的描繪,比如同一棵樹,會展示幼葉、成熟葉、鞦季變色的葉子,以及花和果實。這種全方位的展示,極大地降低瞭識彆的難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植物,可能正處於一個我們不熟悉的生長階段,如果沒有多角度的圖像參考,很容易就誤判瞭。這本書就解決瞭這個問題。而且,插圖的風格統一,看起來非常舒服,不會因為風格變化而産生閱讀疲勞。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閱其中的插圖,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很多時候,我甚至會把書中的插圖當作繪畫的範本,嘗試臨摹幾筆。這種將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結閤的做法,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難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充滿美感的植物畫冊,讓我願意反復翻閱,並且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評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我傢裏有一個小院子,一直想把它打造成一個精緻的園林,但苦於對植物瞭解不多,常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本書就像我請來的一位園林專傢,為我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指導。它不僅列舉瞭大量的常見園林樹木,還對它們的生長習性、對環境的要求、以及觀賞價值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比如,我一直想要一棵在春天開滿鮮花,鞦天葉子變色的樹,看瞭這本書,我找到瞭閤適的候選者,並且瞭解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比如對土壤的偏好,是否容易遭受病蟲害等等。這本書甚至還提供瞭一些關於樹木種植的建議,比如最佳的種植季節、種植密度、以及如何進行修剪等等。這些信息對於我這樣的小白來說,簡直是救星。我還會根據書中對不同樹木的“四季景緻”的描述,來規劃我的小院子的整體布局,確保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以前我隻是憑感覺去買樹,種下去之後纔發現不閤適,白白浪費瞭時間和金錢。有瞭這本書,我終於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打造我的夢想花園。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對“地方特色”的關注。雖然名為“常見園林樹木”,但它並沒有局限於全國範圍,而是涉及瞭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樹種。我尤其留意到,書中對一些南方地區或北方地區特有的樹木,都有詳細的介紹,並且會說明它們是如何在當地的園林中得到應用的。這對於我這樣經常齣差或者旅行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每次去到一個新的城市,我都會習慣性地觀察當地的綠化,看看那些我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樹種。而這本書,就像一個通用的“解讀器”,讓我能夠快速地辨認齣這些植物,並且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我曾經在一次旅行中,在南方的一座古鎮裏,看到一種開著淡黃色小花的樹,非常漂亮,當時就想知道它是什麼。迴來後,偶然翻到這本書,竟然找到瞭!原來是某種變種的香樟,名字我記不太清瞭,但那一刻的驚喜,至今難忘。這種跨地域的知識連接,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一個簡單的圖鑒,它更像是一本能夠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植物知識的橋梁。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更多地體現在它所傳遞的“生態視角”。它不僅僅告訴你這是什麼樹,長什麼樣,更重要的是,它會告訴你這棵樹在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在介紹某些喬木時,會強調它們為鳥類提供瞭築巢的場所和食物來源;介紹某些開花結果的樹種時,會提及它們對昆蟲授粉的重要性。這種將植物置於更廣闊的生態背景下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很有啓發。我常常在想,我們為什麼要在城市裏種植這麼多樹木?除瞭綠化美觀,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這本書就給瞭我答案。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棵樹,哪怕在我們看來最普通的一棵,都參與著一場精密的生命協作。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鄉土樹種的保護意義,以及在城市綠化中推廣使用鄉土樹種的重要性,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綠化帶,是否還有更多本地的原生樹種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保護。我開始留意那些公園裏、路邊上,那些不那麼“起眼”的樹,嘗試用這本書裏的知識去認識它們,去理解它們。這種從“物種識彆”到“生態認知”的跨越,讓我覺得這次購買非常值。它不僅提升瞭我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自然的方式,讓我對“綠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僅僅是“種上樹”,更是“構建一個有生命力的生態”。

評分

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所包含的“文化解讀”。很多樹木,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特殊的寓意和象徵意義。這本書就非常巧妙地將這些文化信息融入到植物的介紹中。比如,鬆柏的象徵“堅貞不屈”,桃花的象徵“春意盎然”和“愛情”,梅花的象徵“傲骨”。這些信息,不僅讓我瞭解瞭樹木的物理屬性,更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它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我甚至開始注意到,在一些古老的園林或者寺廟裏,為什麼會選擇種植這些特定的樹種。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解讀框架。它讓我意識到,園林不僅僅是植物的集閤,更是承載著文化、曆史和情感的空間。每次翻閱到這部分內容,我都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種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精神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圖鑒的範疇。它讓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認識和欣賞我們身邊的植物。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真的很喜歡。硬殼封麵,紙質厚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很有分量。封麵上的插畫色彩飽滿,細節描繪得也很到位,那幾棵樹木的輪廓清晰,仿佛能聞到泥土和樹葉的清香。我特意選瞭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捧著它坐在窗邊,翻開第一頁,那種被知識包裹的感覺油然而生。書中的排版布局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很多植物的拉丁名都標注齣來瞭,這對於我這樣對植物學略有研究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個條目都配有高質量的圖片,不像有些圖鑒,圖片模糊不清,顔色失真,讓人難以辨認。這本書的圖片可以說是非常寫實,無論是樹冠的形狀,還是葉片的質感,都得到瞭很好的呈現。更讓我驚喜的是,除瞭基本信息,它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這些樹木的文化意義、曆史典故,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說。比如,講到銀杏的時候,竟然還提到瞭它作為“活化石”的地位,以及在日本寺廟裏長壽的傳說。這些小故事讓原本枯燥的植物識彆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對這些熟悉的植物有瞭更深的瞭解和情感連接。我甚至可以想象,帶著這本書去公園散步,遇到一棵不認識的樹,拿齣手機拍個照,再翻翻書,就能輕鬆找到它的名字,並且瞭解它的故事。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探索身邊的自然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