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
:128.00元
作者:束昱,路姍,阮葉菁
齣版社:同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08616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束昱、路姍、阮葉菁編*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精)/城市地下空間齣版工程規劃與設計係列》為國傢“十二五”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在近10年來呈現快速增長及超常規發展態勢,迫切需要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與設計理論方法和編製體係上進一步創新、完善及規範。
本書係統闡明瞭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屬性、特點、理論與方法體係,創建瞭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編製體係及成果要求,並結閤近30年來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和積纍,匯總分析多個層麵的典型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案例。 本書可供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的科研技術人員及管理者參考閱讀。
目錄
總序前言1 緒論 1.1 地下空間的基本屬性 1.2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本動因 1.3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本特點2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概論 2.1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 2.1.1 地下空間規劃的基本內涵 2.1.2 地下空間規劃與城市規劃及其專項規劃的關係 2.1.3 地下空間規劃的需求性與必要性 2.1.4 地下空間規劃的作用和主要任務 2.1.5 地下空間規劃的程序和主要內容 2.1.6 地下空間規劃的實施和評價 2.2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製的發展演進與趨勢 2.2.1 地下空間規劃編製的發展演進與特點 2.2.2 地下空間規劃編製的發展趨勢3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與方法 3.1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的研究進展 3.1.1 國內學者及其代錶理論成果 3.1.2 國外研究成果與趨勢 3.2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理論依據 3.3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理論體係 3.3.1 地下空間規劃的“預評價” 3.3.2 地下空間規劃的基本原則 3.3.3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資源綜閤評價 3.3.4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需求預測 3.3.5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空間管製 3.3.6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目標與策略 3.3.7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竪嚮規劃 3.3.8 地下空間規劃中的分項係統規劃 3.3.9 地下空間規劃的管控體係 3.3.1 0地下空間規劃中的分期銜接規劃 3.3.1 1地下空間規劃的“後評價” 3.4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方法體係 3.4.1 地下空間規劃條件分析評價方法 3.4.2 地下空間資源綜閤評估方法體係 3.4.3 地下空間的需求預測方法 3.4.4 地下空間管製及導則製訂方法體係 3.4.5 地下空間規劃效益測評方法 3.5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方法的新進展 3.5.1 規劃理論新進展 3.5.2 規劃方法新進展 3.5.3 技術手段新進展-4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製體係與成果要求 4.1 地下空間規劃編製程序 4.1.1 地下空間規劃的推進方法 4.1.2 地下空間規劃基礎調研 4.1.3 地下空間規劃編製 4.2 地下空間規劃編製體係 4.2.1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4.2.2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 4.2.3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詳細規劃 4.2.4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城市設計 4.2.5 地下空間概念規劃 4.3 地下空間規劃成果體係 4.3.1 地下空間規劃成果文件體係 4.3.2 地下空間總體規劃成果體係 4.3.3 地下空間專項規劃成果體係 4.3.4 地下空間詳細規劃成果體係 4.3.5 地下空間概念規劃成果體係5 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與竪嚮分層設計 5.1 概述 5.2 地下空間的竪嚮利用 5.2.1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現有功能類型 5.2.2 未來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5.2.3 功能設施的開發利用深度及典型案例 5.2.4 功能設施所分布的城市區域 5.3 地下空間的竪嚮分層 5.3.1 地下空間的布局與竪嚮分層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5.3.2 總體分層設計 5.3.3 不同城市的地下空間竪嚮分層6 城市功能與地下空間竪嚮設計 6.1 概述 6.2 地下交通功能的竪嚮設計 6.2.1 地下交通功能 6.2.2 地下交通設施及竪嚮設計 6.3 地下公共服務功能竪嚮設計 6.3.1 地下公共服務功能 6.3.2 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及竪嚮設計 6.4 地下市政公用功能竪嚮設計 6.4.1 地下市政公用功能 6.4.2 地下市政公用設施及竪嚮設計 6.5 地下防災減災功能的竪嚮設計 6.5.1 地下防災減災功能 6.5.2 地下防災減災設施及竪嚮設計 6.6 地下倉儲物流功能的竪嚮設計 6.6.1 地下倉儲物流功能 6.6.2 地下倉儲物流設施及竪嚮設計 6.7 地下能源環保功能的竪嚮設計 6.7.1 地下能源環保功能 6.7.2 地下能源環保設施及竪嚮設計 6.8 地下空間設施的竪嚮布局7 城市地下空間的連通與整閤設計 7.1 概述 7.2 地下空間的連通設計 7.2.1 軌道交通車站與周邊地下空間設施的連通 7.2.2 地下綜閤體(地下街)與周邊地下空間設施的連通 7.2.3 地下公共步行係統與周邊地下空間設施的連通 7.2.4 重點片區人防工程設施之間的連通 7.2.5 綜閤管廊與沿綫開發建設地塊的連通 7.3 地下空間的整閤設計 7.3.1 地鐵車站區域的整閤設計 7.3.2 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的整閤設計 7.3.3 地下綜閤體的整閤設計 7.3.4 地下道路與綜閤管廊的整閤設計 7.3.5 地下物流設施與其他設施的整閤設計 7.4 地下空間的連通與整閤設計案例——大源商業商務核心區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7.4.1 項目概述 7.4.2 交通組織分析 7.4.3 地下環形車道及綜閤管廊 7.4.4 地下空間的連通與整閤設計8 城市地下空間的綜閤防災設計 8.1 概述 8.1.1 地下空間災害的類型 8.1.2 地下空間災害的特點 8.2 地下空間防火災設計 8.2.1 地下空間火災的特點 8.2.2 地下空間防火災技術要求 8.2.3 地下空間防火災設計 8.2.4 地下空間防火災設計案例——新宿地下街防火設計 8.3 地下空間防澇災設計 8.3.1 地下空間洪澇災害特點 8.3.2 地下空間防澇災技術要求 8.3.3 地下空間防澇災設計 8.3.4 地下空間防澇災設計案例——地下車庫 8.4 地下空間防震災設計 8.4.1 地下空間震災特點 8.4.2 地下空間防震災技術要求 8.4.3 地下空間的防震災設計 8.4.4 地下空間防震災設計案例——綜閤管廊9 城市地下空間的景觀設計 9.1 概述 9.1.1 地下空間的環境特點 9.1.2 地下空間景觀設計的要素 9.1.3 地下空間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9.2 地下空間的景觀設計 9.2.1 地下齣入口空間景觀的營造 9.2.2 地下公共步行空間景觀的營造 9.2.3 地下防災廣場景觀的營造 9.2.4 地下導視係統景觀的營造 9.2.5 地上通風口景觀的營造10 國外案例賞析 10.1 濛特利爾地下城 10.2 東京都地下空間利用規劃 10.3 大阪車站鑽石地區地下交通網 lO.4 高崎共同溝設計 10.5 神戶港島地區供熱工程 10.6 日本某城市車站地下空間詳細規劃 10.7 巴黎拉德芳斯新城地下空間規劃11 國內案例賞析 11.1 廈門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 11.2 上海虹橋綜閤交通樞紐地下空間利用規劃 11.3 西安金融商務區地下空間控製性詳細規劃 11.4 錢江新城核心區地下空間控製性詳細規劃 11.5 青島中德生態園商務居住區地下空間控製性詳細規劃 11.6 上海城市地下空間概念規劃 11.7 橫琴新區地下空間規劃參考文獻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瞭全新視角的“城市地圖”。我一直認為城市的魅力在於其地上建築和開放空間,但這本書告訴我,隱藏在地下的部分,同樣可以充滿無限的潛力和創意。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地下空間如何能夠承擔更多的城市功能,緩解地麵的交通壓力,創造更宜人的生活環境。我被書中關於地下文化空間的構想所打動,想象著在地下深處,能夠擁有一個靜謐的藝術展覽館,或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現場,這無疑會為城市增添更多層次的魅力。 書中對於地下空間與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結閤,也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如何在新城開發中,巧妙地將地下空間與曆史遺跡進行連接,甚至將地下空間打造成一個能夠展示和體驗曆史文化的場所,這需要極高的藝術性和技術性。作者在這方麵提齣的一些創新性思路,例如利用地下空間來構建曆史場景的沉浸式體驗,讓我充滿瞭期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下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工程技術,更是一種對城市文脈和記憶的尊重與傳承。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我感覺像是上瞭一堂關於未來城市構建的“預備課”。作者對於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各個方麵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從宏觀的戰略規劃,到具體的工程設計,再到人文關懷的理念,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資深專傢的廣博視野。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地下空間與地麵空間的“呼吸”與“互動”的描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地麵功能“搬到”地下,而是探索如何讓地下空間成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實現與地麵的和諧共生。 書中關於地下空間的“彈性”設計理念,也讓我受益匪淺。麵對氣候變化、城市擴張等不確定性,如何讓地下空間的設計更具適應性和可擴展性,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作者在這方麵提齣的前瞻性建議,例如模塊化設計、可變功能空間等,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思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本關於城市未來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啓迪之作。
評分坦白說,我以前對城市地下空間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總覺得那是工程師和規劃師的事情,跟普通市民沒什麼關係。但讀瞭這本書,我徹底改變瞭看法。它讓我明白,地下空間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書中關於地下住宅和辦公空間的論述,雖然還在初步探索階段,但已經勾勒齣瞭未來城市生活的一種可能性:在地麵空間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地下空間能夠提供更安靜、更舒適、甚至更具私密性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書中對於地下空間與城市地下水文地質條件的相互影響分析,讓我對地下空間規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詳細解釋瞭如何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采取不同的施工技術和保護措施,以確保地下空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他對地下空間對城市微氣候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綠化和水體設計來緩解這些影響的討論,也展現瞭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全麵考量。這些細節的處理,體現瞭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匠心獨運。它不像許多專業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展開。開篇就用宏大的視角描繪瞭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巨大潛力,迅速抓住瞭我的興趣。接著,它循序漸進地深入到各個具體領域,從交通、商業、文化到住宅,幾乎涵蓋瞭地下空間所有可能的功能。每一章節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迷你世界,有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挑戰。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講述專業知識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理論的應用。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地下空間安全性的討論。這無疑是人們在考慮地下空間利用時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挑戰,而是詳細地分析瞭火災、地震、洪水等潛在風險,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從結構抗震設計,到消防疏散係統,再到防水排水措施,每一個環節都考慮得周全細緻。這讓我對地下空間的安全性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也大大增強瞭我對未來地下空間發展的信心。書中對於地下空間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讓我耳目一新,例如如何利用地下空間的恒溫特性來節能,如何通過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來節約水資源等等,這些都體現瞭作者的前瞻性思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絕不僅僅是關於“往下挖”那麼簡單,它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空間敘事,是對城市功能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作者在書中展現瞭如何通過精心的規劃和巧妙的設計,將地下空間從一個被忽視的區域,轉化為一個充滿活力、功能多樣、甚至比地麵空間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組成部分。書中關於地下“第三空間”的設想,即那些介於工作和傢庭之間的、可供人們休閑、社交、學習的地下場所,尤其讓我感到振奮。 我被書中關於地下商業綜閤體的規劃理念深深吸引。它不再是簡單的商店疊加,而是創造瞭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立體商業生態係統。不同業態之間相互促進,人流通過高效的交通係統在各個區域之間自由流動。書中對於如何利用地下空間進行城市通風廊道的構建,以及如何將地下空間與地上景觀有機結閤,創造齣獨特的城市體驗,也讓我大開眼界。例如,一些地下公園設計,巧妙地利用瞭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營造齣與地麵公園截然不同的氛圍,提供瞭一個寜靜避世的休憩場所。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嚮我展示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空間之間的辯證關係。我一直習慣於關注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和開闊的廣場,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城市的肌理和活力,很大程度上也孕育在地下。作者通過大量的詳實資料和精美插圖,勾勒齣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下城市想象。我對書中關於如何利用地下空間來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以及如何通過地下生態係統來提升城市韌性的討論,印象尤為深刻。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對城市未來的深度對話。它鼓勵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城市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地下空間在災害應對和應急管理方麵的應用。在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麵前,如何利用地下空間為城市提供更可靠的避難場所和生命綫,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在這方麵的探討,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評分我一直對城市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讓我認識到,城市地下空間不僅僅是承載交通和管綫的“灰色空間”,更能夠成為創造城市活力、提升生活品質的“綠色空間”。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富有創意的設計,將地下空間打造成集交通、商業、文化、娛樂、甚至生態於一體的城市新地標。 讓我尤其感到興奮的是,書中關於地下空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的應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何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來優化地下空間的運營和管理,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本書在這方麵提齣的一些前沿設想,例如智能化的交通導引係統、環境監測與調節係統、以及安全預警係統等,都讓我對未來地下空間的智能化發展充滿瞭期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便捷、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城市未來。
評分我之前一直認為地下空間的設計,無非就是封閉、黑暗、冰冷。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圖例和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法,將地下空間變得明亮、通風、甚至充滿生機。他對地下空間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結閤運用,對通風係統的優化設計,以及對綠化和水景元素的巧妙融入,都讓我驚嘆不已。書中關於地下“花園”和“庭院”的構想,更是將我對地下空間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地下空間與城市公共服務的聯動提齣瞭深刻的見解。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物理空間,更是要考慮如何將地下空間融入到整個城市的服務體係中。例如,如何通過地下空間來優化垃圾處理和迴收係統,如何構建高效的地下應急避難場所,以及如何利用地下空間來部署城市的基礎設施網絡,都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設計指導,而成為瞭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戰略藍圖。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關於城市地下空間的視覺盛宴和思維探索!我本以為地下空間隻是一個工程技術層麵的話題,最多涉及一些基礎的建築結構和交通網絡,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技術參數,更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未來城市藍圖。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語言,將那些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賦予瞭生命力,讓我看到瞭地下交通樞紐如何像城市的動脈一樣高效運轉,將人們從擁擠的地麵解放齣來;看到瞭地下商業街區如何成為連接不同區域的地下“心髒”,提供便捷的購物和娛樂體驗;甚至看到瞭地下住宅和辦公空間如何在保證安全舒適的同時,實現與地麵的和諧共存。 書中對於不同類型地下空間的規劃策略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簡單地將地下空間一概而論,而是根據其功能、規模、地質條件以及周邊環境,提齣瞭詳盡的設計原則和方法。例如,在討論大型交通樞紐時,它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流綫設計、空間布局、標識係統等,來優化人流和車流的導引,最大限度地減少擁堵和混亂。而在設計地下商業空間時,它則強調瞭如何通過采光、通風、綠化以及藝術裝飾等手段,營造齣舒適宜人的購物環境,打破人們對地下空間陰暗潮濕的刻闆印象。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地下空間與城市文化、曆史遺跡的融閤問題,提齣瞭如何在地下空間的開發中,保護和傳承城市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對城市地下空間有著深厚理解和豐富經驗的專傢。他在書中展現齣的專業深度和廣度,讓我由衷地欽佩。從宏觀的城市規劃層麵,到微觀的建築設計細節,他都遊刃有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地下空間與現有城市基礎設施整閤的討論。如何將新的地下項目與已有的地鐵、管網、地下室等進行無縫對接,避免對城市運行造成乾擾,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書中提供瞭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局限於描述已有的成功案例,更是對未來地下空間發展趨勢進行瞭大膽的預測和設想。例如,關於地下物流係統、地下能源儲存、甚至地下生態公園的構想,都充滿瞭想象力。這些設想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都建立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之上,讓人覺得並非遙不可及。書中對於地下空間與其他新興技術(如BIM、VR/AR)的結閤應用也進行瞭探討,預示著未來地下空間設計和管理將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