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装配式建筑
  • GB/T51129-2017
  • 建筑标准
  • 规范
  • 装配式
  • 建筑工程
  • 绿色建筑
  • 建筑设计
  • 质量评估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建筑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3131
商品编码:25208873686

具体描述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
  • 作者:住建部 发布
  • 版次:1
  • 出版时间:2018-01
  • 开本:大32开 装帧:平膜
  • ISBN:1511231314
  • 征订号:31314
  •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定价:10.00
 【内容简介】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装配率计算; 5.评价等级划分。后附“条文说明”。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自2018 年2 月1 日实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应用指南 一、 引言 本书旨在为从事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以及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应用指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已成为提升建筑行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抓手。GB/T 50378-2019标准作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权威性技术文件,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并非对GB/T 50378-2019标准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将其核心理念、技术要求、评价方法等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指导。我们将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集理论指导、实践参考、问题解答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具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的绿色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背景 在深入探讨标准应用之前,理解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绿色建筑,顾名思义,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影响,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空间。它涵盖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造过程的优化,到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减排,再到建筑废弃物的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要求。 绿色建筑的发展并非偶然,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看,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在中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将绿色建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GB/T 50378-2019标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修订完善的。它反映了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体现了国家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和力度。理解这一发展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意义。 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体系解析 GB/T 50378-2019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多个基本项,涵盖了建筑的各个方面。本书将对这些基本项逐一进行详细解读,包括: 1. 建筑的节地与用地规划: 选址要求: 重点阐述如何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的场地。 用地集约利用: 解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策略,如紧凑式布局、多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 场地绿化与生态: 强调场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场地排水与水土保持: 介绍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在场地排水中的应用,以及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2. 建筑的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围护结构: 深入分析保温、隔热、气密性等关键指标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技术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 探讨高效节能的暖通空调设计原则、设备选择及运行控制策略。 照明系统: 介绍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优化设计,以及高效照明设备的选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 详述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如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 建筑能源审计与运行监测: 强调建筑建成后能源消耗的监测与评估,为持续节能提供依据。 3. 建筑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器具与设备: 介绍各类节水型卫生器具、用水设备的选用标准。 雨水收集与利用: 阐述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施工与应用,以及雨水处理回用技术。 中水回用: 讲解中水处理技术、系统构成及应用范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景观用水节约: 探讨选择耐旱植物、采用喷灌系统等节约景观用水的措施。 4. 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可再生、可回收材料: 重点介绍各类绿色建材的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及评价方法。 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材料: 强调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介绍低VOCs材料的选择标准。 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再利用: 探讨在设计、施工阶段如何减少建筑垃圾产生,以及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技术。 结构体系优化: 分析不同结构体系在材料消耗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差异。 5. 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采光与视野: 强调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 通风与空气质量: 介绍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以及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物(如PM2.5、甲醛、氡等)的技术措施。 热湿环境舒适度: 论述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系统调控,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声环境舒适度: 介绍建筑隔声、吸声措施,以及降低室内外噪声干扰的要求。 使用功能与可维护性: 关注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后续的维护便利性。 6. 建筑的运营与维护管理: 运行管理制度: 强调建立完善的建筑运行管理体系,确保绿色建筑性能的持续发挥。 能耗监测与反馈: 建立有效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指导运行优化。 定期评估与改进: 规定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使用者培训与沟通: 强调对建筑使用者的培训,使其了解绿色建筑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四、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实施要点与难点分析 本书将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深入剖析GB/T 50378-2019标准的实施要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设计阶段的绿色理念融入: 全过程设计: 强调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的工作,而是需要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等所有专业协同配合。 方案优化: 通过多方案比选,在设计初期就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技术经济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的选择需要兼顾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2. 施工阶段的绿色质量控制: 绿色施工管理: 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措施的落实。 材料选用把关: 严格审查绿色建材的合格证明和性能指标。 施工工艺监督: 确保保温、防水、节能门窗等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 3. 运营阶段的性能保障: 设备调试与验收: 确保各项绿色建筑技术和设备按设计要求运行。 物业管理的角色: 强调物业管理在维持绿色建筑性能中的重要作用。 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 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建筑性能。 4. 常见难点与应对策略: 技术标准理解偏差: 针对标准条文的不同理解,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解释。 绿色建材的市场选择: 指导如何甄别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绿色建材。 绿色建筑成本的合理性分析: 帮助读者理解绿色建筑并非“高价”,而是具有长远效益的投资。 项目各方协调: 促进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对绿色建筑目标的认同和协同。 五、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案例分析 本书将精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绿色建筑项目案例,从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将涵盖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多种类型,旨在为读者提供直观、生动的实践参考。通过对案例的解读,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标准的具体应用,并从中汲取经验,避免潜在的误区。 六、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本书将在最后部分展望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 智能化与数字化: 绿色建筑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运行与管理。 韧性与适应性: 建筑将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挑战,提升其韧性与适应性。 健康人居与WELL标准: 关注建筑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引入更多的健康维度评价。 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 推动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向“近零”甚至“零”目标迈进。 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的完善: 更加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影响评估(EIA)等将成为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结语 本书力求成为一本贴近实际、指导性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应用指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引导更多的建筑从业者和建设者积极践行绿色建筑理念,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没有过多的繁复,只有清晰的标题和明确的标准号。这让我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权威感。“GB/T51129-2017”这串数字,对我来说,象征着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规范。作为一名对居住品质和建筑科技发展都颇为关注的读者,装配式建筑的概念一直吸引着我,但其具体的技术细节和评估体系,对我而言仍旧有些模糊。尤其是“评价标准”这四个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衡量一栋装配式建筑的优劣?它是否会涵盖诸如结构设计的科学性、材料的环保与耐久性、施工安装的精度与安全性、以及建筑的节能性能、抗震能力、防火等级等等一系列关键指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它是否会详细解释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量化评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展示这些评价标准的运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内涵。这本书是否还会涉及装配式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评价,例如对能源消耗、碳排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考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价值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

评分

一本厚重的图书,封面是淡雅的米黄色,上面印着“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几个大字,字体方正而有力。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仿佛握住了一把开启未来建筑世界的大门钥匙。这些年,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讨论此起彼伏,从媒体报道到行业峰会,它似乎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作为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系统、易懂的指南,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个概念,特别是它如何被“评价”和“规范”。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的版权信息和发行单位,这让我感到一阵踏实,知道这是经过官方认可的、值得信赖的资料。书的整体装帧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散发着淡淡的印刷品特有的香气,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丝宁静。我尤其关注的是“评价标准”这四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有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这将为我们理解装配式建筑的优劣提供一个客观的尺度。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装配式建筑在哪些方面优于传统的现浇建筑,例如在施工效率、节能环保、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具体的评价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评价维度下的具体参数、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等级的标准划分?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这些详细的信息,从而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几个字,立刻让我感受到一种专业、权威的气息。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装配式建筑的概念我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层的评价体系,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评价标准”部分,恰恰是我最想探索的领域。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一套科学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它会从哪些维度来衡量一栋建筑的优劣?例如,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材料的环保与耐久性、施工工艺的精密度、以及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防火安全性能、隔声效果等方面,会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判方法吗?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量化和应用的。这本书是否还会涉及到装配式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评价,比如从设计、生产、建造到拆除和回收,各个环节的环保和经济效益是如何被综合考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装配式建筑的价值,并能够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个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带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字体和排版的选择都显得非常郑重。“GB/T51129-2017”这个数字串,对我而言,不仅是书名的一部分,更是它身份的象征——它代表着国家层面的权威和规范。作为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建筑模式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在关注装配式建筑的进展。然而,对于其“评价标准”的细节,我却知之甚少。装配式建筑听起来很先进,效率高、污染少,但它究竟好在哪里?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解释,在装配式建筑的各个生命周期,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到后期维护,分别有哪些关键的评价环节和评价指标?例如,在材料的选择上,是否有特定的标准来衡量其环保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构件之间的连接精度和结构的整体性?在性能表现上,比如保温、隔热、隔声、抗震等方面,又会有哪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判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概念,通过清晰的语言和可能存在的图表,展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理解装配式建筑的价值所在,也能够辨别出真正优秀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这本书会不会还涉及到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比如与传统建筑相比,它的成本效益如何,以及其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考量?

评分

当我的视线聚焦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时,“正版规范”这几个字便立刻吸引了我。它承诺着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则直接点明了其核心主题。我是一个对居住环境和建筑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人,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让我颇为关注。然而,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对装配式建筑的深入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我渴望获得一本能够系统、全面解答我疑问的读物。这本书的“评价标准”部分,更是我最为期待的。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一栋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它是否会详细阐述评价体系的构成,比如从哪些维度入手,如结构性能、防火、保温、隔声、耐久性、环境影响等等?对于每一个评价维度,它会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吗?例如,是否会涉及一系列的检测、试验、或者数据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可能稍显专业的概念,并辅以清晰的图示或表格,让我能够理解不同评价等级的含义。这本书是否还会探讨装配式建筑在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绿色建筑等方面是如何被评价的?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加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装配式建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份庄严的宣言,承诺着一种规范而权威的视角。“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在众多关于建筑的书籍中,一眼锁定它。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居住环境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对装配式建筑所带来的变革充满好奇。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这项新兴的建筑技术,却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评价标准”部分,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核心。它是否会详细阐述,一套完整的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应该包含哪些维度?比如,从材料的选用,到构件的生产,再到现场的安装,以及最终的整体性能,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被量化和评估的?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结构安全、保温隔热、防火性能、隔声效果、耐久性等方面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此外,我也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及装配式建筑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评价,例如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衡量其可持续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为我构建起一个关于装配式建筑评价的完整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其价值,并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更专业的辨别。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这本《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上时,一股理性而严谨的气息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实用性,尤其是“GB/T”的标识,足以说明其在国家标准体系中的地位。作为一名关注建筑行业发展,但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理解“装配式建筑”的资料。过去,我对装配式建筑的印象多停留在“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等概念的浅层认识。而“评价标准”则意味着,这本书将超越单纯的技术介绍,深入到如何衡量其价值、性能和可靠性的层面。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界定装配式建筑的“好”与“坏”?它是否会涉及诸如结构安全性、耐久性、抗震性能、防火性能、保温隔热性能、隔声性能等关键的性能指标?而这些指标的评价方法又是什么?是否会采用一些量化的方法,例如通过各种测试、检测,或是基于理论计算的模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评价体系的框架,并逐一解析其中的构成要素。此外,鉴于其“规范”的性质,我猜测书中会包含许多具体的条文、细则,甚至是附录中的表格和图示,这些都将是理解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带领我逐步深入,最终能够让我对装配式建筑的品质有一个专业而全面的判断能力。

评分

这本《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封面,以一种极其稳重且信息量充足的方式呈现,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设计,而是直接传递出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于我这样一名渴望了解行业前沿,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这些年,“装配式建筑”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它似乎预示着建筑行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然而,这场变革究竟意味着什么?其核心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尤其让我好奇的是“评价标准”这四个字。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审视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尺子”。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把“尺子”是如何制作的?它上面刻画了哪些刻度?例如,在安全性方面,装配式建筑需要达到怎样的结构强度和抗震等级?在环保性方面,它又如何量化其对环境的贡献?在经济性方面,它的成本效益分析又是如何进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并且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参数,让我能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我期待它能够超越纯粹的理论介绍,更多地展现评价标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加深我的理解。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朴实而厚重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的文字清晰地标示着“正版规范 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这几个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种承诺——它代表着权威、严谨和实用。作为一名一直关注着建筑行业发展,并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装配式建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装配式建筑与众不同?它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适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究竟有着怎样的优势?而这本书的“评价标准”部分,恰恰触及了我最核心的疑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评价一栋装配式建筑的“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它是否会详细列举出各种评价维度,例如结构的稳定性、材料的环保性、节能的效率、隔音的效果、耐久的程度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让我们能够量化地评估这些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标准的由来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实际的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逻辑和详细的说明,带领我一步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内在价值,让我能够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能对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做出基本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庄重,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只是清晰地标注着书名和标准号,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略有涉猎的普通人,我一直对“装配式建筑”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能看到一些新兴的建筑工地,它们施工速度似乎比以往快了很多,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安全性,我却知之甚少。特别是“评价标准”这四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好坏”的切入点。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能够衡量一栋装配式建筑的优劣?是它的材料质量?施工工艺?还是整体的性能表现?这本书是否会从宏观层面,比如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出发,来阐释制定这些评价标准的背景和意义?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装配式建筑之所以成为主流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介绍。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梳理出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并针对每一个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细则和权重分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展示这些评价标准的运用,让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如何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