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束昱,路姗,阮叶菁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地下空间
  • 规划设计
  • 城市建设
  • 工程技术
  • 建筑设计
  • 市政工程
  • 空间规划
  • 环境工程
  • 基础设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1609
商品编码:252658384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128.00元

作者:束昱,路姗,阮叶菁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0861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束昱、路姗、阮叶菁编*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精)/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规划与设计系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近10年来呈现快速增长及超常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与设计理论方法和编制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完善及规范。
  本书系统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属性、特点、理论与方法体系,创建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编制体系及成果要求,并结合近3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和积累,汇总分析多个层面的典型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案例。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科研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参考阅读。

目录


总序前言1 绪论 1.1 地下空间的基本属性 1.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动因 1.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特点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概论 2.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2.1.1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内涵 2.1.2 地下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的关系 2.1.3 地下空间规划的需求性与必要性 2.1.4 地下空间规划的作用和主要任务 2.1.5 地下空间规划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1.6 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和评价 2.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发展演进与趋势 2.2.1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发展演进与特点 2.2.2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发展趋势3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3.1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3.1.1 国内学者及其代表理论成果 3.1.2 国外研究成果与趋势 3.2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依据 3.3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体系 3.3.1 地下空间规划的“预评价” 3.3.2 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3.3.3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资源综合评价 3.3.4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需求预测 3.3.5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空间管制 3.3.6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目标与策略 3.3.7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竖向规划 3.3.8 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分项系统规划 3.3.9 地下空间规划的管控体系 3.3.1 0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分期衔接规划 3.3.1 1地下空间规划的“后评价” 3.4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体系 3.4.1 地下空间规划条件分析评价方法 3.4.2 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体系 3.4.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方法 3.4.4 地下空间管制及导则制订方法体系 3.4.5 地下空间规划效益测评方法 3.5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方法的新进展 3.5.1 规划理论新进展 3.5.2 规划方法新进展 3.5.3 技术手段新进展-4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与成果要求 4.1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程序 4.1.1 地下空间规划的推进方法 4.1.2 地下空间规划基础调研 4.1.3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 4.2 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4.2.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4.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4.2.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 4.2.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设计 4.2.5 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4.3 地下空间规划成果体系 4.3.1 地下空间规划成果文件体系 4.3.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体系 4.3.3 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成果体系 4.3.4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成果体系 4.3.5 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成果体系5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竖向分层设计 5.1 概述 5.2 地下空间的竖向利用 5.2.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有功能类型 5.2.2 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5.2.3 功能设施的开发利用深度及典型案例 5.2.4 功能设施所分布的城市区域 5.3 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 5.3.1 地下空间的布局与竖向分层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5.3.2 总体分层设计 5.3.3 不同城市的地下空间竖向分层6 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竖向设计 6.1 概述 6.2 地下交通功能的竖向设计 6.2.1 地下交通功能 6.2.2 地下交通设施及竖向设计 6.3 地下公共服务功能竖向设计 6.3.1 地下公共服务功能 6.3.2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及竖向设计 6.4 地下市政公用功能竖向设计 6.4.1 地下市政公用功能 6.4.2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及竖向设计 6.5 地下防灾减灾功能的竖向设计 6.5.1 地下防灾减灾功能 6.5.2 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及竖向设计 6.6 地下仓储物流功能的竖向设计 6.6.1 地下仓储物流功能 6.6.2 地下仓储物流设施及竖向设计 6.7 地下能源环保功能的竖向设计 6.7.1 地下能源环保功能 6.7.2 地下能源环保设施及竖向设计 6.8 地下空间设施的竖向布局7 城市地下空间的连通与整合设计 7.1 概述 7.2 地下空间的连通设计 7.2.1 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设施的连通 7.2.2 地下综合体(地下街)与周边地下空间设施的连通 7.2.3 地下公共步行系统与周边地下空间设施的连通 7.2.4 重点片区人防工程设施之间的连通 7.2.5 综合管廊与沿线开发建设地块的连通 7.3 地下空间的整合设计 7.3.1 地铁车站区域的整合设计 7.3.2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设计 7.3.3 地下综合体的整合设计 7.3.4 地下道路与综合管廊的整合设计 7.3.5 地下物流设施与其他设施的整合设计 7.4 地下空间的连通与整合设计案例——大源商业商务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7.4.1 项目概述 7.4.2 交通组织分析 7.4.3 地下环形车道及综合管廊 7.4.4 地下空间的连通与整合设计8 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设计 8.1 概述 8.1.1 地下空间灾害的类型 8.1.2 地下空间灾害的特点 8.2 地下空间防火灾设计 8.2.1 地下空间火灾的特点 8.2.2 地下空间防火灾技术要求 8.2.3 地下空间防火灾设计 8.2.4 地下空间防火灾设计案例——新宿地下街防火设计 8.3 地下空间防涝灾设计 8.3.1 地下空间洪涝灾害特点 8.3.2 地下空间防涝灾技术要求 8.3.3 地下空间防涝灾设计 8.3.4 地下空间防涝灾设计案例——地下车库 8.4 地下空间防震灾设计 8.4.1 地下空间震灾特点 8.4.2 地下空间防震灾技术要求 8.4.3 地下空间的防震灾设计 8.4.4 地下空间防震灾设计案例——综合管廊9 城市地下空间的景观设计 9.1 概述 9.1.1 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 9.1.2 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素 9.1.3 地下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9.2 地下空间的景观设计 9.2.1 地下出入口空间景观的营造 9.2.2 地下公共步行空间景观的营造 9.2.3 地下防灾广场景观的营造 9.2.4 地下导视系统景观的营造 9.2.5 地上通风口景观的营造10 国外案例赏析 10.1 蒙特利尔地下城 10.2 东京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10.3 大阪车站钻石地区地下交通网 lO.4 高崎共同沟设计 10.5 神户港岛地区供热工程 10.6 日本某城市车站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10.7 巴黎拉德芳斯新城地下空间规划11 国内案例赏析 11.1 厦门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11.2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11.3 西安金融商务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1.4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1.5 青岛中德生态园商务居住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1.6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11.7 横琴新区地下空间规划参考文献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地下的脉络:城市生命线与未来空间的探索 当我们仰望城市的繁华,目光所及之处是摩天大楼的巍峨,是车水马龙的喧嚣,是公园绿地的惬意。然而,在这一切之下,一个更为庞大、更为隐秘的世界正在默默运转,支撑着整个城市的生命脉搏。这个世界,便是我们脚下的地下空间。它不仅承载着交通、能源、通讯、给排水等 vital 的城市生命线,更是未来城市发展中亟待深度挖掘的宝贵资源。本书旨在抛砖引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探究城市地下空间的复杂构成、多元功能、潜在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勾勒出一幅关于“地下脉络”与“未来空间”的宏大画卷。 一、 隐匿的巨构:城市地下空间的组成与演变 城市地下空间的构成并非单一的“地下室”,而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组成的复杂巨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地下空间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地质环境。岩层、土壤、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首要考量,它们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可行性、成本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逐步构建起更为复杂的地下体系。 基础设施网络是地下空间最主要的承载者。纵横交错的地下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它们在城市地面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当下,扮演着“减压阀”的关键角色,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缩短了通勤时间,提升了通行效率。市政管网更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石,埋藏在地下的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等,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毛细血管”,输送着城市赖以生存的能量和信息。一旦这些管线出现问题,整个城市的运行将陷入瘫痪。 除了这些基础性的功能,地下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地下仓储与物流系统,利用其恒温恒湿的特点,成为储存珍贵物品、食品、药品以及大型电商仓库的理想场所。地下商业空间,如大型购物中心、餐饮街区、电影院等,它们打破了地面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消费体验,并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提供舒适的活动场所。地下工业与服务空间,例如数据中心、实验室、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由于其对环境要求高、噪音大的特点,或出于安全考虑,将其置于地下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更值得关注的是,地下空间在地下军事设施(如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和地下避难所等方面的应用,体现了其在国家安全和公众防护中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地下农业(垂直农场)、地下能源存储(如抽水蓄能电站)等新兴应用也逐渐浮现,预示着地下空间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城市地下空间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地下空间的开发多以满足基础功能为主,如简单的排水系统和地下室。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对地下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从单一功能的挖掘,到多功能复合利用,再到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 多元的功能价值:地下空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地下空间并非仅仅是“被占用”的空间,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经济效益来看,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极大地缓解地面空间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城市。地下商业和仓储空间能够带来可观的租金收入和运营利润。同时,地下交通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减少地面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商业活动。地下空间还可以容纳一些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设施,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干扰,从而间接提升了地面的商业和居住价值。 社会效益同样不可忽视。地下交通网络将城市的各个区域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方便市民出行,促进社会交往,提升城市活力。地下商业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消费选择。地下公共空间,如地下广场、文化展览区等,能够丰富城市的生活内容,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在自然灾害频发或极端天气条件下,地下空间可以作为安全的避难场所,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 环境效益是地下空间日益凸显的价值所在。将部分功能(如交通枢纽、大型商业设施、高耗能设备)置于地下,可以有效减少对城市地表景观的破坏,保护地面的绿地和历史建筑。地下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分流地面交通流量,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地下空间恒温恒湿的特点,对于节能减排也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此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有效管理和处理城市产生的污水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 挑战与机遇: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复杂性 尽管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规划与设计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首要难题。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岩土力学性质、地下水流动、断层活动等因素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精确的地质勘探和风险评估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前提。 工程技术的挑战同样巨大。深基坑开挖、隧道掘进、地下结构施工等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如何在大直径、大跨度、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安全、高效的施工,是技术创新的重点。 消防安全与疏散是地下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由于地下空间通风条件受限,一旦发生火灾,烟雾扩散迅速,疏散难度大。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消防预警系统、喷淋系统、排烟系统,并设计便捷高效的疏散通道。 防水与防渗是地下空间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渗透性以及地下水的侵蚀,都可能导致地下空间出现渗漏,影响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 地下空间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也是一大挑战。如何对庞大复杂的地下管网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维护,如何实现地下交通的智能调度,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都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面空间资源的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技术的进步,如盾构技术的成熟、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的普及,都在为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地下空间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加大对地下空间开发的投入和关注。 四、 未来展望:智慧、生态、韧性的地下空间 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将朝着更加智慧化、生态化、韧性化的方向发展。 智慧化体现在地下空间的全面感知、智能控制和精细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地下管线、交通流量、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统一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对地下空间的动态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生态化意味着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地下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例如,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城市雨水收集和处理,缓解城市内涝;推广利用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和制冷,减少碳排放;建设地下绿化空间,改善地下环境质量。 韧性化则强调地下空间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完善的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提升地下空间在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发生时的生存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城市运行的连续性和社会的安全。 此外,未来的地下空间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本理念,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地下环境,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将更加普遍,实现多种功能有机结合,最大化空间效益。与城市地面空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与城市整体规划的有机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地下空间规划的重点。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并非一个被忽视的角落,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未来空间。深入理解其构成、功能、挑战与机遇,并积极探索其智慧、生态、韧性的发展路径,将是构建宜居、可持续、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的关键一步。我们脚下的这片“地下脉络”,正等待着我们去更深刻地理解,去更智慧地规划,去更勇敢地开拓,去共同创造城市更为辉煌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对城市地下空间有着深厚理解和丰富经验的专家。他在书中展现出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让我由衷地钦佩。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层面,到微观的建筑设计细节,他都游刃有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地下空间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整合的讨论。如何将新的地下项目与已有的地铁、管网、地下室等进行无缝对接,避免对城市运行造成干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书中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已有的成功案例,更是对未来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设想。例如,关于地下物流系统、地下能源储存、甚至地下生态公园的构想,都充满了想象力。这些设想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让人觉得并非遥不可及。书中对于地下空间与其他新兴技术(如BIM、VR/AR)的结合应用也进行了探讨,预示着未来地下空间设计和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它不像许多专业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开篇就用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巨大潜力,迅速抓住了我的兴趣。接着,它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个具体领域,从交通、商业、文化到住宅,几乎涵盖了地下空间所有可能的功能。每一章节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迷你世界,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挑战。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应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下空间安全性的讨论。这无疑是人们在考虑地下空间利用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挑战,而是详细地分析了火灾、地震、洪水等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结构抗震设计,到消防疏散系统,再到防水排水措施,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全细致。这让我对地下空间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大大增强了我对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信心。书中对于地下空间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如何利用地下空间的恒温特性来节能,如何通过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来节约水资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考。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全新视角的“城市地图”。我一直认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其地上建筑和开放空间,但这本书告诉我,隐藏在地下的部分,同样可以充满无限的潜力和创意。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地下空间如何能够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创造更宜人的生活环境。我被书中关于地下文化空间的构想所打动,想象着在地下深处,能够拥有一个静谧的艺术展览馆,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现场,这无疑会为城市增添更多层次的魅力。 书中对于地下空间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也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如何在新城开发中,巧妙地将地下空间与历史遗迹进行连接,甚至将地下空间打造成一个能够展示和体验历史文化的场所,这需要极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一些创新性思路,例如利用地下空间来构建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下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对城市文脉和记忆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关于“往下挖”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空间叙事,是对城市功能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如何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巧妙的设计,将地下空间从一个被忽视的区域,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功能多样、甚至比地面空间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组成部分。书中关于地下“第三空间”的设想,即那些介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可供人们休闲、社交、学习的地下场所,尤其让我感到振奋。 我被书中关于地下商业综合体的规划理念深深吸引。它不再是简单的商店叠加,而是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商业生态系统。不同业态之间相互促进,人流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在各个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以及如何将地下空间与地上景观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城市体验,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一些地下公园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和人工照明,营造出与地面公园截然不同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宁静避世的休憩场所。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关于未来城市构建的“预备课”。作者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从宏观的战略规划,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再到人文关怀的理念,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资深专家的广博视野。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呼吸”与“互动”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地面功能“搬到”地下,而是探索如何让地下空间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实现与地面的和谐共生。 书中关于地下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面对气候变化、城市扩张等不确定性,如何让地下空间的设计更具适应性和可扩展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前瞻性建议,例如模块化设计、可变功能空间等,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城市未来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启迪之作。

评分

我之前一直认为地下空间的设计,无非就是封闭、黑暗、冰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将地下空间变得明亮、通风、甚至充满生机。他对地下空间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结合运用,对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对绿化和水景元素的巧妙融入,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关于地下“花园”和“庭院”的构想,更是将我对地下空间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地下空间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联动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理空间,更是要考虑如何将地下空间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服务体系中。例如,如何通过地下空间来优化垃圾处理和回收系统,如何构建高效的地下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来部署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都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设计指导,而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蓝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视觉盛宴和思维探索!我本以为地下空间只是一个工程技术层面的话题,最多涉及一些基础的建筑结构和交通网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技术参数,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未来城市蓝图。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赋予了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地下交通枢纽如何像城市的动脉一样高效运转,将人们从拥挤的地面解放出来;看到了地下商业街区如何成为连接不同区域的地下“心脏”,提供便捷的购物和娱乐体验;甚至看到了地下住宅和办公空间如何在保证安全舒适的同时,实现与地面的和谐共存。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规划策略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地下空间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其功能、规模、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提出了详尽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例如,在讨论大型交通枢纽时,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流线设计、空间布局、标识系统等,来优化人流和车流的导引,最大限度地减少拥堵和混乱。而在设计地下商业空间时,它则强调了如何通过采光、通风、绿化以及艺术装饰等手段,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打破人们对地下空间阴暗潮湿的刻板印象。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地下空间与城市文化、历史遗迹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如何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中,保护和传承城市的独特魅力。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总觉得那是工程师和规划师的事情,跟普通市民没什么关系。但读了这本书,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让我明白,地下空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书中关于地下住宅和办公空间的论述,虽然还在初步探索阶段,但已经勾勒出了未来城市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在地面空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地下空间能够提供更安静、更舒适、甚至更具私密性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书中对于地下空间与城市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互影响分析,让我对地下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采取不同的施工技术和保护措施,以确保地下空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他对地下空间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化和水体设计来缓解这些影响的讨论,也展现了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全面考量。这些细节的处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一直习惯于关注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和开阔的广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城市的肌理和活力,很大程度上也孕育在地下。作者通过大量的详实资料和精美插图,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下城市想象。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地下生态系统来提升城市韧性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对城市未来的深度对话。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探索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地下空间在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在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利用地下空间为城市提供更可靠的避难场所和生命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不仅仅是承载交通和管线的“灰色空间”,更能够成为创造城市活力、提升生活品质的“绿色空间”。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将地下空间打造成集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甚至生态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让我尤其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关于地下空间的“智慧化”和“智能化”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来优化地下空间的运营和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书在这方面提出的一些前沿设想,例如智能化的交通导引系统、环境监测与调节系统、以及安全预警系统等,都让我对未来地下空间的智能化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便捷、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