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 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 ”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 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 读。
黄煌,男,1954年生,江苏江阴人。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钩等先生的指点。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受**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市主委,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衰老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著作有《中医十大类方》、《张伸景50味药证》、《方药心悟》、《方药传真》、《经方100首》、《经方的魅力》、《医案助读》、《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
**章 桂枝类方
桂枝证
桂枝体质
桂枝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黄芪汤
新加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小建中汤
芍药甘草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温经汤
炙甘草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五苓散
桂苓甘露饮
桂枝茯苓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2章 麻黄类方
麻黄证
麻黄体质
麻黄汤
三拗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越婢加术汤
阳和汤
第3章 柴胡类方
柴胡证
柴胡带
柴胡体质
小柴胡汤
柴陷汤
柴朴汤
柴苓汤
柴平煎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逆散
血府逐瘀汤
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
大柴胡汤
第4章 大黄类方
大黄证
大黄体质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
玉烛散
桃核承气汤
大黄廑虫丸
下瘀血汤
茵陈蒿汤
防风通圣散
大黄附子汤
第5章 黄芪类方
黄芪证
黄芪体质
玉屏风散
防己黄芪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建中汤
补中益气汤
补阳还五汤
第6章 石膏类方
石膏证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竹叶石膏汤
消风散
第7章 黄连类方
黄连证
黄连解毒汤
温清饮
荆芥连翘汤
阳热体质
黄连汤
小陷胸汤
泻心汤
黄连阿胶汤
香连丸
左金丸
第8章 干姜类方
干姜证
理中汤(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连理汤
桂枝人参汤
枳实理中丸
治中汤
四君子汤
桂枝人参汤
大建中汤
甘姜苓术汤
第9章 附子类方
附子证
四逆汤
阴寒体质
四逆加人参汤
真武汤
附子泻心汤
**0章 半夏类方
半夏证
半夏体质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
导痰汤
十味温胆汤
竹茹温胆汤
大半夏汤
半夏厚朴汤
藿香正气散
藿朴夏苓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泻心汤
病名索引
主要症状索引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觉有点沉闷。字体偏小,行距也比较紧凑,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查阅和对比不同方剂的人来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确实有点吃力。我更倾向于那种结构清晰、图文并茂的医学书籍,比如关键的病机图示或者方歌口诀能用更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内容上,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偏向理论概述的教材,对于那些非常细微的、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灰色地带”的处理,讨论得还不够深入。比如,对于某些方剂中一些比较生僻或不常用的药材,如果能提供更详细的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或者在特定地域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那就更实用了。我希望在阅读时,能够多一些案例分析,哪怕是虚构的典型案例,只要能体现方剂灵活运用的思路,对我帮助都会很大。现在的内容,读起来总感觉像是公式,知道公式,但不知道如何套用到千变万化的实际病情中去,缺少了一种“活学活用”的引导。
评分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更适合初学者建立一个框架,而不是让有一定基础的人进行提升。它的章节划分比较传统,大多是按照病机或功效分类。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是脉络清晰,但缺点是容易让人忽略方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继承关系。比如,一些看似不同功效的方剂,其核心药对或君药可能是一脉相承的,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做更清晰的梳理和对比,比如设置一个“同源方对比分析”的单元,那就太棒了。另外,关于方剂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这部分内容略显单薄。了解一个方剂是如何从古代的实践中一步步演变至今,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设计的智慧和局限性。缺乏历史背景的支撑,方剂就容易变成孤立的知识点,难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动态、立体的知识网络,读起来总觉得缺少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是“十大类方”,听起来就很有体系,感觉能把中医方剂学的复杂脉络给梳理得清清楚楚。我当初的想法是,这本书应该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里拿着一本详细的家传医案集,把那些经典方剂的来龙去脉、配伍精妙之处,以及不同证型下的加减变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我希望它能做到,不仅仅是罗列药味和功效,而是能深入到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治这个病,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达到整体平衡的。比如,对于一个基础方剂,我期待看到它能像解剖学一样,把君、臣、佐、使的每一味药都单独拎出来分析其性味归经和主要作用,然后再看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协同效应。如果能再加入一些现代药理学的佐证,那就更完美了,那样既能抓住中医的精髓,又能与时俱进。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方剂,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总之,我需要的是一本有深度、有温度、能真正指导临床思维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比较平实、中规中矩,符合学术书籍的要求,但对我来说,略显枯燥。我更喜欢那些能在平实叙述中,透出作者多年临床心得和感悟的文字。比如,讲解某味药的“偏性”时,如果能穿插一些作者本人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生动细节,比如某味药在某类患者身上出现的特殊反应,哪怕只是寥寥数语,都能极大地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记忆点。目前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非常详尽的药典说明书,信息准确无误,但缺乏了一种“人情味”和“实战气息”。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行医路上不断精进的人来说,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需要的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能激发我们主动思考“为什么”的引导。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保持严谨性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更多启发性的探讨和讨论,让知识“活”起来。
评分我尝试用这本书来回顾和巩固我已有的方剂知识,但很快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广度”而非“深度”。它确实涵盖了方剂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像一个广阔的地图,标明了各个重要城镇的位置。然而,当我试图在某个特定领域深挖时,比如一些疑难杂症的加减法,或者某个特定疾病在不同阶段用方的演变逻辑时,总觉得信息量有点浅尝辄止。我特别关注的一个点是关于“变通”的艺术。中医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在于个体化治疗,而方剂的调整正是体现这种个体化的核心手段。这本书在介绍基本方时很扎实,但对于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比如胖瘦、寒热偏性特别明显——来调整剂量或更换辅药的原则,阐述得不够系统和具体。如果能增加一些“经验方举隅”或者“名家验案精选”的章节,用实际的临床例子来佐证理论,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不至于让读者感觉只是在纸上谈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